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泳:“中国全方位外交再添战略支点”,《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 2016-01-24 浏览次数: 221

2016124日,中东研究所余泳副研究员在《新民晚报》发表评论文章《中国全方位外交再添战略支点》(见《新民晚报》2016124日第A13),全文如下:

中国全方位外交再添战略支点

习近平主席访问伊朗是过去14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伊,也是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达成以来首位到访伊朗的外国元首。访问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表现为中伊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是不结盟国家,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最高表现形式,在中东目前只有沙特、埃及、阿尔及利亚和伊朗四国享有如此待遇。中国也是伊朗与外部大国建立的首个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对华关系无疑处于伊朗对外关系的优先位置。

首先,政治互信是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保障。1971年建交以来,中伊关系经受住了历史考验。两国都曾遭受西方大国制裁,都曾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斗争,并在斗争中得到对方同情与支持。伊朗核协议的达成,进一步释放了伊朗作为地区大国的能量。中伊在阿富汗、联合国、上合组织、叙利亚危机、也门危机、打击“伊斯兰国”等多边框架内互动日益频繁,成为中东和中亚地区治理的重要合作对象。双方达成的政治共识,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加强协作夯实了基础。

其次,“一带一路”成为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纽带。伊朗处于陆上与海上丝路交汇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处于独特地位。习主席将双方的务实合作定位在“一带一路”框架内,表达了进一步细化各项合作,与伊朗共享、共建“一带一路”的良好意愿。中伊合作反映了中国与伊朗经贸合作的“能源+”理念,体现了伊朗在解除长期制裁后加快工业化、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需求,双方高度契合的产能优势互补有利于彼此战略合作。

最后,文明互鉴是中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习主席在《伊朗报》署名文章中引用中国谚语“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和波斯谚语“人心之间,有路相通”,强调中伊两国均懂得“民之交贵在心相通”的道理。中华文明和波斯文明均源远流长,同属东方文明的重要分支,都有数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且交往不辍。此次双方签署了关于文化、科技、新闻、人力资源等领域多项合作协议,必将推动两大文明古国民族复兴的进程,实现各自的文化强国梦。

总之,中伊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意味着中国全方位外交又新添了一个战略支点,“一带一路”框架内中伊在政治、经贸、文化各层面的合作与交流已蓄势待发。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