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伟:“年关骚乱 伊朗究竟发生了什么?”,《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 2018-01-11 浏览次数: 227

2018111日,上外中东研究所韩建伟副教授在《新民晚报》发表篇论文《年关骚乱伊朗究竟发生了什么?》(见《新民晚报》2018111日第A22),全文如下:

年关骚乱 伊朗究竟发生了什么?

去年1228日,伊朗第二大城市玛什哈德爆发反对高物价的游行示威,并迅速向全国蔓延。今年17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称,伊朗政府、警察、民兵以及“革命人民”已携手“切断(骚乱)链条”,并指认美国、英国、以色列、沙特和伊朗旧王朝支持者制造了骚乱。这场年关骚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本版编辑特请专家做详细解读。

外部势力发挥作用有限

问:伊朗近期的大规模示威有没有外部势力“捣鬼”?

答:从这次示威的起因来看,主要是由伊朗国内的问题引起的。示威的导火线是因为鸡蛋涨价,深层次的原因是民众对伊核协议签署以来自身经济状况没有太大改善的不满。但是在示威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外部势力发挥了一些作用。

首先,是直接参与示威活动的一些与境外情报机构有染的人员。在伊朗主要的社交平台Telegram(是这次抗议活动散播消息的主要平台,伊朗大约有一半人口在使用该平台)上,一个由流亡记者鲁哈拉·扎姆运营的特定账户被指为“鼓动仇恨行为、投掷汽油弹、武装暴动和制造社会动荡”,而此人被怀疑与外国情报机构串通。13日,一名示威头目在伊朗西部博鲁杰尔德市被逮捕,据称此人是一名拥有欧洲国籍、受过训练的情报人员。其次,美国、以色列煽风点火。美国总统特朗普频发推特声援伊朗抗议,并高呼伊朗“到了做出改变的时候”;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出面支持伊朗抗议者。再次,伊朗境外反政府组织被伊朗政府指责与此次抗议存在联系。

抗议发生后,鲁哈尼请求法国政府打击伊朗境外主要的反政府组织——“人民圣战者组织”。12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指出“伊朗的敌人正借此在伊朗制造混乱”,将矛头指向了与伊朗为敌的国家。伊朗国家安全委员会也声称,这场抗议明显有沙特王室和英美等情报机构在背后操控。

但是,外部势力在这场抗议中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伊朗政府归咎于外部因素也有些言过其实。总体来看,这次示威主要是伊朗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和困难引致的。而所谓的外部因素,尤其是美国、以色列在这次抗议活动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极小,特朗普的言论还引起了不少伊朗民众的警觉,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意识,反而有助于骚乱的平息。

削减民生补贴引发不满

问:这场动荡的根源在哪里?

答:这场年关骚乱根源在于当前伊朗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不能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尤其在鲁哈尼当政后,伊朗经济已有了较明显的起色,最显著的成就是摆脱了内贾德后期经济全面的负增长,重回经济增长轨道,同时通货膨胀率实现了历史性的下降。自伊核协议后,里亚尔汇率再没有出现短期内大幅度贬值的状况。在部分制裁解除后,伊朗吸引外来投资的力度也明显提升,石油生产和出口能力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民众能马上提高收入、降低生活成本。迄今为止,鲁哈尼政府在解决就业方面没能取得明显成效。在这个年轻人占多数的国家,高失业率一直困扰伊朗政府,其根源是石油产业的增长对解决就业几乎没有帮助,而最能解决就业的非石油产业部门增长乏力。2016/17年度伊朗官方失业率高达12.4%。而通常,伊朗实际的失业率要高于官方公布的数据,还有部分不充分就业人口处于隐性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而从物价角度衡量,伊朗通货膨胀的上涨幅度的确下降了,但10%左右的通胀率依然很高。换句话说,伊朗物价仍在上涨,只不过涨得慢了些。

解决失业、稳定物价及民众增收的关键还是要实现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而这就要求伊朗改变主要依靠石油生产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伊朗政府急需发展经济的巨额资金,除了寄希望于引进外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削减给民众的补贴来增加资本积累。鲁哈尼政府经济政策的基本导向是增加资本积累和投资力度,因此短期内并不主张向民众过多发放经济红利。这一导向的隐形考量因素是过多向民众让渡经济红利势必会刺激国内消费,又会造成物价上涨,反过来对通货膨胀形成新的压力。从长期经济发展战略来看,这一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短期内却容易引发社会不满。这次骚乱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因为鲁哈尼前不久刚刚提交了新财年预算,打算大幅度削减涉及民生的补贴项目,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尽可能地集中资本投资发展经济。而受该政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在短期内会加重。民众认为政府是通过剥削他们的方式满足上层少数特权群体的需要。这就使得部分民众不仅对鲁哈尼代表的改革派不满,也对现有体制下产生的特权群体,主要是与宗教保守派密切联系的伊斯兰革命卫队、宗教基金会十分不满。这种不满最后演变为对最高领袖及现有体制的质疑和反抗。

或招致美国更严厉制裁

问:这轮示威会给伊朗造成怎样的影响?

答:虽然关于前总统内贾德因“煽动骚乱”被捕的消息尚未得到证实,但无论内贾德是否被捕,伊朗政府已凭借严密的控制能力令这场缺乏组织、没有统一目标的年关骚乱得以平息,国家短期内会维持稳定。只是,这次抗议对伊朗未来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

首先,抗议发生在美国可能重启对伊制裁的关键时刻,或招致美国更严厉制裁。去年10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伊朗未遵守核协议,将判定伊朗是否遵守协议、是否重启对伊制裁的问题交给国会。但两个月后,国会把皮球踢了回去。在伊朗发生示威事件后,美国马上宣布增加制裁伊朗实体企业的名单,并在联合国发难要求安理会审理“伊朗事件”。现在又到了特朗普重新做出决定的时候,而伊朗表示已做好最坏的打算。美伊关系向着更加恶化的方向发展,未来伊朗遭受美国制裁及打击的可能性增强。这尤其给伊朗改善本国投资经商环境的努力带来严峻挑战。

其次,给鲁哈尼政府下一步改革带来巨大压力,尤其是削减补贴的改革,有可能会搁浅。伊朗补贴制度是在伊斯兰革命之后建立起来的为维持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的保障制度。其中,油气燃料补贴份额最大,其次是食品和其他消费品。在经济停滞、发展缓慢的时期,补贴是伊朗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因此这次抗议可能会使伊朗政府重新重视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而放弃下一步的补贴改革计划。

再次,可能加剧伊朗的派系斗争。多方证据表明,这次示威极可能是由保守派人物最初挑起的对现任总统的抗议活动,但抗议很快超出了保守派预期,将矛头指向了最高领袖和现有体制。不论对改革派还是保守派,年关骚乱都是一次预警。但按照伊朗现有政治体制的逻辑,未来保守派可能会要求加强权力和国内思想舆论控制,不利于改革派试图扩大社会自由度的努力。示威者要求当局马上提出未来伊朗发展方向的方案,而当局明显对这此准备不足,尤其是改革派与保守派间难以达成共识,而在外部压力之下两派一些隐性矛盾也可能走向激化。因此,两派利益与权力争夺在未来伊朗改革发展道路上的分歧可能会更加明显。

内政外交须服务于发展

问:伊朗政府应当如何寻找合适本国的发展路径?主要的困境和挑战有哪些?

答:伊朗迫切需要发展经济,但存在的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短期内难以解决。要想实现经济良性发展,必须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

第一,伊朗必须处理好外交战略出击与国内稳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伊朗地区扩张的刺激下,沙特、以色列在美国阵营下已结成反伊同盟,海湾君主国也对伊朗崛起保持极高的警惕。鉴于什叶派在中东地区的少数派地位,伊朗过度扩张只会招致更多对手的围攻,无助于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因此,伊朗的地区扩张战略应保持一定的限度,避免过度刺激邻国。在适度保持地区大国地位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国内建设和自身文化内涵和形象的提升。近期伊朗外交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应对并化解来自美国新的制裁的危机。伊朗应尽可能借助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协商及合作机制来应对美国的压力,化解制裁的负面影响。

第二,产油国身份及国内产业发展不足长期高度依赖进口的客观状况决定了伊朗经济本质上是外向型的。因此,伊朗经济应走向更大的开放,依托外来投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利用国际市场的供需体系实现内部产业更新换代,走出资源依附型经济的传统窠臼。这需要伊朗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进一步降低杠杆,简化并规范化审批程序,增加优惠条件,尤其是保障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减少投资者的担忧。

第三,私有化和补贴制度改革应视时机继续推进。尽管这次抗议的一个很重要的导火索削减补贴的改革,但补贴确已成为制约伊朗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性障碍。抗议之后,鲁哈尼政府有可能会暂停削减补贴计划,但应该探讨更加合适的补贴改革方案,以建立更加健全的市场机制。伊朗的私有化进程一直无法获得实质性推进,主要原因是大量准国有经济体,如伊斯兰革命卫队、宗教基金会成为被列入私有化的国有企业主要买家。伊朗的私有化实际上经历了“伪私有化”进程。这些经济实体名义上不属于国有成分,但事实上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甚至更多的特权。而真正的私人资本无法获得发展。伊朗推进私有化面临的是与宗教保守派支持的伊斯兰革命卫队和宗教基金会的斗争问题,因此本质上是一个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的问题。在现有体制下,这一进程将十分艰难。

第四,发展本国制造业,研发自主品牌。伊朗整体经济水平在中东地区属于中等,虽然其制造业具备一定的规模,但大部分产品无法在国际上参与竞争。伊朗当前除了石油出口,其他主要出口商品来自于农业、手工业(波斯地毯等)及矿业。在高端制造业市场,如耐用消费品、电子产品等,伊朗主要是一个进口国。未来伊朗的发展战略除了继续打造本国石化产业链之外,还应开拓高端制造业市场,打造本国产业品牌。这也是当前伊朗积极与中国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出发点和利益诉求。

在伊朗,经济发展问题往往最终成为政治问题,不可避免触及不同派系的权力分配和博弈,甚至会上升到现有体制的合法性问题。伊朗经济发展同时还是一个外交战略与国内发展的平衡问题。如果伊朗不能将国内政治、对外战略充分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其未来经济发展的道路将相当艰难。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