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察网报道第五届亚洲与中东国际论坛
发布时间: 2016-09-25 浏览次数: 308

2016年9月24~25日,第五届亚洲与中东国际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论坛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东地区治理国际研讨会”。本届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中国中东学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西亚北非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黎巴嫩阿拉伯统一研究中心六家单位联合主办。925日,上海观察网对本届论坛进行了报道,全文如下:

学者:中国正在更积极地参与中东事务

当前全球治理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有着严重的“治理赤字”的中东地区目前面临转型发展的多重困境,而近年来的中东变局更进一步加剧了中东治理的紧迫性与复杂性,美、欧、俄、中等世界大国和大国集团纷纷加大了对中东治理的参与力度。在此背景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与中国中东学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西亚北非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和黎巴嫩阿拉伯统一研究中心于924日至25日联合举办了第五届“亚洲与中东”国际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东地区治理”。

中东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东也是大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舞台和考验大国治理能力的关键地区。日前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的第五届“亚洲与中东”国际论坛中,中国对于中东治理的参与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与会专家指出,阿拉伯国家各界热切期盼和平稳定、强烈渴望发展繁荣,愿意就治理问题开展交流合作,因此加强中东治理有强的内生动力。

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负责任的大国始终积极参与中东治理、始终把促进中东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作为对地区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和实践。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1月在阿盟总部演讲中,针对中东顽疾开出“中国药方”:化解分歧,关键要加强对话;破解难题,关键要加快发展;道路选择,关键要符合国情。

因此,与会专家认为,在中国特色的治理实践中也有“三个关键”。

第一,中东政治治理的关键是支持有关地区国家、有关各方加强包容性对话,政治解决热点问题,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中国的不懈努力对管控分歧、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第二,中东经济治理关键是帮助地区国家发展经济,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在与地区国家合作时坚持互利共赢、不藏私心、不损人利己、也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近年来,双方务实合作成果丰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十个阿拉伯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热烈响应,已有7个地区国家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双方一些合作项目也取得早期收获。

第三,中东安全治理的关键是提供公共产品,在反恐、难民、维和等问题上予以帮助。中方主张反恐不能搞双重标准也不能把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宗教挂钩。中方近两年来提供6.8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帮助地区应对难民危机缓解燃眉之急,累计向中东地区派出维和官兵1.5万人次。

与会专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无论是对于地区国家还是对中国来说,都意味着深入发展双边的关系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海上互联互通,路上互联互通,更重要的是融合工业区域。

有专家指出,近年来中国已经超越西方国家成为了八个主要海湾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而中国与这些海湾国家贸易的进出口量非常均衡,成为中国与海湾国家关系发展中重要的经济纽带。

与会专家认为,近年来虽然中东变局使得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关系出现了一些波折,但就目前来说,关系已经基本转入正常。一些未发生政权更迭的国家与中国依然保持着正常关系,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关系保持良好,与三个非阿拉伯国家也保持正常关系。一些已经发生政权更迭的国家,中国与有一些国家关系已经基本恢复,比如突尼斯等国。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的自贸区谈判已经恢复。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项目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中东的合作。

正因为中国在中东地区政治经济利益的上升势必使得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安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任命了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叙利亚问题特别代表、阿富汗问题特别代表、非洲事务大使等,这说明中国正在更积极地参与中东事务。在伊核问题上,正是中国的倡议,才有了“p5+1”加伊朗的模式,使得伊核全面协议最终达成。此外,中国还参与了叙利亚国际会议、利比亚国际会议等,这在以往是没有过的。中国的军舰在亚丁湾上打击海盗,还在吉布提建立首个补给基地。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正是中国在中东问题上尤其是政治上争取更多主动、发挥更大作用的时候。中东国家也必将欢迎中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与会的中国中东特使宫小生也表示,“公正是中国在中东发挥作用的最大特点,这也是受到世界各国公认的。中国在中东的立场不偏不倚,比较平衡,因而也受到了各方的欢迎。”

来源:上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