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松副研究员就中东地区局势接受《新闻晨报》采访
发布时间: 2017-12-07 浏览次数: 145

2017127日,上外中东研究所钮松副研究员就中东地区局势接受《新闻晨报》采访(见《新闻晨报》2017127日第A04-A05版),全文如下:

美将承认耶路撒冷为以首都 多国警告:或引发危险后果

美国官员5日晚说,总统唐纳德·特朗普6日将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启动美驻以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的进程。这是美国总统首次做出类似表态。

耶路撒冷地位议题背后不乏中东问题各方角力,更有美国国内政治力量博弈。三大因素或促使特朗普做出这一决定,美国国内呈现两种不同反应。需注意的是,特朗普“留了一手”。

兑现核心竞选承诺

美驻以使馆迁至耶路撒冷是特朗普的核心竞选承诺。舆论推测,特朗普做出最新决定首先是为兑现这一承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学者孙成昊说,由于缺乏“亮眼”成绩,一些铁杆支持者已开始质疑特朗普过于软弱。所以,他急于巩固自己的选民基本盘,继续坚持“逢奥必反”的路线,显示自己与前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不同。

其次,特朗普女婿贾里德·库什纳的犹太裔背景和美国犹太利益集团的作用不容忽视。媒体报道,特朗普任命库什纳为白宫高级顾问后,犹太利益集团的活跃度出现较大提升。

“库什纳及其背后的犹太利益集团在耶路撒冷地位议题上对特朗普有所施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说。

第三,美国在中东地区对以色列的倚重也是促成这一决定的重要因素。包括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查克·舒默在内的不少两党建制派人士赞同特朗普的决定。

博联社总裁、国际问题专家马晓霖说,特朗普有时“不按常理出牌”,但他这次决定符合主流建制派考虑。美国国会1995年通过“耶路撒冷使馆法案”,“早已显示美国对以色列的看重”。

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当天早些时候,特朗普分别与巴勒斯坦、约旦、沙特阿拉伯、埃及等地区国家领导人通电话通报上述决定。各国均警告,此举可能引发“危险后果”,将破坏巴以和平进程,也会对全世界穆斯林的感情造成极大伤害。

特朗普一旦正式宣布这一决定,必将引发中东地区和国际社会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先,这一举动势必会破坏巴以和谈,引发新一轮巴以冲突,增加地区紧张局势。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表示,如果美国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土耳其将与以色列断交。

其次,美国明显的偏袒立场也会使其失去巴方信任,使长期以来美国在巴以问题上所作努力付诸东流,此举可能会引发伊斯兰国家普遍的反美、反以情绪,损害美国国际信誉和影响力。

此外,美国驻伊斯兰国家外交人员人身安全也可能因抗议活动而受到威胁。

美国国内呈现两种反应

对特朗普所做决定,美国国内呈现两种不同反应,支持者欢欣鼓舞,反对者忧心忡忡。先前,库什纳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赫伯特·雷蒙德·麦克马斯特的表态显现微妙差异。

就美方是否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库什纳说“总统将作出他的决定”; 麦克马斯特称,“不确定他会做什么样的决定”。

刁大明说,库什纳和犹太利益集团积极推动美国作为域外国家单方面改变对耶路撒冷地位的立场;而军方需更多考虑美国的中东盟友、美国在中东军事存在、以及美国国土安全和战略稳定等因素。

美国驻耶路撒冷领事馆5日晚在一份声明中说,除非公务“必要”,领馆员工及其家属不得前往耶路撒冷老城或约旦河西岸。声明同时敦促美国公民不要前往人群聚集或增派军警部署的地方。

“对军方来说,特朗普做出的不是一个最好的决定。”刁大明说。

马晓霖说,特朗普打破了美国外交由国务院主导的传统,这一点与奥巴马时代非常不同。

“特朗普不仅有决断权,而且倚重身边‘小团体’,架空了国务院,导致国务院和白宫就诸多问题看法、策略和表态不一致,”他说,“这些国内问题不一致将对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战略和外交产生长远影响。”

执行过程仍留有余地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虽然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将启动迁馆进程,但执行过程仍留有余地。

首先,新使馆选址并未确定。白宫官员在吹风会上并未明确说,新使馆选址是否位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争夺焦点地区,即东耶路撒冷。

其次,因涉及人员和安保议题,新使馆建设及搬迁预计耗费数年。按照美国相关法律要求,特朗普6日将再次签署延缓使馆搬迁的文件,直至搬迁准备完成。

白宫方面坚称,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不会影响中东和平进程。美国仍支持以“两国方案”解决以巴问题。同时,美国对以色列在东耶路撒冷修建定居点的做法持反对态度。

一些媒体报道,特朗普并未完全亮出中东问题、甚至国内政治议题“底牌”,为今后随时“翻盘”“留了一手”。

中方密切关注事态进展

针对有报道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可能将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一事,外交部发言人耿爽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复杂敏感,各方应谨慎行事。

耿爽表示,中方注意到有关报道,密切关注事态进展,对地区矛盾可能激化感到担忧。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复杂敏感。各方都应着眼地区和平与安宁,谨慎行事,避免冲击长期以来巴勒斯坦问题解决的基础,引发地区新的对立。

耿爽说,中方始终坚定支持和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支持巴人民恢复民族合法权利的正义事业,支持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呼吁各方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致力于通过谈判解决分歧,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

相关链接

耶路撒冷地位问题

作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各自圣地的所在地,耶路撒冷归属是巴以和解对话中分歧最严重的议题之一。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耶路撒冷由阿以双方的停火线切割为东、西两部分,以色列占领西区。1967年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东耶路撒冷,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以色列“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巴勒斯坦则坚持要求把东耶路撒冷作为巴方首都。

国际社会普遍支持以“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冲突,即依据1967年边界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巴以相互承认并和平共存。

美国政府长期以来的政策是,耶路撒冷地位须由巴以谈判确定。美国1995年生效的一部法律规定,驻以使馆必须迁至耶路撒冷,但总统有权以安全因素为理由推迟执行。1995年以来,美国历届总统都没有把驻以使馆迁至耶路撒冷。

美承认耶路撒冷为以首都形式大于内容?

一石激起千层浪!根据媒体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将于美国东部时间6日(北京时间7日凌晨)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启动美驻以使馆迁往耶路撒冷的进程。

访谈嘉宾: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冯玮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刁大明

厦门大学政治系教授 范鸿达

新闻晨报:特朗普怎么权衡这么做对美国尤其是对他执政带来的利弊?

冯玮:在内政上,特朗普这么做是为了奠定政治根基。外交上,眼看叙利亚局势、也门局势发生变化,他也想借机控制住中东的“石油桶”。至于是否真的会迁馆,说和做恐怕还有距离。

刁大明:按照美国国内1995年的法律,就已经默认耶路撒冷作为以色列首都的地位,开始了向耶路撒冷迁馆的趋势。特朗普这么做,除了由总统亲口说出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之外,恐怕也没有什么新的内容,更多像是给自己的执政成绩单增量提色。外交上,在强势“回调中东”过程中,他的几个抓手都不太有效,也是想借此塑造议题,在巴以局势出现新变数的情况下,美国可以更好介入,制衡俄罗斯在中东做大。另外,石油价格如果上涨,对美国来说也会获益。

新闻晨报:这么做对中东意味着什么?

冯玮:局势会更复杂。二战后国际社会对此问题的处理就非常棘手,联合国当时有两个方案,一是巴以分治,将耶路撒冷交由国际托管,一是印度等国建议的成立联邦,以耶路撒冷作为首都,最后还是选择了第一种方案。现在如果美国政府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等于就排斥了巴勒斯坦对该城主权的声索。

范鸿达:这首先不符合联合国决议精神。即使在几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将耶路撒冷完全占据,联合国文件也从未承认它归属以色列。但对于中东的影响我认为没那么严重。现在整个中东都无力应对特朗普的这个表态。阿拉伯国家本身一盘散沙,伊朗也在承受国内外压力。至于巴勒斯坦,我在当地也做过一些田野调查,巴以力量之悬殊超出外界想象。

新闻晨报:对于这种做法,有人称之为“愚蠢”,因为简单粗暴;也有人说是一种变通,就像在伊核协议问题上声称要退出,实际并未退出,为自己赢得回旋空间。

刁大明:可能会有些极端或疯狂,但实际上是很精明的做法。无论是在伊核协议还是这个问题上的操作,基本都是按照美国现有的法律照章办事,他知道在这个法律框架内能做什么,这种对制度疆界的认知是典型的商人思维,他充分利用了建制派规则做一些反建制的实事,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范鸿达:中东地区矛盾众多、头绪繁杂。任何一方都有充分的道理,但放在一起就全部作废,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特朗普的做法看似粗暴,未必不是一种新的尝试。

中东政治强人被杀身亡自酿恶果?

当地时间4日,也门前总统萨利赫在逃离首都萨那的途中被胡塞武装打死。一代政治强人以悲剧方式结束了“在蛇头上跳舞”的一生。萨利赫被杀表面上是也门政府、胡塞武装、前总统萨利赫残余力量三股势力矛盾分化组合的产物,背后仍是沙特与伊朗新一轮博弈的反映。

访谈嘉宾: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贺文萍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 钮松

新闻晨报:在也门乱局中,萨利赫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遭此横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贺文萍:有人说他是独裁者,也有人怀念在他统治期间的稳定。之所以遭来杀身之祸,主要是因为他跟胡塞武装的结盟建立在非常脆弱的基础之上,双方本来有共同的敌人——沙特扶持的哈迪政府。但由于和胡塞武装之间利益争夺,同盟关系很快瓦解,胡塞武装成员大多年轻气盛,相比之下,萨利赫则日薄西山,在联盟中越来越感觉被架空,沙特趁机拉拢,导致他选择了“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危险游戏。

钮松:萨利赫能在政坛驰骋30多年,主要凭借“变色龙”的本事,左右逢源。直到“阿拉伯之春”爆发,在沙特介入下放弃了总统职位,但他不愿意放弃权力,为了权力,不惜与自己曾打击的胡塞武装建立同盟,这种关系并不牢固。胡塞后来能做大,和萨利赫势力的保驾护航有很大关系,但是胡塞武装攻入首都后反客为主,萨利赫难控局势。如果他当时放弃权力,不干涉新政府运作,国内局势就会相对平稳。

新闻晨报:萨利赫所代表的势力是否也将“树倒猢狲散”?在也门局势中处于弱势的沙特会继续干涉还是退出?

贺文萍:“树倒猢狲散”不会这么快,但这些追随力量中能否出现一个新的领导人并集结这些力量继续占据一方,还不得而知。哈迪政府在沙特支持下很快会向胡塞发起反攻,否则就会让伊朗占取上风。沙特在也门局势中不会善罢甘休,干预也门内战是现在的王储当国防部长时做出的决策,如果灰头土脸没有任何战果,无异于打自己的耳光,也门战场是沙特和伊朗博弈重要的前线阵地,未来国王绝不会自逊一筹。

黎巴嫩总理撤销辞职谁在导演这场戏?

5日举行的内阁会议结束后,黎巴嫩总理哈里里正式撤销了此前提出的辞职决定。回过头再去看,是谁导演了这场异地辞职的闹剧?闹剧过后,黎巴嫩的政治又平稳如初?

访谈嘉宾: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 钮松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田文林

新闻晨报:真的有人要刺杀他吗?辞职举动是否受沙特所迫?背后的故事,现在可以知道了吗?

钮松: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有人要刺杀他,更可能是他的一个借口。在辞职风波中,沙特肯定发挥了超常的作用,但我认为应该是他和沙特之间的相互利用。

田文林:我认为哈里里辞职背后是沙特的胁迫可能性更大。沙特之所以迫使哈里里辞职是为了开辟对抗伊朗的新战场。真主党势力在黎政界越来越起主导作用,形成了从黎巴嫩到叙利亚到伊朗一个稳定的“什叶派新月带”,这是沙特不愿看到的,通过强迫哈里里辞职就是为了搅乱黎巴嫩的政治局势,从法理上打破真主党一枝独大的局面。

新闻晨报:脆弱的政治平衡稳住了吗?在“后伊斯兰国时代”,黎巴嫩这个中东的“风暴眼”将何去何从?

田文林:黎巴嫩从1975年到1990年经历过15年内战,各派形成共识,对抗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经过斡旋,黎国内政治又回到了原点。但是,叙利亚危机造成大量难民涌入,黎人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什叶派更趋壮大,对黎国内政局也是一个新的变量。沙特不愿看到真主党做大,但它不敢对真主党动武,所以一直撺掇以色列对真主党动武,以色列出兵发动第三次黎巴嫩战争的可能性还是存在,黎巴嫩局势仍很危险。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