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世界研究》、《国际展望》和《西亚非洲》联合举办“极端化/去极端化:理论与政策探索”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16-07-19 浏览次数: 464

2016716日,“极端化/去极端化:理论与政策探索”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西亚非洲》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阿拉伯世界研究》三家期刊联合主办。来自新疆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人民日报》等高校、科研机构和媒体的近3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阿拉伯世界研究》主编刘中民教授、副主编孙德刚研究员、编辑部主任李意副研究员,以及包澄章副研究员和舒梦博士出席此次会议。

刘中民教授作了题为《从当前中东伊斯兰力量的变化看极端主义的发展》的发言,从当前中东伊斯兰力量的消长变化分析了极端主义的勃兴原因,认为政治伊斯兰力量缺乏对国家的治理能力,而温和伊斯兰力量陷入衰落,为极端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教派主义矛盾加剧,成为伊斯兰极端化加以利用的工具;伊斯兰极端主义力量的崛起对全球安全、意识形态造成威胁。刘中民教授还主持了第二单元“去极端化的理论分析”的讨论。

孙德刚研究员作了《国外“去极端化”的基本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的发言,总结了国外去极端化的基本经验:网络去极端化,监狱去极端化,对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的管理,成立改造学校或改造中心,通过社会建设去极端化,以军事清剿行动去极端化,在宗教信徒中宣扬“中正思想。在此基础上,孙德刚提出七方面的思考:明晰涉疆问题是内生性还是外部影响问题;发动群众,对提供重要线索都给予奖励;关注精英阶层;对突发事件早处理、晚定性;避免在去极端化过程中泛政治化、泛安全化;注重话语体系构建;去极端化需行为上约束、思想上改造。孙德刚研究员还主持了第三单元“去极端化的国际经验”的讨论。

包澄章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对去极端化工作对象、路径和机制的思考》的发言,分析了宗教极端主义的成因、形成路径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去极端化的六类对象。他认为,去极端化工作的路径选择应充分体现综合治理的理念,并就学术、教育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去极端化工作路径和机制提出了相关思考。

在会议总结单元,刘中民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作了总结,认为此次研讨会的讨论兼具学理性和现实性。第一,研讨具有很强的学理性和探索性。中国语境下的极端化与去极端化与西方有所不同,参与本次研讨会的学者论及议题的概念与内涵,并从极端化的背景、根源及特殊的影响因素、特定极端组织的相关情况以及宗教在极端化与去极端化的特殊作用进行了主题发言与深入讨论,深化了极端化与去极端化议题的研究。第二,研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对策性。与会学者的发言与讨论触及去极端化的机制、路径,包括国际宏观层面和国别微观层面。由于长期以来国外和国内对去极端化处于被动应对层面,而极端主义发展具有动态性变化特征,这就要求各国相互协同,保持信心和耐心,坚持不懈地推进去极端化这项重大社会工程。

 相关报道

环球网:“极端化/去极端化”研讨会在沪举行

西亚非洲:“极端化/去极端化:理论与政策探索”学术研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