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隆:“20年后,美公布‘9·11’报告有何考量”,《环球时报》
发布时间: 2021-09-13 浏览次数: 498

2021913日,上外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在《环球时报》发表评论文章《20年后,美公布“9·11”报告有何考量》(见《环球时报》2021913日第14),同日人民网阿文版编译文章,全文如下:

20年后,美公布“9·11”报告有何考量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美国政府举行了多场与“9·11”事件二十周年相关的活动。显然,美国政治精英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告别20年的中东反恐战争。

20年前的那场悲剧,引发美国全球战略深刻调整。在复仇冲动驱使下,美国将战略重心转至中东,将安全议程转向反恐。然而,反恐战争被异化为军事干涉、民主改造和国家建构等难以完成的使命,不仅使中东陷入动乱深渊,美国中东战略也误入歧途,在以一个错误掩盖另一个错误的无谓循环中不断沉沦。拜登政府用撤军阿富汗、解密“9·11”事件调查报告,试图为反恐时代画上句号。这意味着中东作为一个地区、反恐作为一项议程,在美国全球安全战略中的排序双双下降,其与中东盟友之间关系亲疏也发生显著变化。

9·11”事件后,美国曾将打击恐怖主义放在全球安全战略的核心位置。然而,在霸权野心驱使下,美国的军事行动并未止步于反恐。美国错误地认为,中东沦为暴力极端主义沃土的根源是缺乏民主自由,反恐行动偏离方向。继阿富汗之后,美国又以子虚乌有的理由发动伊拉克战争,企图将伊拉克打造成中东民主的样板。这两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把两个国家变成人间炼狱,酿成惨重的人道主义灾难。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趁乱崛起,伊拉克和阿富汗成为恐怖主义的新渊薮,反恐战争陷入越反越恐的魔咒。美国也陷入自己开启的战争泥潭。

经历20年的中东败局后,美国如今开始在中东实施战略纠错。美国的中东战略进入后反恐时代,意味着美国将放弃高成本、低受益的中东军事行动,试图用离岸平衡的方式,维持对中东局势的掌控。

在“9·11”事件二十周年前夕,拜登签署行政令要求在6个月内解密事件调查报告全文。拜登敢于触碰这个敏感问题,一方面是兑现选举承诺,另一方面是迫于“9·11”事件遇难者家属的压力,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美国与沙特的盟友关系出现裂痕。

9·11”事件调查结果一直是美国社会的争议话题,其焦点是沙特与“9·11”事件的关系问题。这不仅因为19名劫机者中15人为沙特人,事件公认的幕后主使本·拉登也是沙特人,还因为沙特官员等被怀疑与恐怖分子有联系。这份长达800多页的报告于2004年首次公布,但缺失了28机密内容。2016年,这部分内容被公开,但其中仍有多处文字被隐去。外界普遍猜测,这部分内容涉及沙特政府及其关联人员与恐怖袭击的关系。此前历届美国政府都拒绝公开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为避免损害美沙盟友关系,而不是官方解释的可能危害国家安全

如今,拜登政府决定公布报告全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沙特对于美国的重要性明显下降,建立在“石油换安全”基础上的沙美关系面临考验。沙特曾是美国主要进口石油来源地之一,对于美国能源安全举足轻重。然而,随着页岩油革命和新能源迅猛发展,美国已实现能源独立,目前仅出于品种调配,少量进口沙特石油。这也令美沙同盟关系失去了基础。

二是,拜登政府致力于将人权回归美国外交的核心。美国中东人权外交直指沙特,美国威胁抛出调查报告最敏感内容,意味着沙美关系或将严重倒退。然而,美国的最终目的不是解密报告,与沙特彻底闹翻,而是要挟和牵制沙特,强化对其控制。因为,报告有关内容或许并不会包含沙特政府卷入恐怖袭击的确凿证据。美国抛出这些似是而非的线索,意在加大对沙特的舆论压力,安抚遇难者家属,并为他们向沙特政府索赔提供“证据”,从而使沙特陷入旷日持久的司法纠纷。拜登政府为公布解密报告设定了6个月的期限,这为逼沙特就范留出了时间。

阿富汗局势骤变过程中,美国与中东盟友的亲疏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在沙特被冷落的同时,卡塔尔成为美国在中东的“新宠”。这反映出美国顺应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开始倚重地区“新玩家”。在阿富汗塔利班问题上,沙特和阿联酋等国家本应拥有更多话语权,但卡塔尔后来居上,成为阿富汗事务最具影响力的调解方。在卡塔尔主持下,美国与塔利班达成撤军协议。在最近美军撤离阿富汗行动中,卡塔尔为美军提供巨大便利,撤离人员的一半、共计近6万人经由多哈中转。为此,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国防部长奥斯汀联袂访问卡塔尔,专程向后者表达谢意,这样的行动在美国外交史上也属少有。今后,美国在阿富汗问题上,将不得不继续倚重卡塔尔。

从阿富汗撤军和解密调查报告,被拜登政府用来祭奠“9·11”事件二十周年。美国希望以此向反恐和武力干涉中东时代作别。然而,经过军事干涉的摧残,中东局势难以平复。阿富汗剧变的余震、仍旧动荡不已的中东,恐怖势力伺机而动,都将拖住美国淡出的步伐。美国若固守称霸中东的思维,不对中东战略错误做深刻反思,那么走出“9·11”事件阴影、遥控中东的目标也恐将落空。

来源:环球时报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