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松研究员就伊核协议走势接受《南方日报》采访
发布时间: 2021-04-11 浏览次数: 128

2021411日,上外中东研究所钮松研究员就伊核协议走势接受《南方日报》采访(见《南方日报》2021411日第A05),全文如下:

新版伊核协议要来了?

美国总统拜登竞选期间曾承诺将重返伊核协议,解除上届政府对伊朗实施的单边制裁。拜登正式上任后,伊核协议却“没了着落”,导致本就不和睦的美伊关系越发恶化。今年2月,随着伊朗设下的“最后通牒”即将到期,美方立场终于出现转变。本周,拜登政府向伊朗“隔空示好”。不过,在解除对伊制裁的关键性问题上,美方表态仍然模糊……

伊核协议谈判本周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相关方代表赴维也纳会谈期间,美国国务院表示愿意取消对伊朗制裁以重返伊核协议,被视为美国向伊朗“示好”。不过,在何时撤销、如何撤销伊核协议的问题上,美伊间仍存关键性分歧。分析指出,美伊关系近期出现缓和迹象,但矛盾仍存。

美方态度软化借欧洲“中间人”向伊示好

46日和9日,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相关方代表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谈,讨论美伊恢复履约问题。各方认为一周以来的各项交流具有“建设性”。伊朗总统鲁哈尼7日在伊朗内阁会议上表示,伊核协议重启进程翻开了新篇章。

伊核协议于20157月签订。20185月,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和新增一系列对伊制裁措施。2019年以来,伊朗逐步终止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但承诺所采取的措施“可逆”。

今年起,伊朗一再敦促美国解除对伊制裁,但美方表示,制裁只能在伊方首先重新遵守伊核协议后方能解除。

综合美联社等报道,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46日表示,美方并不期待任何立即的突破,但确实认为美伊间接谈判是“建设性的、值得欢迎的步骤”。普赖斯7日还表示,美国将采取必要措施,包括取消与《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即伊核协议)不一致的制裁措施,以恢复遵守伊核协议。

因美国已退出伊核协议,且伊朗拒绝与美方直接对话,美方代表不能出席此次会谈,其间由欧盟代表作为协调员在美伊之间进行“穿梭外交”。美国《纽约时报》47日报道,通过欧洲官员传话,美伊已同意设立两个专家工作组,分别讨论美国如何取消对伊制裁,以及关注如何让伊朗重新完全履行伊核协议规定。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钮松认为,虽然此次维也纳会议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成效,但已为两国构建了可资共同讨论的议题,为美伊关系缓和带来积极影响。不过,由于美国国内和国际形势产生了诸多新变化,拜登政府并非有意重返伊核协议签订时的美伊关系,对伊政策将有所调整。

或推进新协议伊朗面临大选难接受

美伊外交官员在维也纳会议上实现间接接触,就美国重返伊核协议和解除对伊制裁达成一致意见。但在如何撤销、何时撤销这些制裁的问题上,两国仍存在较大分歧。

伊朗政界高层要求美国一次性解除所有制裁的态度十分强硬。但普赖斯46日表示,美方拒绝伊方提出的美方应首先解除对伊所有制裁的立场。美国务院一名高级官员9日在电话记者会上说,美方准备解除与伊核协议无关的制裁,但不会解除所有相关制裁。

今年2月,路透社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美国政府曾考虑以包括美伊“一小步换一小步”的方式重启伊核协议。伊朗副外长阿拉格希48日在接受采访时重申,“分步走”解除制裁的方案并不在由伊朗和相关各国专家组成的工作组的议程中,美国应立即采取一切行动解除对伊制裁。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叙利亚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晋分析,伊朗方面认为美国先退出伊核协议并向伊朗单边施压,伊朗随后作出反制,错误责任在美方,因此伊方无法接受“分步走”方案。同时,美国也需要时间对上届政府制裁伊朗的具体内容作政策评估。这导致美伊关系仍出现僵局,解决伊核协议难获进展。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德刚认为,美国之所以同意重返伊核协议,是想借取消对伊制裁为“诱饵”,迫使伊朗签署一份时效更长、规定更多的新协议。

孙德刚指出,伊核协议的有效期为10年,将于2025年到期。拜登政府在解决伊核问题上倾向于联合欧洲盟国“中间人”,步调一致地迫使伊朗承担超出原有协议之外的更多义务。因此,美国或在未来提出约束伊朗的一揽子协议以代替此前预备的“分步走”方案。

钮松也指出,美伊间综合实力悬殊,伊朗缺乏在伊核问题上与美国长期抗衡的能力。但美伊就解除制裁争论之际,伊朗总统大选也将在618日举行。由于对美方提出的方案“妥协”可能对伊朗各政治派别的选情带来不利影响,“分步走”提议短期内很难被伊朗轻易接受。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发表评论文章称,为避免任期内对伊政策失败导致民主党在未来的总统大选中失利,拜登政府希望将伊核协议的最终期限推迟数年。然而,若拜登政府延续上届政府的鹰派政策,继续压迫伊朗来达成其目的,恐难得偿所愿。

民用商船遭袭“反伊同盟”仇恨难消

一名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表示,一些美国国会中的政治人士自2015年起就反对伊核协议,并“阻挠任何尝试加入的努力”。他还表示,若美伊之间能够实现直接对话,双方的谈判过程将“无比轻松”。

孙德刚指出,正是由于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列为“恐怖组织”,对伊朗军方高级将领施加“定点清除”,伊朗核科学家惨遭暗杀等一系列耸人听闻的事件的发生,伊朗变得更加谨慎,避免再次遭到美国的欺骗。

近年来,中东地区联合同盟和伙伴国家打造“反伊同盟”,不断煽动地区国家之间的仇视情绪。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后,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于20191月访问沙特,以遏制伊朗在地区内的“恶意行动”作为政策核心,被《纽约时报》形容为是一次蓬佩奥的“反伊朗之旅”。

就在本周维也纳会议举行期间,一艘伊朗商业船只“萨维兹”号在红海吉布提海岸附近遭遇爆炸袭击。《德黑兰时报》分析,沙特、美国媒体均宣称以色列是袭击的“幕后黑手”,以色列或借此向拜登政府传递其“竭尽所能阻止伊核协议恢复”的决心。

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报道,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将于411日抵达以色列,着重讨论伊核问题、叙利亚局势等。报道称,有迹象表明,美国对以色列在伊核协议相关方进行会谈的情况下采取的行动有所不满。

王晋认为,美国和以色列在伊核问题上已出现较大分歧。目前,以色列国内主要政治派别皆倾向于通过强力措施解决伊核问题,而拜登政府则希望从中东“抽身”,将主要精力转移至俄罗斯和亚太地区,因此试图给中东地区局势“降温”。同时,美国仍需展现出其有能力维护地区盟国的安全,在伊核问题上作出姿态性的表示。

来源:南方日报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