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2016中东动荡将进入第三波?”,《环球时报》
发布时间: 2016-02-17 浏览次数: 187

2016217日,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在《环球时报》发表评论文章《2016中东动荡将进入第三波?》(见《环球时报》2016217日第14),全文如下:

2016中东动荡将进入第三波?

近日,中东局势再度引起国际舆论关注。一方面,叙利亚政府抗议,土耳其向库尔德武装在叙利亚境内控制的阵地展开轰炸是侵犯了叙利亚主权;另一方面,土耳其外长表示,土耳其正在研究和沙特阿拉伯一道向叙利亚派出地面部队的事宜。叙利亚已呼吁联合国安理会采取行动。同时,美国敦促土耳其停止轰炸,将重点放在对付“伊斯兰国”组织(IS)。白宫14日发表声明说,奥巴马和普京电话讨论叙利亚停火问题。

可见在2016年,中东的局势仍不容乐观。笔者认为,地区格局与秩序重建艰难、阿拉伯国家转型困难、“伊斯兰国”的威胁及其外溢将是影响中东局势的三大核心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将很有可能令中东的动荡进入第三波。

地区格局与秩序重建困难重重

首先,以沙特与伊朗为核心的两大阵营的地缘政治和教派对抗日趋固化。过去几年来,沙特与伊朗围绕巴林、叙利亚、伊拉克和也门展开了持续的代理人竞争。新年伊始,沙特与伊朗断交危机导致双方的对抗公开化、阵营化,双方的矛盾并非简单的教派矛盾,而是争夺地区主导权的地缘政治矛盾、阿拉伯民族与波斯民族矛盾、逊尼派与什叶派矛盾这三大矛盾的叠加。双方对抗的态势将呈现龃龉不断但又不会走向战争的“新常态”,中东国家日渐分化成沙特阵营、伊朗阵营和中间阵营,而解除制裁后的伊朗崛起的势头日趋明显。

其次,域内外力量将围绕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展开争夺。201511月,第二次叙利亚问题外长会议在维也纳召开,达成了叙利亚问题政治进程时间表,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的机会窗口出现,但叙反对派与巴沙尔政权的矛盾,叙反对派四分五裂,西方、地区国家与俄罗斯、伊朗围绕巴沙尔去留的矛盾,“伊斯兰国”仍占据叙大片领土等因素仍将使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困难重重,而西方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巴尔干化”肢解叙利亚的可能也不容忽视。

最后,任何域外大国都不具备单独掌控中东的能力,导致中东地区格局与秩序重建更加艰难。目前的中东形势不同于冷战时期美苏对峙和冷战后美国的一家独大,美国主导中东事务的能力与意愿继续下降,俄罗斯虽加大介入中东事务,但仍是基于特定利益和目的的有限介入,饱受难民和恐怖主义之害的欧洲更无力全面介入中东事务。

中东国家转型之路艰难依旧

在总体上,转型阿拉伯国家仍将体现为由乱向治的国家、持续动荡的国家,以及面临转型压力的国家。由乱向治的国家主要以埃及和突尼斯为代表,其总体情况是其形势虽有所好转,但前景仍难容乐观。以埃及为例,塞西政权执政以来,在重建国家体制、维护社会安定、打击恐怖主义、重塑埃及国际地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极端势力活动猖獗、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塞西政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初步完成了维持国家稳定的任务,但远未完成找到适合埃及自身发展道路的历史重任。

对于也门、利比亚而言,目前尚处于教俗对抗、部落割据、教派冲突、外部干预、极端恐怖势力猖獗等多种危机之中,国家政治重建严重受阻,经济与社会重建尚未提上历史日程。

此外,对于在中东变局中躲过一劫的部分阿拉伯国家如沙特、阿尔及利亚、苏丹等,都不同程度面临低增长、高失业、政体脆弱等问题,尤其是继承问题日趋凸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沙特,低油价对经济的冲击、国王易主后的王室斗争、外交上的频频出击,都使沙特的处境日趋艰难,倘使沙特发生严重动荡,中东局势动荡将进入深层次,并严重威胁地区稳定。

“伊斯兰国”威胁及其外溢挑战全球治理

具有实体化、准国家化特点的“伊斯兰国”已取代“基地”组织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核心,成为大规模恐怖袭击的主要发起者,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以及世界各地恐怖极端组织的效忠对象。

“伊斯兰国”的现实威胁主要包括:一是,“伊斯兰国”攻城略地、“国家运行”不仅使东地中海地区民族国家体系面临瓦解的危险,其示范效应及其分支组织的扩散还对中东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民族国家体系构成潜在威胁。二是,在国际反恐联盟打压下,“伊斯兰国”采取内线阵地战与外线袭扰战并重的策略,导致巴黎恐怖袭击后全球恐怖主义进入新的活跃期。三是,“伊斯兰国”恐怖力量与难民问题相交织且不断外溢,不仅构成全球治理的难题,而且在国家、地区及全球层面冲击不同文明的关系和族群关系,西方尤其是欧洲国家已深受其害。

“伊斯兰国”的意识形态威胁则更为严重。

首先,“伊斯兰国”特别强调将建立所谓“哈里发国家”付诸实践。建立所谓“哈里发国家”是“伊斯兰国”坚持不懈的追求,其顽固性和毫不妥协性远超过“基地”组织。

其次,顽固坚持反对什叶派极端思想。“伊斯兰国”坚持什叶派为异教徒,主张对什叶派根据“定判”(判定某人为异教徒)原则进行杀戮。在当前中东教派冲突加剧的背景下,这种极端主义思想极具蛊惑性。

最后,“伊斯兰国”强调打击“远敌”(西方)和“近敌”(世俗的阿拉伯政权及其支持者)并重,同时强调对任何反对者进行“进攻性圣战”。宗教极端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伊斯兰国”的核心影响力,弱化和根除宗教极端主义已构成了全球性难题。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