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志强副研究员就全球经济治理人才培养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
发布时间: 2018-09-17 浏览次数: 216

2018917日,上外中东研究所邹志强副研究员就全球经济治理人才培养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全文如下:

加强新时期全球经济治理人才培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迁和全球性经济挑战的增多,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成为必然趋势。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既是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挥大国作用的迫切需要,也是世界各国的高度期待。毫无疑问,培养新时期全球经济治理人才是进一步提高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当务之急。

全面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抓手

人才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问题,也是重要瓶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邹志强表示,全球经济治理人才培养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进程、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支撑。“但从现实来看,一方面,当前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机构中的人员比重很低,话语权比较有限,与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影响力和参与需求极不相称;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缺乏相应的全球经济治理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的任务日益紧迫。”邹志强补充道。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贺鉴对此深表赞同。他认为,当前,在全球经济缓慢恢复、传统大国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意愿下降、全球经济赤字明显的形势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定将继续深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影响者、塑造者。贺鉴进一步表示,新时代是中国大跨步迈向世界舞台中央并为全世界源源不断提供中国智慧与方案、最大程度做出中国贡献的时代。新时代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过去在国际事务中微弱发声到开始发出倡议和号召,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边缘日益向中心靠近。这一切必然呼唤能够满足时代背景需要的全球经济治理人才。此外,贺鉴还谈到,要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必须保证能够源源不断地向全球经济治理的各大机构部门输送人才。

跨学科重实践培养模式

贺鉴表示,首先,应当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作用。一方面,高校应设置相关专业的招生点(以硕士、博士为主),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应鼓励跨学科联合培养全球经济治理方向的人才,设置经济学、国际问题研究、外语、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课程,培养从事相关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素养与必要的外语沟通能力,同时又在思想道德方面引导其树立爱国意识并恪守道德规范,在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时能够做到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敬业奉献;其次,要充分利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或跨国公司提供的实习机会,锻炼提升学生的相关素养;再者,应当保证各领域全球经济治理人才的培育。“全球经济治理涉及贸易、金融、会计、管理等多个方面,这要求我们必须看清这些领域的差别,有针对性地培育全球经济治理各大领域所需要的‘专才’。”贺鉴提醒道,当前我国正在加强海洋强国建设,而我国海洋治理相关学科的建设起步较晚,此方面的人才也较为短缺。因此,在全球经济治理人才的培养中,也应重视培养海洋经济治理各个领域的人才,充分发挥海洋高校的作用,招收相关专业学生并进行专门培养;最后,要加大国家相关政策倾斜,一方面,为全球经济治理相关专业学生建立一套奖学金激励制度。另一方面,对赴经济类国际组织就业的人才提供资金补贴,促进人才向此方向流动。

在邹志强看来,应当以全球视野、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拥有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专业背景、通晓国际经济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全球经济治理专业化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邹志强提出,首先,高校应深化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提升经济学、政治学和外语学科的交叉融合。建立打通学科边界,专业面宽广而基础扎实,具有充实实践经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设立注重实践的全球经济治理人才培养项目,深化有利于本土人才走出去的国际化办学;其次,要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的建设。“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已经陆续成立了一些以联合国、金砖国家等国际组织为对象的研究机构,聚拢了相关人才,通常是已经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全球视野和外语基础的国际化人才,可发挥其在培养全球经济治理人才的先行作用。”邹志强进一步解释道,最后,要逐步建立全球经济治理人才选拔、任用和考核体系,发挥对全球经济治理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