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教授就伊朗军工厂遇袭和中东局势接受《解放日报》采访
发布时间: 2023-01-31 浏览次数: 133

2023131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就伊朗军工厂遇袭和中东局势接受《解放日报》采访(见《解放日报》2023131日第4),全文如下:

伊朗军工厂遇袭,幕后主使是谁?

突如其来的爆炸声和火光,再次打破伊朗宁静的夜晚。当地时间28日深夜,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一处军工厂车间遭无人机袭击。伊朗国防部随后表示,伊朗已成功挫败此次袭击。多家外媒则援引美国官员称,此次袭击是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所为,美国没有参与。以色列真是幕后黑手吗?伊朗将如何回应?袭击又将对地区局势、美伊关系造成怎样的影响?

袭击地点十分敏感

伊朗国防部29日发表声明说,伊朗成功挫败一起针对中部城市伊斯法罕一处军工厂车间的无人机袭击。袭击发生在28日的2330分。军工厂周边民众拍摄的视频显示,袭击发生时发出巨大爆炸声并出现火光。

伊朗国防部此前称,袭击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仅导致车间屋顶轻微损坏。另据伊通社报道,实施袭击的三架无人机均为“武装四轴飞行器”,携带小型炸弹。其中一架无人机被部署在军工厂的防空系统击落,一架在受信号干扰后爆炸,还有一架被军工厂安全部队控制。

伊朗外交部长阿卜杜拉希扬称这是一次“懦夫的袭击”。他说:“这种袭击行动不能影响伊朗专家进行和平核发展的决心和意图。”

舆论认为,此次袭击的地点十分敏感。

首先,遇袭军工厂的用途众说纷纭。据伊朗媒体报道,遇袭军工厂为一座弹药厂。但有以色列媒体称,该工厂也用于制造无人机,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证实。

其次,袭击发生的伊斯法罕市内还有多座军工设施和核研究场所,被外界认为是伊朗导弹生产和研发的主要中心,用以组装伊朗“流星”中程导弹,该导弹射程可覆盖以色列全境。

《华尔街日报》指出,这座军工厂紧邻一处属于伊朗宇航研究中心的场地,该中心此前因开展弹道导弹计划而受到美国制裁。

伊斯法罕市所在的伊斯法罕省也坐落着一个大型空军基地和多个核设施,包括伊朗最大的铀浓缩设施——纳坦兹核设施。

近年来,包括纳坦兹核设施在内,伊朗核设施及防务安全设施曾多次遭到外部势力的破坏和袭击。

美官员指认以色列

军工厂袭击事件发生后,多方已将矛头指向以色列。

伊朗方面表示已启动调查,但暂时没有指出袭击由谁发起。

不过,伊朗议员侯赛因·米尔萨伊“强烈怀疑”以色列是幕后主使。与伊朗政府关系密切的德黑兰大学教授穆罕默德·马兰迪也在社交媒体“点名”以色列为幕后黑手。

多家外媒援引美国政府官员和知情人士称,以色列发起这次袭击,美国没有参与。

对此,以色列军方发言人拒绝置评。舆论指出,以色列曾多次表示,如果外交手段无法遏制伊朗核力量和导弹项目,以方将对伊朗实施打击。

不过,也有阿拉伯媒体称,美国飞机也参与了此次袭击。

此次袭击恰好发生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问以色列之际。《华尔街日报》还称,以色列与美国官员正寻求找到遏制伊朗核野心和军事野心的新方法。

谁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认为,近些年来,无论是伊朗核科学家遇刺,还是基础设施和核设施遇袭,以色列通常都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但基于以往历史及部分以色列媒体的报道来看,此次袭击事件大概率是以色列所为。以色列可能企图通过袭击,进一步破坏美国重返伊核协议的进程,阻止美伊关系改善,将美国牢牢锁定在伊朗对立面。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孙德刚则表示,此次袭击的幕后黑手目前仍难以确定,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在其中的影响力。

去年,美国总统拜登访问以色列时,就曾提出美国、以色列与部分阿拉伯国家成立针对伊朗的“中东防空联盟”。当时,美国和以色列还提出新计划,要将遏制伊朗的前线从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也门等推到伊朗境内。此外,从去年年底至今,美国三位高官——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中情局局长伯恩斯和国务卿布林肯先后访以,深层目标就是构建反伊朗大同盟。

“过去一年多,伊朗境内已发生多起不明起火、袭击事件。这些事件的共同背景是,反伊朗同盟要将战线推到伊朗境内,在伊朗境内制造破坏和混乱。”孙德刚说。

袭击事件后,伊朗将如何回应?

孙德刚认为,伊朗恐怕仍需一些时间调查幕后黑手到底是谁。从以往回应来看,一旦确定美国或以色列是罪魁祸首,伊朗很可能利用什叶派民兵武装,在伊拉克等地对以色列和美国军事设施进行报复性打击。

“近年来,伊朗已不是第一次吃这种亏了。每次伊朗都高调宣示予以回击,但手段并不多。”刘中民表示,总体而言,伊朗相比以色列在力量对比、技术水平上仍处于劣势,又受到美国打压和国际孤立,能够“打疼”以色列的方法并不多。预计伊朗方面可能会通过打击国内的以色列、西方间谍系统,或通过地区代理人打击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来找补。

地区局势或将恶化

分析人士认为,在多重变量的影响下,未来伊朗与以色列矛盾将进一步激化。

首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去年12月重掌政权后,已组建以色列史上最右政府,将对伊朗采取更强硬措施。

其次,近期巴以地区已连续发生暴力事件,造成多人死亡,巴以紧张关系升级。孙德刚指出,伊朗方面已表示力挺巴勒斯坦,为了防止伊朗利用巴以矛盾转移视线,反伊朗集团很可能加大对伊朗国内的破坏。

此外,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美伊矛盾也在激化。

此前,西方及基辅指责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使用伊朗制造的无人机,伊朗虽一再否认这一点,但承认在俄乌冲突爆发前曾向俄罗斯运送无人机。

刘中民表示,一方面,恢复履行伊核协议已变得更加渺茫。虽然拜登政府上台后曾一度推动伊核谈判,但在乌克兰危机影响、美国国内力量反对和以色列的不断拉拢下,伊核协议的恢复正变得愈发渺茫。此外,美国在地区推动构建对抗伊朗的中东盟友体系,也让美伊关系不断走下坡路,让伊朗进一步向俄靠拢。

孙德刚也认为,伊朗向俄提供无人机,已明显站在俄罗斯一边。在这一背景下,伊核谈判很难取得突破。近期美国高官频繁访以,实际上已重新将军事遏制伊朗而不是谈判作为首要目标。预计美国、以色列和部分阿拉伯国家将抓住伊朗国内动荡的机会,采取无人机袭击等方式在伊朗境内制造混乱,阻止其向俄罗斯提供政治和军事支持。

从地区层面来看,此次袭击也体现出中东地区局势恶化的迹象。

2021年至2022年,中东地区局势缓和,伊朗、土耳其、以色列三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均分别出现解冻迹象。但分析人士指出,缓和势头可能会在今年急转直下。

孙德刚表示,在巴以冲突升级的背景下,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改善势头恐怕会被打断。伊朗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也面临挑战,伊朗方面就认为,去年国内出现的大规模游行示威背后是沙特、以色列等国在“煽风点火”。

“随着以色列与伊朗对抗加剧,趋向缓和的中东局势可能将在今年发生逆转。”刘中民表示,过去两年,以色列与伊朗的关系始终没有松动,双方在舆论、安全甚至“暗战”上,都在进行较量。近期,伊朗在巴以问题上态度高调,与以色列关系缓和的阿拉伯国家也对以色列予以谴责,这可能会导致紧张局势的螺旋升级。

来源:解放日报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