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月7日,“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高端论坛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跨学科智库联合体启动仪式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宣告首家高校跨学科智库联合体正式成立,中宣部、中联部、外交部、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相关单位领导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智库联合体由8所高校的10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共同组建,研究领域涵盖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等十余个国家一级学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入选基地智库联合体。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潜旭明副研究员出席论坛。


在“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高端论坛上,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与基地智库联合体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就“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传播、加速智库媒体融合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与媒体使命等议题发表主题演讲,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作了题为“中国与中东国家民心相通”的发言。

高校智库是我国四类智库之一,具有高层次人才积聚、学科领先且综合性强等优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相继推出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和《教育部社科司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三五”发展规划和项目总体规划》。2016年6月,教育部社科司对人文社科基地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加强合作、整合力量、团结做事”的要求。基地智库联合体依托不同研究基地的优势,适应国家需求,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人文交流议题开展合作研究,为“一带一路”和“人文交流”战略实施提供切实管用的专业性、建设性、前瞻性政策建议,发挥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等重要功能。同时,基地智库联合体还将充分发挥高校系统的优势与特长,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面积极开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活动,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支撑。
上外中东研究所长期跟踪中东地区发展动态,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现实需求,积极为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门提供咨政服务,近年来已与国外多家智库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决策咨询、舆论引导、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6月,中东所经外交部批准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研究中心,2013年9月入选上海高校智库,2015年4月成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2016年12月入选“中国智库索引”首批来源智库。
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跨学科智库联合体成员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以基地名称拼音首字母排序)
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大学)
俄罗斯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
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
国际法研究所(武汉大学)
华侨华人研究院(暨南大学)
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
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武汉大学)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研究中心(南开大学)
中东研究所(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深圳大学)
■ 相关报道
新华网:高校跨学科智库联合体在京成立
新华网:专家:提升中国“软力量” 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人民网:首家高校跨学科智库联合体成立
中国教育报:高校跨学科智库联合体成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