邹志强:“圣索菲亚博物馆争议背后的土耳其身份政治”,《法治周末》
发布时间: 2020-07-09 浏览次数: 191

202079日,上外中东研究所邹志强副研究员在《法治周末》发表评论文章《圣索菲亚博物馆争议背后的土耳其身份政治》(见《法治周末》202079日第16),全文如下:

圣索菲亚博物馆争议背后的土耳其身份政治

土耳其知名景点圣索菲亚博物馆近来成了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起因是72日,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开始审查一项关于将圣索菲亚博物馆改建为清真寺的提案。这引发了美国、希腊、俄罗斯等西方国家的激烈反应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圣索菲亚博物馆的宗教意义

一个博物馆的身份之争为何能搅动国际舆论漩涡?这要从圣索菲亚博物馆的历史说起了。

位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博物馆是土耳其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到访的各国游人无不感叹于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深厚辉煌的历史,它与蓝色清真寺(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并立在伊斯坦布尔老城区(法提赫区),二者交相辉映,熠熠生辉,成为伊斯坦布尔这座千年古都东西文化交融的象征。

自公元6世纪前期建成之后,圣索菲亚大教堂曾经在长达近1000年的时间里作为东正教世界的主要教堂和精神中心。1453年,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后将其改为清真寺,一直使用到20世纪初期。

20世纪30年代,坚持世俗化政策的土耳其共和国将圣索菲亚清真寺改为博物馆,并在1935年正式对公众开放,持续至今。

1985年,圣索菲亚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索菲亚博物馆既是拜占庭建筑艺术和基督教文化的见证,数百年的清真寺历史也留下了丰富的伊斯兰教印记,在当代又被视为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和谐共存的象征。

实际上,圣索菲亚博物馆的身份之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近年来,土耳其国内一直存在将其从博物馆重新改为清真寺的呼声。特别是每年的529日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周年纪念日前后,土耳其相关团体和穆斯林通常会在圣索菲亚广场举行带有强烈宗教和民族主义色彩的纪念活动,并日益得到官方的加持与推动。

2015年的562周年纪念活动上,大批穆斯林在博物馆前广场举行晨祷;今年的567周年纪念活动上,专门由伊玛目诵读了《古兰经》“胜利章”,受到疫情影响,原本宣布亲自到场出席的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以视频形式出席仪式并发表了讲话。

20193月底的地方选举之前,埃尔多安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曾明确建议将圣索菲亚博物馆重新改为清真寺,并向民众免费开放。他表示,土耳其人把它当作清真寺,而不是博物馆;将之重新恢复为清真寺并不是不可能,暗示了未来这一前景实现的高度可能性。

此次,土耳其历史遗迹与环境保护协会正式提出将圣索菲亚博物馆改为清真寺,72日,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就此举行了听证会,在仅持续17分钟的听证会结束后,最高行政法院表示将在未来两周内宣布裁决结果。

虽然今年6月埃尔多安表示,最终裁决应由最高行政法院独立作出,但其也早已指示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考虑到其在国内大权独揽的状况及其此前的明显倾向性表态,外界认为最终决定权在埃尔多安手里,而且此次批准的概率很高。

群情激愤的西方舆论

土耳其拟将圣索菲亚博物馆改为清真寺,除了在国内存在争议之外,此次国际关注和争议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西方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纷纷表示反对。

邻国希腊作为东正教国家且与土耳其素来不和,首先站出来对此表示了反对。

希腊外交部直接批评土耳其企图改变圣索菲亚作为历史遗址的地位“令人无法接受”,是“对全球基督徒宗教情感的侮辱”;希腊还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进行干预。

作为东正教名义领袖,君士坦丁堡牧首敦促土耳其维持圣索菲亚的博物馆地位,警告将之改为清真寺将引发宗教仇恨。

俄罗斯东正教会表示,将圣索菲亚博物馆改为清真寺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任何试图改变圣索菲亚博物馆现状的努力都会破坏不同信仰与宗教间的脆弱平衡。俄罗斯政府也出面表示,希望土耳其继续保持圣索菲亚博物馆作为世界遗产的现有地位。

美欧国家也纷纷表示反对,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敦促土耳其保留圣索菲亚的博物馆地位,以尊重土耳其建国时所承诺的信仰传统和多元历史;欧盟代表强烈呼吁土耳其维持现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醒土耳其不能单方面改变世界文化遗产的性质。

西方舆论一时间更是群情汹汹,对土耳其的这一举动及其背后的文化与政治涵义进行了解读。

改建背后的国家身份定位之争

那么,土耳其拟将圣索菲亚博物馆恢复为清真寺是表明其进一步走向伊斯兰化,还是仅仅是出于国内政治需要?这又将对土耳其的对外关系带来什么影响?

首先,圣索菲亚博物馆争议的背后反映的是土耳其的国家身份定位之争,这也是该争议不断激化的重要背景。

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正发党)和埃尔多安上台以来,土耳其一直伴随着外界对其是否将走向伊斯兰化的担忧,在与西方国家关系陷入紧张和加入欧盟无望的背景下,土耳其更加重视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地缘遗产,强调奥斯曼帝国继承人、伊斯兰大国、中东大国的多元化身份定位。

其中,在国内保守伊斯兰思潮崛起的推动下,土耳其对内回归伊斯兰主体身份、对外争夺伊斯兰世界领导权的愿望日益强烈,同时更加渴望重振奥斯曼帝国的历史荣光。

在围绕圣索菲亚博物馆的争议中,土耳其国内的伊斯兰教团体和民族主义者认为,现有的博物馆定位给人的印象其就是一座基督教堂,这对土耳其的国家地位和身份造成伤害,因此,主张将之恢复为清真寺,这样可以凸显土耳其作为奥斯曼帝国的继承者和伊斯兰大国的身份地位。

而土耳其国内的基督徒和部分少数族群却对此持有不同意见,担心此举会引发新的矛盾甚至宗教冲突,也有不少世俗化民众建议保持现状,避免争议。总体上,土耳其国内民众意见对此存在分歧,但在国内保守伊斯兰思潮回归和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支持改建的声音居多,反对的声音显得比较微弱。

有关争议中还包括一些技术问题。例如,圣索菲亚博物馆如果恢复为清真寺,将像蓝色清真寺一样免费向大众开放,游客将会受益,这也是埃尔多安主张将之恢复为清真寺的理由之一。

但反对者指出,现有的壁画、马赛克等典型艺术品按照伊斯兰教义将被遮蔽起来,公众很可能再也无缘欣赏。

此外,也有部分人提出更为折衷的主张,即同时恢复圣索菲亚作为清真寺和教堂的功能,分别设置相应的礼拜区域,继续彰显其多元文化特征。但这种建议实际操作起来可能并不容易。

其次,将圣索菲亚博物馆恢复为清真寺反映了土耳其的国内政治局势,也可以说是政治因素直接推动的结果。

一方面,去年3月,正发党地方选举失利,反对党影响力上升,埃尔多安的前盟友达武特奥卢、巴巴詹等人纷纷组建新政党加入反埃尔多安阵营;另一方面,受到经济结构脆弱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土耳其经济陷入更为严重的衰退困境,失业率大幅上升,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在此背景下,埃尔多安和正发党的国内政治地位面临严重挑战,支持率不断下滑,其更加倾向于通过满足国内宗教团体和保守派民众的诉求,以及调动民族主义情绪来稳定和提升民意支持。

因此,土耳其在外部频频强势出击,派兵介入叙利亚、伊拉克和利比亚事务;在内部利用执政权力打压反对势力,并极力稳固选民基本盘,政策上的伊斯兰保守色彩和民族主义色彩日益凸显。

正是上述背景下,将圣索菲亚博物馆恢复为清真寺是土耳其政府国内政治考量的结果。

有消息称,埃尔多安计划在715日纪念未遂政变4周年时,在圣索菲亚博物馆内举行首次祷告,这应是外界判断此事走向的重要因素。此举通过将2016年未遂政变中的民众支持与保守的伊斯兰情绪结合起来,有利于正发党缓解执政压力,提升自身的民意支持度,巩固执政地位。

最后,围绕圣索菲亚博物馆的争议,既反映了土耳其国内政治的发展态势,也成为土耳其与西方关系的新风向标。

亨廷顿认为土耳其是一个位于文明断裂带、被不同文明撕扯而导致无所适从的国家。土耳其在过去一百年中努力加入西方的尝试如今正面临全面挫败,当前的土耳其以一种更为狭隘和民族主义的宗教视角定位国家身份,而日益放弃了更为多元化、开放性的世俗视角。

在此背景下,对圣索菲亚博物馆定位的态度被外界视为判断土耳其继续坚持世俗化还是转向伊斯兰化的风向标之一,背后反映的是一个身份政治问题。

但在与西方国家矛盾不断增大和现实政治考量的背景下,西方的压力激起土耳其国内更大的民族主义情绪,土耳其方面的态度反而更趋激烈,加强了土耳其政府最终改变圣索菲亚博物馆定位的动力。

近日,土耳其方面对外界的指责进行了强硬反驳,表示此事是土耳其国内事务,不是国际问题,外人无权干涉。特别是埃尔多安以激烈而煽动性的言辞对希腊进行了高调回击,可见其在此问题上的态度。

历史上,圣索菲亚曾多次经历了身份转换,如今再次陷入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撕扯之中,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

按照程序,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的裁决很快就将公布,无论此次是否同意将圣索菲亚博物馆改为清真寺,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议还将持续下去,而背后的土耳其身份定位及其未来将何去何从的争论,更是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继续撕扯着土耳其。

来源: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