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刊登刘中民教授学术观点
发布时间: 2016-01-19 浏览次数: 153

2016119日,《新民晚报》刊登了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18日在“习主席中东之行”研讨会上的学术观点,全文如下:

让世界在中东听到“中国声音”

新年伊始,中国元首外交首场大戏登场。119日至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沙特、埃及和伊朗进行国事访问。这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外交的开篇之作,也是西亚北非动荡5年来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这一地区。

昨天下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与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举办研讨会,与会专家对习主席此次中东之行进行了分析与展望,认为此访将开启中国中东外交的新阶段,让世界在中东热点问题上听到“中国声音”,对于我国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具有领航作用。

不回避矛盾的“中国担当”

中东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能源中心地带,更是国际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地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表示,十八大以来,习主席足迹遍布五洲,全方位布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此次中东之行将为完善全覆盖外交格局添上关键一环。习主席对三国的访问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在中东问题上一贯秉持公正公平的立场,赢得各方信任和赞誉,“中国声音”广受期待和欢迎。为中东和平贡献中国方案,显示了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不回避热点矛盾的担当精神。

中国中东政策“以我为主”

习主席此访显示中国正在奉行更加平衡,以我为主的中东外交政策。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李伟建表示,中国认为,中东国家的矛盾应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来消化和解决,通过发展促进稳定,没有发展就没有安全。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与中东各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谋而合。在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则将着重寻求在有国际共识的领域上获得突破。

与中东国家加强经济合作

习主席此访适逢中国开启与阿拉伯国家外交关系60周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表示,中国政府日前公布了首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坚持政治解决热点问题,呼吁加强团结抵制极端思想蔓延,提出文明互鉴与交流。深化合作需要顶层设计和高层推动,习主席此访正当其时。

与中东国家加强经济合作和经贸关系是习主席此行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提出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得到积极响应。中东国家“向东看”政策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有望实现对接。

显示中国外交奋发有为

中东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动大调整,地区格局正在从解构到重构,并走向“再平衡”。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余建华表示,习主席此时访问中东,显示了中国外交奋发有为的自信。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低迷,沙特在低油价压力下正加快经济结构性改革步伐,埃及经历动荡后百废待兴,伊朗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他认为,油价在低位徘徊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常态,欧佩克主要产油国的影响力明显下降,中国在中东正可借此凸显买方市场的优势。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