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威烈教授就中阿关系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
发布时间: 2018-07-13 浏览次数: 354

2018713日,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就中阿关系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全文如下:

开启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

源远流长的中阿友好合作翻开了新的时代篇章。710日,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就进一步加强中阿关系顶层设计、规划集体合作、指导论坛建设等作了重要阐述,宣布中阿双方一致同意,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

学界认为,在中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时代,中阿要在携手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增进战略互信、实现复兴梦想、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包容互鉴,共同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进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引领中阿关系迈向新高度

“这是习近平主席第三次对阿拉伯世界作重要政策宣示,体现了中国对中阿关系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主任朱威烈表示,此次讲话连同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2016年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重要演讲,从战略高度全面阐释了中国的中东政策,为中阿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朱威烈认为,中国的中东政策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确定了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制定了各领域深化中阿合作的具体路线图和行动指南,宣示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阿共同做中东和平稳定的维护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互学互鉴的好朋友的坚定决心,充分彰显了中国引领中阿关系发展的大国胸怀与担当。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杨光看来,当前把中阿关系提升至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高度,水到渠成、恰逢其时。经历了古丝绸之路上的“舟舶继路、商使交属”,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的并肩奋斗、患难与共,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相互支持、互利合作之后,今天的中阿合作已经具备全面性特征。仅从经贸领域看,中阿合作已从贸易、基建工程承包逐步拓展到投资、金融等更广泛领域。杨光认为,战略性是中阿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基于战略利益的深远考量,中阿共同将关注的重点锁定于发展与和平这两大根本性问题。

中阿战略伙伴关系“面向未来”的导向,引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叶青的高度关注。他说,当前中国踏上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新征程,阿拉伯国家正处于求稳定、求和平、求发展的变革时期,迫切希望找到经济社会重建的新思路。在中阿双方各自从历史走向未来的进程中,让两大民族复兴之梦紧密相连意义深远,符合双方人民的共同期待。

开辟共建一带一路新局面

作为历史上丝路文明的重要参与者和缔造者之一,阿拉伯国家身处“一带一路”交汇地带,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

卡塔尔等国相继建立人民币清算中心,埃及因为中国企业入驻苏伊士经贸区而一跃成为非洲第一大、世界第三大玻璃纤维生产国,由中国企业承包建设的约旦阿塔拉特发电站帮助约旦实现了油页岩发电的愿望,中阿技术转移中心挂牌成立……自2014年习近平主席向阿拉伯世界发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每天都在发生新的故事。

共建“一带一路”,无疑已成为中阿集体合作最鲜明的主线。叶青表示,阿拉伯国家把“一带一路”建设视为助推自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目前已有9个阿拉伯国家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协议。4年来,阿拉伯国家对“一带一路”的理解逐步加深,从最初认为是中国对相关国家提供单方面援助的片面理解,到对“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阿拉伯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的积极性、主动性正在不断增强。“随着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主动提出具体合作需求和对接方案,‘一带一路’建设未来将更加务实和扎实。”

未来中阿如何更好共建“一带一路”,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开拓性的举措,本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中阿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行动宣言》也提出了诸多重大合作设想,为中阿开辟共建“一带一路”新局面制定了清晰可行的路线图。

朱威烈分析,中阿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将得到进一步夯实,推动务实合作升级换代。例如,中方提出的支持中国有关金融证券机构同阿拉伯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和管理机构合作,建立立足海湾、辐射中东北非、吸收全球投资者的国际交易平台,将把中阿金融合作推向前所未有的深度,有利于实现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杨光认为,在中东努力构建和平与稳定的环境,是“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前提和保障。面对动荡的地区局势,中国开出了对话协商、以发展促和平的“药方”。一方面,要坚持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在一些域外大国对中东采取战略收缩态势下,地区形势呈多极化发展趋势,要倡导包容性和解,反对搞压制性妥协。另一方面,要把发展当作解决中东许多治理问题的钥匙。中东动荡的根源出在发展,出路最终也要靠发展。中国宣布设立的“以产业振兴带动经济重建专项计划”等项目,将为中东消除和平之殇、破解发展之困提供助力。

促进中阿文明包容互鉴

“一带一路”不仅是共同繁荣之路,也是文明互鉴之路。拓展中阿人文交流,增进双方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是未来加强中阿合作的重要方向。

“以中阿文明对话暨去极端化圆桌会议为代表的人文交流活动,是中阿合作论坛一直以来着力打造的亮点。”叶青表示,中国此次宣布启动的中阿新闻交流中心、中阿电子图书馆门户网站等项目,将搭建起更多促进两大民族相知相交的桥梁。中阿促进文明包容互鉴的种种举措,在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的当今世界,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谈到智库在中阿人文交流合作中的作用时,杨光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说,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要尊重世界文明的这种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阿智库应加强对对方文明的研究,打造更多交流治国理政经验的思想平台,为中阿关系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朱威烈阐述了促进中阿文明包容互鉴的重要意义。他表示,中东这块人类古老文明的交汇之地,之所以迄今仍未摆脱战争和冲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明冲突论”在作祟。中国毫不动摇支持中东、阿拉伯国家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反对一切针对特定民族宗教的歧视和偏见,体现了不同于一些西方国家的“中东观”。促进中阿文明包容互鉴,对处理好同伊斯兰文明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示范和辐射效应。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