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阿拉伯世界研究》期刊建设会暨中东地区形势研讨会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 2020-11-30 浏览次数: 351

 

20201128日上午,“《阿拉伯世界研究》期刊建设会暨中东地区形势研讨会”以线上会议形式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清华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宁夏大学、云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安徽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发言,另有数十位师生参与了线上旁听。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参加此次会议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阿拉伯世界研究》是国内中东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学术期刊之一,1982年正式发行至今已经走过了38年,近年来期刊的专业性和学术性进一步提升,对接国家战略,聚焦热点问题,鼓励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研究,成为中东研究的重要学术平台。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中东局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阿拉伯世界研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主题文章。本次研讨会将围绕中东地区新形势和地区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以期对中国中东问题研究提供更加多元的思考角度和更加深入的研究议题。期刊的建设和进步离不开各位编委和专家们的支持与帮助,期待各位专家继续关心和支持《阿拉伯世界研究》的期刊建设工作。

第一单元以“中东地区形势新发展”为主题。本单元由《阿拉伯世界研究》编辑部主任、上外中东研究所李意副研究员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王林聪研究员认为,在新冠疫情影响下,2020年的中东政治发展比较平稳,热点问题有所降温,但各种新老问题依然存在并继续积累,后疫情时代的中东各国将面临更大挑战。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研究员认为,地区秩序的失序与重构、大国关系调整以及技术革命是2020年以阿关系走近的三大动力,并针对中东新形势对中国的中东外交提出了建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杨言洪教授分析了域外大国在中东的博弈情况,认为美国在中东军事上有所收敛,外交上有所斩获,俄罗斯在中东动作频频,地区大国伊朗、土耳其十分活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分析了“阿拉伯之春”十年来影响中东国家民主转型的三大问题,即伊斯兰、军人干政、地缘政治三大因素与民主转型的关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李伟建研究员分析了美国大选后中东政策的前景,认为美国新政府在伊朗核问题、巴以问题、也门问题等领域会出现新的调整与变化,但也面临不确定性因素。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余建华研究员认为,中东处于转型动荡期,世界与地区两大变局同步交织、叠加激荡,并从国际层面美俄力量对比、地区层面大国关系、国家层面的发展转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肖宪教授认为,伊斯兰极端主义在中东有深厚土壤,消除伊斯兰极端主义十分困难,并以恐怖组织“伊斯兰国”为例分析了未来恐怖主义反弹的可能性。浙江外国语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周烈教授分析了沙特发展转型的有利条件、主要挑战及其发展前景,并据此提出了中沙合作的有关建议。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李绍先研究员认为,土耳其是影响中东局势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来土耳其不会就此止步,依然有空间、意愿和条件继续扩大自身影响力。中国中东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院长杨光研究员分析了中东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出路,认为中东产油国对石油的依赖很难摆脱,而油价下降趋势难以逆转,非产油国经济发展道路十分曲折,面临诸多不同挑战,但也有出路可寻,中国与不同类型的中东国家在新能源开发、工业化、创新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第二单元以“中东地区热点问题”为主题。本单元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李伟建研究员主持。

在“美国新政与中东形势”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唐志超研究员分析了美国新政府的中东政策,认为中东不是拜登对外政策的优先地区,中东战略收缩的基调不会改变,总体否定特朗普但也不会全盘继承奥巴马时期的中东政策,也难以全盘推翻特朗普的中东政策。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汪波教授分析了美国福音派对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的影响,从政治文化角度阐释了特朗普政府深受国内福音派理念和人员影响的中东政策及其主要表现。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教授分析了后新冠时期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中的美国因素,认为拜登政府总体上遏制中国的政策不会改变,各种摩擦与技术竞争还会加剧,不可避免地会外溢至中国与中东的关系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良祥副研究员预测了美国新政府的中东政策,认为伊核问题将趋向长期化、复杂化,欧洲可能在伊核问题上与美国协调联合,并据此提出了中国的应对建议。

在“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扎耶德阿拉伯语与伊斯兰研究中心薛庆国教授从美国因素、伊朗因素、阿以关系、经济社会动荡、舆论环境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后疫情时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面临的挑战,并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应对建议。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丁俊教授总结了中国与沙特人文交流的主要成就与特点,并从西方抹黑、极端主义干扰、认知赤字、机制不足等方面分析了面临的主要挑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中东研究中心孙德刚研究员在回顾世界科技革命影响与阿拉伯国家科技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中阿科技合作的重要意义和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强中阿科技合作和对阿科技外交的前景与方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钮松研究员结合健康丝绸之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两个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核心概念,分析了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抗疫合作实践与路径。

在“2020年中东年度形势变化”环节,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金忠杰教授从民众、文化、理念、治理、地缘政治、发展等六个方面总结了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的转型困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田文林研究员认为,阿拉伯国家依然面临发展道路迷茫、严峻的经济状况和国家认同危机,而非阿拉伯国家势力上升,地区矛盾发生转换,外部大国成为主导因素。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吴磊教授总结了20世纪影响中东地区能源格局的三条主线,以及21世纪以来能源新技术、低碳化、能源消费转型对中东的影响,认为这很可能带来新的地区格局转型,并据此分析了中东国家转型的前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海湾研究中心主任丁隆教授分析了中东产油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认为中东国家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投资、建立冠军企业、国内改革等推动经济转型,但也面临内外多重因素的挑战。

在“地区主要国家发展转型:现状和趋势”环节,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院长程彤教授认为未来美伊关系会有缓和的趋势,但保持现状的可能性更大,甚至会出现恶化,伊朗国内对拜登当选后的美伊关系抱有期待,但伊朗生存压力很大,美国也不会轻易放弃制裁和打破地区平衡。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伊朗研究中心主任冀开运教授分析了伊朗政权的韧性与脆弱性,认为伊朗国内疫情与经济形势很严峻,但综合实力较强,特别是软实力强,不过脆弱性也很突出,不改革难有出路。内蒙古民族大学世界史研究所所长王泰教授从历史维度考察了伊斯兰教在埃及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的角色,认为埃及发展的主旋律是世俗性的,但宗教发挥了重大作用,当前埃及影响力下降,国家建设的目标与路径依然不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郭长刚教授认为,土耳其在地区事务中表现活跃的背后是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2017年土耳其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直接导致了在地区事务中的强势政策,应准确理解土耳其国内改革及其地区政策。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李秉忠教授总结了正发党上台以来土耳其外交的演变,分析了积极进取的人道主义外交提出的背景及其实践,认为比较成功地提升了其国际地位。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院长车效梅教授分析了中东城市治理问题,认为中东城市治理能否有效还取决于中东能否实现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毕健康研究员分析了埃及国家经济发展与治理中存在的劳资矛盾、公私矛盾以及具体问题,认为埃及的发展与治理问题其实是政治问题。安徽大学西亚北非研究中心主任王泽壮教授认为,伊朗通过自媒体扩大了在什叶派群体和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这是伊朗软实力的一个体现和象征,未来还会继续下去。

最后,刘中民教授代表《阿拉伯世界研究》编辑部对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诚挚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