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教授就美国中东政策接受上观新闻网采访
发布时间: 2019-05-17 浏览次数: 89

2019516日,上外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就美国中东政策接受上观新闻网采访,全文如下:

美国从伊拉克撤人,中东局势仍处于“可控的紧张”?

在美国与伊朗的你来我往中,美国似乎总想先“出招”。当地时间15日,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说,美国国务院命令所有非必要、非紧急职能的使领馆人员撤离伊拉克。

美方官员解释称,伊朗支持的伊拉克什叶派民兵最近动作频频,对美国在伊拉克的人员和利益构成“迫在眉睫”的威胁。但他们并没有拿出任何实际证据。伊朗指责美国又玩“心理战”。分析普遍认为,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将继续升温,但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双方都“不想打”。

“狼来了”?

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15日在官方网站发表声明,称接到国务院通知,驻巴格达使馆和驻埃尔比勒领馆所有非必需的日常人员要尽快离开伊拉克。据外媒估计,这项命令影响当地约30%的员工,总计数百人。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15日透露,从伊拉克撤人的决定依据一份安全评估,但他拒绝披露这份文件的具体内容。知情人士说,15日上午美国总统特朗普参加了一场有关伊朗局势的简报会。按照五角大楼和情报官员的说法,伊朗的三项行动触发警报:对美国在伊拉克的外交设施构成威胁;可能准备在波斯湾的小型船只上安装火箭或导弹发射器;哈梅内伊向伊斯兰革命卫队发出的指示,对美国军事和外交人员构成潜在威胁。

事实上,这不是美方第一次在伊拉克喊“狼来了”。上周,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不惜放德国“鸽子”,突访伊拉克,据称就是因为收到军方情报,显示伊拉克什叶派民兵威胁到美军基地安全。

略显尴尬的是,习惯看美国“脸色”的伊拉克总理阿卜杜勒—迈赫迪14日说,没有发现国内有对美方人员构成威胁的行动;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组织同样否认有意袭击美军。

“从大使馆和领事馆撤离人员显然是一个严肃的举动,”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15日表示,我将敦促国务院和国防部到这里来,向我们解释发生了什么,接到了何种情报。

有评论指出,就算伊朗支持的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真的在美军基地附近集结兵力和部署武器,也只是象征性举动,而非“真要打”。美国对于这点“风吹草动”就表现得如此紧张,似乎带有表演成分。

“这是宣传战的最新升级”,伊朗官员15日谴责道,并暗示华盛顿正试图挑起一场冲突。伊朗驻联合国代表团发言人表示,伊朗对伊拉克或其他地方的任何人都没有威胁,伊朗也没准备在任何地方发动袭击。不过,伊朗人不会屈服于这场新的心理战。

心理战

舆论普遍质疑美方所说“威胁”的可信度,同时认为美国才是中东局势紧张的始作俑者——美国近来采取的一系列“极限施压”行为,带有明显的挑衅、甚至讹诈意味,从而导致美伊对抗态势加剧。

政治上,特朗普政府上月将伊斯兰革命卫队列为恐怖组织;经济上,本月初美国取消对8个伊朗石油进口方的制裁豁免,还加码对伊朗浓缩铀活动的制裁,执意要将伊朗石油出口归零;军事上,美国林肯号航母战斗群本月上旬进入波斯湾、多架B-52轰炸机同期抵达卡塔尔美军基地、五角大楼还宣布将追加部署爱国者导弹和两栖登陆舰。美国《纽约时报》甚至爆料称,特朗普政府考虑在中东部署12万军队。

颇为巧合的是,在美国打出“极限施压”组合拳的当口,海湾地区突然发生了一些“微妙事件”:沙特输油管道据称遭到也门武装力量的破坏;包括沙特油轮在内的四艘商船在阿联酋海域遭袭。美国最初的评估认为,伊朗或是商船遭袭事件的幕后黑手,但这个说法没能得到盟友认同。阿联酋外交国务部长加尔加什15日说,目前还不清楚是谁袭击了船只,调查结果将在几天内公布。

“这是相当动荡的一周,即使以中东地区的标准来看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保持谨慎和良好的判断力。”加尔加什说。美国《洛杉矶时报》指出,虽然美国和伊朗近年来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军事冲突,但美国确实也担心,走投无路的伊朗可能会直接用自己的军队或通过盟友的武装组织,对西方设施或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盟友的设施发起攻击。

“美国为何要在眼下从伊拉克撤人,背后的动机不太好判断,”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指出,从其逻辑看,华盛顿可能真的担心伊朗利用其地区影响力,对美国驻中东机构人员构成威胁。因为就最近发生的商船、石油管道遭破坏事件而言,美国很容易将矛头指向伊朗,将其解读为伊朗在美国“极限施压”下的回应和干扰之举。但与此同时,也不排除其摆出姿态,向伊拉克和伊朗施压、恐吓的成分。

“我认为,美国更多的还是出于进一步施压、打心理战的考虑。”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李伟建指出,不能否认,美方人员可能会在伊拉克或者其他地区遇到风险,但这个风险并不一定就是伊朗制造的(不排除“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借机兴风作浪)。“伊朗到目前为止一直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它对美国的制裁始终反应有度,因为它仍想依靠欧盟在内的国际社会支持和同情的力量。如果它主动出击,制造袭击事件,反倒会把自己逼向死角。”

“不想打”

无论出于何种意图,从一国撤出外交人员,都被视为地区局势陷入危急的信号。也有悲观派认为,撤人可能是发动军事行动的前兆。不过有美媒指出,撤人并不罕见,近期美国已断断续续从委内瑞拉撤出所有外交官和家属。但迄今为止,没有迹象表明,美国要对委内瑞拉发动军事行动了。

“伊朗与美国不会爆发战争。”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如是推测,“我们和他们都不希望打仗,他们(美方)明白,战争对他们没有好处。”

美国《华盛顿邮报》指出,尽管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但特朗普并不认为现在是攻打伊朗的正确时候。几名美国官员表示,特朗普对他的一些高级顾问感到失望,他认为这些顾问可能会促使美国与伊朗陷入军事对抗,打破他“退出海外战争”的长期承诺。特朗普倾向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紧张局势,并希望与伊朗领导人直接对话。

一名了解特朗普与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国务卿蓬佩奥谈话内容的高级官员表示,特朗普上周对一份“战争计划”感到愤怒,认为这超出了他的想法。“他们的做法太超前了,特朗普很生气。博尔顿、蓬佩奥和其他人都急于翻到‘那一页’。”

有评论称,博尔顿一直倡导伊朗的政权更迭,这与特朗普的目标“完全不同”——他对所有这些“政权更迭”的言论感到不舒服,他的耳朵里回响着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前有关推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讨论。

白宫多名高级官员指出,除非伊朗方面采取“重大行动”,否则特朗普不会做出强有力的回应。“需要威慑而不是冲突”,这个想法在五角大楼是统一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福德反复强调对伊朗开战的代价,以代理国防部长沙纳汉为首的文职官员也认同这一观点。

“不要认为美国和伊朗开战会像博尔顿曾经建议的那样容易。”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警告说,它不会很快、很容易,也不会仅限于伊朗领土。伊朗可能会在中东大部分地区发动战争,甚至会通过网络、民兵组织等在全球范围内发动战争。油价将会飙升。战争可能反而会支撑、而不是削弱伊朗政权。

“无论特朗普还是哈梅内伊,不想打仗的意愿都是真实的,”刘中民指出,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的逻辑是减少投入、调动盟友,发动战争明显与之相悖。但必须看到,美国政府释放的安全外交政策信号是相当混乱的:特朗普想压伊朗谈判,从而达成重签伊核协议的诉求;但博尔顿和一些军方人士可能仍将颠覆政权作为目标;与此同时,不能排除美国军工企业在其背后推波助澜。

“特朗普上台后的确任命了一批持右翼强硬主张的官员,他们对特朗普制定政策造成各种影响,”李伟建指出,但与此同时,特朗普上台以来官员替换十分频繁,这说明他本人还是有政策底线的。有时候他需要借强硬的官员制造气氛,但如果超出他的“范围”,他也不会听之任之。就目前而言,从美国的利益说,“不打”是对美国和他本人最为有利的选项。他可以利用伊朗问题作为筹码,与欧盟、俄罗斯、中国、海湾国家周旋。如果与伊朗撕破脸,他反倒会陷入孤立的境地。

孤立感

“美国意在孤立伊朗,但它自己反倒越来越孤立。”《华盛顿邮报》网站15日如是评论。

特朗普政府多年来一直试图说服盟友,国际社会必须孤立伊朗。但本周,随着其一系列挑衅行为增加了爆发冲突的可能性,美国似乎已成为孤家寡人。

从历史上看,英国一直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十多年前,英国最终派出4.5万名士兵与美军一道入侵伊拉克。但它如今公开表示,不愿与伊朗开战。英国军事指挥官克里斯·吉卡14日公开驳斥美国所谓的威胁活动增加的说法。

与此同时,西班牙14日宣布,将从美军领导、正在前往波斯湾的一个海军行动队撤回护卫舰。美国政府的决定超出了其与西班牙海军所达成的协议框架。

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莫盖里尼13日呼吁一身火药味的蓬佩奥保持极限克制,而不是极限施压。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美国传统盟友一直保持沉默。即使是公开反对伊朗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如沙特、阿联酋,本周也显得谨慎。放眼世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可能是唯一一位积极赞扬特朗普政府对伊朗强硬的世界领导人。《华盛顿邮报》称。

“欧洲国家认为,美国人坐在大洋彼岸,而我们就在中东的门口,”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研究员埃莉·格兰马耶说,“这一次,美国人真的很难说服英国人加入。”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美国花了近两年时间,试图说服欧洲加入针对伊朗的“极限施压”运动,但欧洲国家普遍与特朗普的对伊政策保持距离。即便在美国启动多轮制裁的情况下,很大一部分欧洲人仍支持2015年与伊朗达成的协议。

《纽约时报》指出,在特朗普政府试图团结盟友和国际舆论反对伊朗之时,这一罕见争端凸显出美国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过去一年,华盛顿一直指控伊朗威胁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但欧洲方面的观点是,大多数侵略行动都来自华盛顿,而不是德黑兰。

“这种观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刘中民指出,一方面,虽然伊朗的力量在中东崛起,其对地区国家(叙利亚、黎巴嫩、也门等)的影响力可能威胁美国盟友(沙特等)的利益,但伊朗直接威胁美国的能力毕竟有限。另一方面,欧盟在2015年伊核协议达成中扮演重要角色,保住协议、促进与伊朗的经贸合作,可以说是欧洲方面的两大主要诉求。然而,美国去年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不仅给欧盟带来经济损失,也让他们的外交亮点变得苍白。美伊关系的进一步紧张,还可能将伊朗推向更保守和强硬的方面。这些都是欧盟不愿看到的局面,它与美国分道扬镳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它们对自己原本支持的政策保持沉默也不奇怪,”李伟建指出,一来,一旦爆发军事冲突,海湾国家势必首当其冲;二来,美国全面“封杀”伊朗石油后,向沙特、阿联酋等国提出增产要求,这与它们减产保价的真实意愿背道而驰。

考虑到双方的意愿、盟友的态度和战争的代价,外界普遍认为,美伊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大。

“两国的紧张关系仍处在一种可控状态,”李伟建指出,双方都不想卷入战争,但对抗和施压仍会继续,两国还没有找到、短期内也很难找到化解僵局的台阶。在这个敏感时刻,不能排除会发生诸如商船遇袭等蹊跷事件。

“美伊关系处于进一步趋于紧张的过程中,很难说什么时候会达到一个清晰的临界点。”刘中民指出,但伴随着两国对抗态势加剧,擦枪走火的风险也在上升。在牵涉到第三国、或者第三方力量问题上(如也门、伊拉克等),双方存在迎面相遇、局部对抗的可能性。

英国《卫报》等媒体也表达了类似担忧:华盛顿似乎把赌注押在伊朗会屈服上,因此把边缘政策用到了极致。现在,美伊双方中任何一方误判的风险均高于过去16年。德黑兰与华盛顿的紧张关系来到了极易爆发冲突的新水平。

来源:上观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