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刊登《中东地区发展报告》书评
发布时间: 2014-11-05 浏览次数: 177

2014115日,《文汇报》刊登《中东地区发展报告:转型与动荡的二元变奏(2013年卷)》书评,全文如下:

被轰毁的“春天”

——《中东地区发展报告》蒙拾有感

“阿拉伯之春”爆发近4年后,其发源地突尼斯最近举行了“阿拉伯之春”后的首次议会选举。突尼斯能否迎来国家稳定和发展尚在未定之天,而埃及、利比亚等其他“阿拉伯之春”国家难以从混乱泥沼中自拔,“伊斯兰国”则已然将“阿拉伯之春”的童话轰毁了。

早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空袭这个以“国”自居的极端组织,使它成为全球关注热点之前,“伊斯兰国”所引发的危机已促使阿拉伯知识界对所谓“阿拉伯之春”进行了反思——在由刘中民、朱威烈主编的《中东地区发展报告——转型与动荡的二元变奏》[2013年卷](时事出版社,20144月)中的《转型阿拉伯国家的社会文化思潮》一文里,我们可以读到,“阿拉伯之春”引发叙利亚“革命”后,叙利亚著名异见人士、作家亚辛·哈杰·萨利姆在2013年重返被“解放”了的故乡拉卡市时,却发现作为“解放者”的“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即现在的“伊斯兰国”)“不分青红皂白地伤人害物,丝毫没有展现出掌权者应有的公共责任心”。但他面对“伊斯兰国”的种种暴行,根本不敢正面指责,最终只能加入逃难人群“暂别叙利亚”。

另一个叙利亚著名反政府人士米歇尔·基罗则反躬自问:“我们一直以为,反对政权、奋起抗争直至推翻政权,这就是革命;现在,究竟什么是革命?”耐人寻味的是,叙利亚总统巴沙尔也提到了所谓的“革命”问题,“有人把叙利亚动乱称为革命,请问,谁是革命的领导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革命者”与“革命对象”的观点如此吻合,似乎应该使那些竭力推进政权更迭的势力反思自己的政策。但一些海湾国家却与美国密切合作,为推翻叙政府培训所谓“温和”反对派,同时又让“支持阵线”这一恐怖组织充当先锋,进而把“伊斯兰国”从伊拉克引入叙利亚。阿拉伯知识界因此提出了一连串问题,“一向以西方殖民主义、犹太复国主义为敌的阿拉伯民族,如今为何把拥有同一信仰、操同一语言的邻居乃至兄弟视为首要敌人?西方国家、海湾君主国家、世界各地的宗教圣战者,甚至还有以色列、土耳其,缘何为推翻叙利亚政权结成怪异的联盟?在宗教、文化上拒绝西方的部分阿拉伯国家,为何在政治上依附西方、在军事上乞求西方的干涉?阿拉伯民族作为言必称历史的民族,为何对西方干预中东的惨痛历史教训熟视无睹?”

据《转型》一文介绍,对于这些问题,阿拉伯知识界意识到应从思想文化角度探源。他们认为,阿拉伯传统文化存在以下弊端:膜拜权威,压制个性,为专制主义提供沃土;神本主义、宗教蒙昧主义阻碍科学、民主等现代价值观;非理性看待“他者”,陷于对西方羡憎交加的矛盾情结;热衷宗派主义,无法建立健全的公民社会。

在笔者看来,这些弊端在“伊斯兰国”勃兴过程中,或被放大或被推向极端。例如,从宗派主义出发,为打击什叶派,一些海湾国家与“伊斯兰国”暗通款曲;在美国放风要空袭伊拉克境内“伊斯兰国”时,他们曾公开表示反对;而在形势逼迫下与美结成反“伊斯兰国”联盟后,每每展现花拳绣腿。再如,就专制统治而言,“伊斯兰国”无所不用其极,“死亡威胁、动刑、肢解、处决”是它们对付不顺从者的基本手段。

如果说,三年前开罗解放广场的喧嚣把“阿拉伯之春”推向高潮,那么,今天“伊斯兰国”的炮火已把这一“春天的童话”彻底轰毁。军事打击“伊斯兰国”固然不易,但要从思想文化根源上改良“伊斯兰国”赖以存在的精神土壤,阿拉伯世界需要进行一场思想革命。

《转型》一文旨在介绍阿拉伯思想界对于大变局的集体反思,大体“勾勒阿拉伯社会变局后社会文化思潮的版图”。关于“伊斯兰国”的内容仅系其中一部分,而该文又只是《中东地区发展报告》一书的21个分报告之一。作为全面围绕中东地区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跟踪研究的成果,《中东地区发展报告》聚焦转型与动荡两个主题,对该地区的发展态势与走向问题不乏深耕和前瞻性分析。限于篇幅,笔者只能撷取一点。所谓“童蒙者拾其香草”,希冀可获“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之效应。

(作者:徐海清,《文汇报》高级编辑)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