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教授就近期沙特局势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
发布时间: 2017-11-19 浏览次数: 119

20171119日,上外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就近期沙特局势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见《南方都市报》20171119日第A18),全文如下:

沙特突围:保守王国的激进改革

最近的中东局势惹人注目。黎巴嫩总理哈里里访问沙特时突然“蹊跷”地宣布辞职,黎沙关系急剧恶化。如何看待哈里里的辞职事件?黎沙间会不会爆发战争?法国和埃及的斡旋会奏效吗?沙特近年采用了一系列激进的外交政策,包括与伊朗断交,与卡塔尔断交,参与也门内战等,其思路是什么?除了外交上四面出击外,在萨勒曼王储的主导下,沙特内部也在进行大刀阔斧的反腐和经济社会改革,改革的背景和目标是什么?为何美国会力挺萨勒曼王储的改革?沙特的改革会对自身及中东带来何种影响?就这些问题,南方都市报评论记者(以下简称“南都”)专访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

黎沙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大

南都:黎巴嫩总理哈里里在访问沙特期间突然宣布辞职,理由是在国内受到暗杀威胁,并指责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而另一种说法是哈里里在沙特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其辞职是被逼的,其发布声明的录像是在阿拉伯电视台播出的,一度失联。你怎么看哈里里辞职事件?

刘中民:哈里里的突然辞职,究竟是被软禁后被逼无奈还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国际上有各种说法。从现有资讯还不大好判断其真实原因。但这里面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哈里里的辞职事件反映了沙特和伊朗围绕黎巴嫩展开的争斗。伊朗支持叙利亚巴沙尔政权,支持黎巴嫩真主党的军事力量,而沙特从教派矛盾的角度反对属于什叶派的真主党和叙利亚巴沙尔政权。1943年在法国的主导下,黎巴嫩按教派进行了分权,国民议会议长来自什叶派,总理来自逊尼派,而总统来自基督教的马龙派。近年来由于权力争斗,曾出现过总统“难产”事件。黎巴嫩总理哈里里来自沙特支持的逊尼派,但最近有一些传闻,就是哈里里有与真主党靠近的倾向,这有悖于沙特的黎巴嫩政策。如果消息属实,不排除沙特迫使哈里里辞职的可能。二是哈里里辞职不外乎两种可能,一种就是如在录像中的表态,他现在处在黎巴嫩逊尼派和什叶派争斗的漩涡中,确有人身安全的因素。他的父亲,当时也是黎巴嫩总理的拉菲克·哈里里就于2005年死于刺杀。但这次哈里里总理的表态确实有反常的地方,他没有在自己的国家宣布辞职,而是跑到沙特突然宣布辞职,背后是否有沙特的政治压力,还没有确切的证据。

南都:最近沙特宣布在黎巴嫩撤侨,并发布旅行禁令,而黎巴嫩则指责沙特限制了哈里里的人身自由,黎沙关系急剧恶化,两国会不会爆发战争?

刘中民:沙特的撤侨行为的确让国际社会很担心。黎巴嫩历史上就是一个中东各方势力争夺的地区,在1975-1990年曾发生过内战;1982年以色列曾入侵过黎巴嫩打击真主党;2006年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再次发生武装冲突。黎巴嫩现在仍是中东各种力量交会的漩涡,但沙特与黎巴嫩开战的可能性不大。首先是沙特国内正在进行改革和反腐,权力斗争激烈,在这种背景下,若发动对黎巴嫩的战争,会影响国内的政治稳定和反腐的顺利进展,也会影响沙特王储力推的经济社会改革。其次,沙特在周边外交上是多线出击,无论是与卡塔尔断交还是打击也门胡塞武装,都面临较大的外部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沙特不会选择贸然开战。

但沙特为何宣布撤侨呢?这里面透露出的信号是黎巴嫩接下来可能会陷入某种形式的动荡。基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在各方博弈的现状,更大的可能是以色列有可能对黎巴嫩真主党进行有限打击。沙特与以色列基于遏制伊朗这一共同的敌人,具备了进行合作的基础。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是沙特和以色列共同的威胁,尤其是现在面临叙利亚战后权力分配,什叶派巴沙尔政权主导地位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以色列不允许黎巴嫩真主党继续坐大。同时,在地缘政治上,以色列与黎巴嫩接壤,也更方便打击真主党。

南都:本月9日,法国总统马克龙打破原有行程,突然访问沙特并会见了沙特王储默罕默德·本·萨勒曼,法国为何会参与斡旋?它的目的是什么?

刘中民:历史上黎巴嫩是法国的殖民地,是法国长期实行委任统治的一个国家。1920-1943年间,黎巴嫩一直是法国的势力范围,目前黎巴嫩教派分权的体制也是法国一手安排的。尽管二战之后,法国对黎巴嫩的影响逐步缩小,但与黎巴嫩的关系一直比较密切。而哈里里总理本人也与法国关系密切。他长期居住在法国,与法国政界联系较多。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后,也想彰显法国在中东地区斡旋外交的影响。最新的消息称哈里里将受邀赴法国,这可能与法国的调停有关。

沙特改革的目标和背景

南都:最近埃及总统塞西明确表示反对对黎巴嫩真主党进行军事打击。同时,埃及外长舒克里将访问约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巴林、阿曼和沙特阿拉伯,并就这次危机举行会谈。埃及的目的是什么?现在看,埃及与沙特在黎巴嫩真主党问题上似乎有分歧。

刘中民:埃及外长舒克里访问海湾六国,彰显了埃及重塑地区大国地位的外交诉求。在历史上,埃及一直是阿拉伯世界的领导核心,尤其在阿以冲突、巴以冲突等热点问题上有较大的影响力。中东北非变局以来,埃及陷入政治动荡,加上经济恶化,在该地区的地位一落千丈。塞西上台后,埃及的政治局面逐步稳定,他把重塑埃及在该地区的大国地位作为外交诉求重点。在沙黎关系急剧恶化的背景下,恰好可以发挥其斡旋作用。

尽管埃及想从中斡旋,但可能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长期以来埃及和沙特一直围绕阿拉伯世界的领导权展开争夺。中东北非变局之后,埃及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在一些地区事务上不得不追随沙特,以换取沙特的经济和资金援助。在打压穆斯林兄弟会、打击也门的胡塞武装以及沙特与卡特尔断交问题上,埃及都是沙特政策的支持者和配合者。从沙特和埃及的表态来看,两者的确是有分歧和距离的,塞西总统是明确表示反对打击,而沙特则认为黎巴嫩真主党作为伊朗的代言人,给该地区造成紧张,是向沙特“宣战”。鉴于目前埃及的地位和与沙特的关系,这次埃及派外长出面斡旋,发挥作用的空间很有限。

南都:自2015年萨勒曼继任沙特国王以来,沙特在周边外交政策上似乎很激进,包括先与伊朗断交,接着联合其他海湾国家与卡特尔断交,后参与也门内战,再加上这次的哈里里事件,沙特现在整个周边外交的思路是什么?

刘中民:中东北非变局以来,沙特的整体外交就是要确立在中东和伊斯兰世界的领导地位。为达到这一目的,一是在大国关系层面相对过去有所调整,实行以美沙关系为主导的大国平衡外交。在继续依赖传统盟友美国的同时,也相对“平衡”与其他大国的关系。今年3月沙特国王访问中国,不久前访问俄罗斯,还包括访问东亚另一大国日本等,都表明沙特在奉行“平衡”外交,一个目的也是为了撬动美国给予沙特更多的支持。二是对抗伊朗,争夺中东地区的主导权。沙特外交看似围绕着叙利亚、也门、卡塔尔、黎巴嫩等地区热点问题展开,但目标都是指向伊朗。

从这些外交行为的实际效果来看,沙特为了确立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领导地位而四面出击,已经远远超出了沙特本国经济实力和外交资源、外交能力所能支撑的限度,现在陷入了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伴随沙特与伊朗海湾两强地缘政治对抗的不断强化,中东地区热点问题的复杂性在增加。这也为美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介入该地区提供了空间。特朗普今年6月访问中东时,又借此挑起沙特与伊朗的矛盾。而围绕着叙利亚问题,现在俄罗斯与伊朗走得很近。

南都:除了外交四面出击外,在萨勒曼王储的主导下,沙特国内也在进行激进的社会和经济改革。改革的目的和背景是什么?

刘中民:沙特改革以去年4月份提出的“2030愿景”为基本框架,是事关内政外交的全方位改革,其目标在“2030愿景”里有清晰的表述,就是要把沙特建成“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心脏”、“全球性投资强国”、“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枢纽”。沙特提出的三个口号是“活力社会、繁荣经济、雄心国家”。“活力社会”针对的是沙特过去在宗教领域比较保守的一面;“繁荣经济”指向的是要改变过去过度依赖石油的单一经济结构;“雄心国家”更多的体现在外交层面,要确立在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和中心地位。最近两年沙特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在政治领域推进权力继承制度的改革。通过两次“易储”,改变了王室的继承制度,由过去的“兄终弟及”向“子承父业”转变,向年轻化方向发展,并为此大张旗鼓开展“反腐”行动,使权力更加集中,为改革创造条件。

二是在经济领域推行经济多元化,提出要发展投资、金融、房地产、民用和军用工业、旅游业、娱乐业、体育、教育、医疗卫生、矿产和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非石油产业,来推动经济转型。最近又提出要在红海沿岸建一个“经济特区”,建一个2.65万平方公里的新城,以展示沙特经济多元化和社会的开放性。

三是在社会领域推动宗教的温和化,改善妇女权利,打击极端主义。这里面包括允许妇女开车,明年可以到体育场看比赛等,都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

沙特这样大幅度全面改革实际上是受到了中东北非变局的影响。中东北非变局尽管没有严重波及沙特,但国内外对“老人政治”的诟病使得沙特承受了一定的压力。与其被动应对,还不如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自2014年以来,全球油价的长期低迷使得沙特单一的经济结构受到巨大冲击。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把瓦哈比派视作伊斯兰世界极端思想的根源,也使沙特承受了巨大压力,促使沙特重塑温和、中正、包容的伊斯兰教。

沙特改革中的“美国因素”

南都:在内部反腐问题上,沙特王储最近的动作比较大,反腐是沙特内部经济和社会改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吗?

刘中民:2009年的吉达洪灾和2015年暴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都暴露了沙特内部的贪腐、基础设施失修和公共卫生管理不善的问题,这些都导致民众不满。这次大刀阔斧的“反腐”,逮捕了11位王子、4名现任大臣和11名前大臣,官方给出的理由就是调查吉达洪灾。

南都:现在一直在传的是沙特现任国王将很快让位给年轻的王储,以确保政局稳定。

刘中民:这个消息最初是伊朗发出的,但沙特也没有出面澄清。从伊朗方面看,放出这个消息有对沙特施加舆论压力的考量,若沙特内部没有这种权力交接的准备,此举可能会引发沙特内部的混乱。但从现实的角度看,老国王传位给年轻的王储已是大势所趋。现在看萨勒曼国王有可能在任内就传位给王储,进而改革沙特过去的权力交接方式———老国王死后王储即位。具体原因有三:一是国王现在年龄和身体因素,他现在已经82岁了,身体也不太好;二是若在其任内实现权力顺利交接,也是向国际社会重塑王室形象,体现沙特的政治进步;三是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很年轻,才三十多岁,老国王此时让位,可以“扶上马、送一程”,实现权力的顺利交接。

南都:美国似乎支持王储的内外动作,对于沙特的反腐,特朗普也发了两条维特表示支持。

刘中民:对于沙特的反腐风暴和激进的外交动作,国际社会舆论也有一部分将矛头指向美国,认为美国对此进行了操控。无论美国是否“操控”,“美国因素”肯定是有的。美国对沙特王储主导的这一系列动作的支持,一是对伊朗政策的需要。最近,围绕伊核协议的执行,美国与伊朗外交摩擦不断加剧。美国加强对伊朗的制裁,需要沙特进行一定的配合;二是从美国的价值观出发,沙特的这种改革也符合美国在中东推行的民主价值观;三是美国自身经济利益因素,沙特和伊朗关系恶化,可以增加美国的军火收入;四是一个特殊的个人因素———特朗普的女婿库什纳,他近期在美沙关系上非常活跃。由于他是犹太人,甚至有人认为他在中东的来回穿梭是美国、以色列和沙特在合作下一盘大棋。而在16日,以色列总参谋长艾森科特接受沙特媒体采访称,以色列已经做好了准备与沙特进行情报合作,以共同对付伊朗,似乎在证实这种说法。但无论如何,未来沙特和以色列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伊朗,肯定会加强合作。

南都:沙特的这次全方位改革措施,成或败对沙特和中东会产生哪些影响?

刘中民:沙特的改革诉求是值得肯定的,也是真实的。沙特现在确实面临着多重挑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已经落后于卡塔尔、阿联酋这些国家。沙特必须适应历史潮流,进行自上而下的变革。如果沙特这次改革成功,将会引领海湾地区,尤其是海合会内君主制国家的变革。

从某种程度上说,沙特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改革功成将惠及沙特和中东地区,如出现不测或引发局部乃至全局性动荡,则将危及沙特自身稳定,并加剧本已动荡不安的中东局势。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