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刚:“‘阿拉伯之春’五周年,民生是关键”,《中国国防报》
发布时间: 2016-01-29 浏览次数: 231

2016129日,中东研究所孙德刚研究员在《中国国防报》发表评论文章《“阿拉伯之春”五周年,民生是关键》(见《中国国防报》2016129日第23),全文如下:

“阿拉伯之春”五周年,民生是关键

116日,突尼斯卡塞林省青年耶瓦奥尼因谋公职无果,爬上政府机关附近的电线杆抗议,结果触电身亡,引起全国范围内的抗议,造成数百名人伤亡。群众要求政府改善民生、提供就业和惩治腐败。突尼斯总理埃西德不得不缩短出访行程提前回国,并在全国实施宵禁。

过去五年里,阿拉伯之春从一场求变革、争民主的内生性运动,变成了外部大国纷纷介入、教派冲突不断的流血战争。发生政权更迭的阿拉伯国家并未建立所期望的成熟民主,而是陷入持久的动荡,“阿拉伯之春”变成了“阿拉伯之冬”。其中突尼斯被认为是转型最和平、最成功的,突尼斯全国对话大会还获得2015年诺贝尔和平奖,西方认为该国为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民主转型树立了“榜样”。但是,突尼斯的骚乱再次证明民生改善才是阿拉伯民众的首要关切。

首先,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阿拉伯国家的转型之痛。五年来阿拉伯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旅游业低迷,石油和天然气价格走低,阿拉伯国家失业率普遍在15%以上。据经合组织估计,突尼斯的失业率高达30%,大约1/3的年青人找不到工作。参与“阿拉伯之春”的青年人苦苦等待了多年,却仍找不到工作,被迫再次走上街头。埃及于2013年发生了“二次革命”,民众推翻了穆尔西政府;也门、利比亚和叙利亚则陷入长期内战。有些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希望,转而寻求极端思想的安慰,为“基地”和“伊斯兰国”组织招兵买马提供了机会。

其次,激进式革命让阿拉伯国家政治改革迷失方向。转型阿拉伯国家未能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未能化解社会矛盾,也未能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有序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从突尼斯、利比亚到埃及,从也门到叙利亚,发生变革的阿拉伯国家几乎全部选择了激进式革命,以推翻所谓独裁者为目标,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国内各种俗与宗教力量对立,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复古主义思潮并存,政治改革缺乏共识,转型政府软弱涣散,难以在短时间内推动政治重建。在“后强人政治”时代,转型阿拉伯国家政治重建步履蹒跚。

最后,西方援助口急而实不至,加深了社会矛盾。“阿拉伯之春”发生时,美欧曾经鼓励“阿拉伯之春”的街头运动,并承诺将提供数百亿美元的援助。但是由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欧盟内部陷入经济衰退,阿拉伯国家资金缺口太大,西方未能兑现援助承诺。法国计划在五年里向突尼斯提供10亿欧元的援助,但是具体援助项目迟迟未能出台。不仅如此,美、欧、俄、沙特、土耳其和伊朗等还深度卷入叙利亚、也门的内战,在打击“伊斯兰国”组织时行双重标,地政治争夺白热化,加剧了阿拉伯国家的动荡。

总之,当前转型阿拉伯国家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就业、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政治局势,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步消除动荡与恐怖主义的根源。

来源: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