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隆教授就中阿峰会接受财新网采访
发布时间: 2022-12-19 浏览次数: 203

2022年129日,上外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中阿峰会接受财新网采访,同月19日,采访主要内容被《财新周刊》刊登(见《财新周刊》2022年第49期),全文如下:

元首外交催动中阿合作提速三环叠套何处深挖潜力

127⽇⾄10⽇,中国国家主席习近 平在沙特阿拉伯⾸都利雅得,出席⾸届中国阿拉伯 国家峰会(中阿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 委员会峰会(中海峰会),并对沙特进⾏国事访问。这是中共⼆⼗⼤召开之后,中国领导⼈⾸次出访中东,并与阿拉伯国家领导⼈集体线下会⾯。作为此访重头戏、于129⽇举⾏的⾸届中阿峰会,是新中国成⽴以来中国⾯向整个阿拉伯世界展开的规模最⼤、 规格最⾼的外交⾏动,因此被视为在中阿关系发展史 上具有⾥程碑意义。

阿拉伯国家地处亚⾮⼤陆交汇地带,总⼈⼝约4.15亿,能源资源富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 有悠久的交往历史,近年来双⽅在各领域的合作⽔平也在稳步提升。⽬前,中阿在双边层⾯已建⽴了12对战略性质的伙伴关系。⾃2014年,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共同宣布成⽴中 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以来,中阿合作论坛作为增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集体对话与合作的主要平台,迄今已举办9届部级会议。

本届中阿峰会则是中阿双⽅在部级的中阿合作论坛基础上,第⼀次举办元⾸级峰会,标志着中阿机制化合作的提质升级。

 此次峰会⽇程的最终敲定看似突然,实则酝酿已久。中国外交部2022121⽇发布的 《新时代的中阿合作报告》显示,202076⽇,在以视频⽅式举⾏的中阿合作论坛第九届部级会议上,中阿双⽅即同意召开中阿领导⼈峰会,以拓宽中阿关系与合作前景。此后,20229⽉举⾏的第158届阿盟外理事会会议通过涉华决议,重申欢迎沙特于2022129 ⽇举办⾸届阿中峰会,提升阿中合作论坛各机制⽔平。

上海外国语⼤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向财新指出,中阿双⽅在部级的中阿合作论坛基础上,举办⾸届元⾸级别的领导⼈峰会,最早是由沙特⽅⾯在2019年提出,这⼀倡议当时也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集体⽀持。但此后,由于新冠疫情肆虐,再加上沙⽅坚持以线下⽅式举办峰会,会期⼀直推迟到今年。事实上,早在2022年年初,中阿双⽅就已着⼿年底峰会的筹备⼯作。

据丁隆观察,中阿机制化合作从部级论坛升级到元⾸级峰会,政治上的⽬标就是要携⼿构建⾯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在务实合作⽅⾯,则是要推动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带⼀路倡议在中东落地以及与阿拉伯国家⾃身的发展战略对接,双⽅可在传统能源、新能源、5G等⾼新技术、航天、⾦融投资等优势互补的领域进⼀步充实和深化合作。

此次中阿峰会的召开,也正值俄乌危机延烧、⼤国战略竞争⽇益⽩热化之际。复旦⼤学中东研究中⼼主任孙德刚向财新指出,在此动荡的外部环境下,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意识到,必须着眼于变化的中东、变化的世界,在全球层⾯上相互⽀持、密切联系。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要把本届峰会打造成⼀个分⽔岭的事件,体现出中阿双⽅互相都把对⽅作为外 交布局中的优先考虑对象。

据阿拉伯媒体报道,将在利雅得出席峰会的阿拉伯国家领导⼈包括:埃及总统塞西、突尼斯总统赛义德、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苏丹主权委员会主席布尔汉、伊拉克总理苏达尼、摩洛哥⾸相阿·阿赫努什、黎巴嫩看守总理纳吉布·⽶卡提等等。此外,也、突尼斯、⽑⾥塔尼亚、吉布提和科摩罗的总统,以及阿曼的副⾸相也将赴利雅得参会。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已于127⽇提前抵达沙特,并在128⽇与沙特国王萨勒曼、王储兼 ⾸相穆罕默德分别举⾏了单独会谈。这也是2016年以来,习近平时隔6年再次访问沙特。继中沙领导⼈峰会后,129⽇,习近平还将在沙特出席中国同阿拉伯国家、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成员国之间的⾸次元⾸峰会。

三环峰会外交

在许多观察者看来,本周在沙特境内集中举办的中沙(沙特阿拉伯)、中海(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中阿(阿拉伯国家联盟)领导⼈峰会,如同三个层层相扣的套环,同时体现出中国对阿拉伯世界外交的全局性与主要施⼒⽅向。

作为阿拉伯世界领头⽺的沙特,是中国在中东地区最⼤贸易伙伴,也是中国最⼤的原油供应国,中国则常年稳居沙特第⼀⼤贸易伙伴。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影响,2021中沙两国贸易额仍达到873.1亿美元,同⽐增30.1%。沙特也是最早⽀持并参与共建⼀带⼀路的国家之⼀,中沙双⽅在能源、基建、5G通信、云计算、⼤数据等领域均开展了⼴泛合作。在⼈⽂交流⽅⾯,沙特政府也已将中⽂纳⼊国教育体系,共有9所⼤沙特学建⽴了中⽂相关专业。

据中⽅发布的消息,习近平此次访问沙特期间,中沙两国元⾸亲⾃签署了《中华⼈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全⾯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并同意每两年在两国轮流举⾏⼀次元⾸会晤。双⽅还同意,将中沙⾼级别联合委员会牵头⼈级别提升⾄总理级。此外,两国领导⼈还共同出席了共建⼀带⼀路、司法、教育、氢能、投资、住房等领域合作⽂件的⽂本交换仪式。

习近平还在同沙特王储兼⾸相穆罕默德的会谈中表示,沙特是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重要⼀员,也是多极化世界中⼀⽀重要的独⽴⼒量,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战略伙伴。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复杂演变,中沙关系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更加凸显。中⽅把发展对沙特关系置于外交全局尤其是中东外交的优先⽅向。

据沙特官⽅通讯社(SPA)报道,128⽇的中沙元⾸会晤后,沙特与中国企业签署了34 项投资协议,涉及绿⾊能源、信息技术、云服务、交通、物流、医疗、住房、建筑等领域,但双⽅没有披露这些协议的具体⾦额。此前,沙特官⽅通讯社曾报道称,预计两国在习近平此次访沙期间将签署价值290多亿美元的协议。

另据沙特英⽂⽇报《阿拉伯新闻》(Arab News)报道,在128⽇达成的协议中,还包括⼀项关于中国华为公司云计算技术和在沙特城市建设⾼科技综合体的谅解备忘录。其他协议还包括沙特投资部与⼭东创新集团签署的关于在沙特建设铝⼚的协议,以及中国化⼯企业⾦发 公司(Kingfa)、专注电科技的中国远景能源公司(Envision)、中国⼯程承包商中信建设 公司与沙⽅签署的谅解备忘录。此外,沙特智库阿⼘杜拉国王⽯油研究中⼼(KAPSARC)还与中国⽯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签署备忘录,双⽅将在能源、经济、⽓候变化、可持续性、氢和碳捕获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和⽣产⽅⾯加强交流与合作。

放眼整个中东地区,以沙特为⾸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是地位举⾜轻重的政治经济组织,中海关系也因此在中阿关系的深化发展过程中起到引领作⽤。

成⽴于1981年的海合会,成员国包括波斯湾沿岸的阿联酋、沙特、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六国。中国在海合会成⽴之初便同其建⽴了联系,并期保持着海合会第⼀⼤贸易伙伴地位。2021年在疫情⼲扰下,中国和海合会成员国家的贸易额仍逆势增44%,双⽅贸易额突破2300亿美元,在同年中国同整个阿拉伯世界近3300亿美元的贸易额中占据了约三分之⼆。2021年,中国从海合会国家进⼝原油突破2亿吨⼤关,当年中国前⼗⼤⽯油进⼝来源国中仅海合会国家就占据了四席。

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向财新指出,尽管海合会内部⼀体化不如东盟、欧盟程度那么深、进展那么快,但海合会国家也经常以集体名义发声,并且由于其成员国拥有丰厚的⽯油财富、稳定的政局,在整个阿拉伯世界扮演了压舱⽯、中流砥柱的作⽤。中国同海合会关系搞好了,相当于向中国与半个阿拉伯世界、半个中东的关系注⼊了稳定性。此外,中国同海合会已进⾏了⼗多年的⾃贸区谈判,⼀旦中海⾃贸协定达成,对双⽅的投资贸 易便利化、提升经贸投资合作⽔平都有⾮常⼤的好处。

海合会国家也是中东地区经济改⾰转型的先⾏之地。包括沙特、阿联酋等在内,不少海湾国家近年来都陆续推出了各⾃版本的经济转型愿景规划,希望促进经济多元化,摆脱对传统油⽓能源的依赖,这也为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经贸合作带来了巨⼤机遇。

孙德刚指出,在阿拉伯国家探索现代化转型的道路上,除了西⽅等传统的安全盟友,还需要寻找更多全球性的贸易伙伴。特别是在第四次⼯业⾰命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智能、绿⾊经济等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对阿拉伯国家的转型提出了不⼩的挑战,在这些领域,亚洲国家是很好的合作对象。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中⼼逐渐向亚洲转移,阿拉伯国家也想搭乘发展的快,从向东看向东进

拓展合作落⼦何处

由于经济结构互补性强,中阿之间合作潜⼒巨⼤。对中国⽽⾔,阿拉伯国家期是中国最⼤的海外原油供应地,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保障。2021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原油2.65亿吨,占同期中国原油进⼝总量的51.6%202211⽉,中国⽯化同卡塔尔国家能源公司签署了全球范围内有史以来为期最的液化天然⽓购销协议。对于阿拉伯国家来说,中国是最⼤的贸易伙伴。2021年,中阿贸易额达到3303亿美元,10年前增了1.5倍;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30亿美元,10年前增了2.6倍。在孙德刚看来,未来中阿合作能源仍是主轴,但在新形势下,能源合作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变化。

在化⽯能源⽅⾯,中阿合作将从传统的油⽓购买交易,转向油⽓勘探开采、炼化、储运、运输、销售的全产业链合作模式。此外,⾯对全球能源转型的挑战,阿拉伯国家除了油⽓蕴藏丰富,还拥有氢能、核能、能等突出的新能源禀赋,⽽中国则在原油去碳、碳捕捉、碳存储等先进科技领域具备优势,因此在开发新能源和绿⾊经济⽅⾯,中阿双⽅亦有⼴阔合作空间。

在能源领域,此次中阿领导⼈峰会是否会在⼈币国际化和建⽴⽯油⼈体系⽅⾯达 成进展,亦备受外界关注。

孙德刚坦⾔,⽬前提⽯油⼈尚为时过早,⽯油美元的基础地位恐怕在短期内将很难撼动。这是因为,⽯油美元不仅指的是美元在能源贸易中的结算能⼒,更重要的是美元于为每桶⽯油交易计价的能⼒;⽽在计价层⾯,⽬前美元的地位很难被其他货币所取代。

丁隆也指出,尽管外界热议⽯油⼈的可能性,但据他了解,⽬前中阿双⽅尚未在官⽅层⾯对使⽤⼈币结算⽯油交易展开谈判。这不仅因为从能源贸易格局和货币流动性的⻆度来看,当前推动以⼈币作为⽯油贸易结算条件尚不成熟;从政治上看,⽯油美元也关乎美国与沙特之间的利益和安全纽带,在这⼀问题上沙特不敢轻易得罪美国。

尽管如此,财新采访的专家均认为,美元的霸权地位难以撼动并不意味着,中阿双⽅不能就⼈币结算⽯油贸易的可能性展开探讨。未来在全球能源交易格局中,也可能出现美元占据主导,欧元、⽇元、⼈币环绕的⼀超多强局⾯。随着中国经济实⼒持续增强,⼈币的国际意义越来越⾼,中国同海湾产油国家在⾦融投资领域互换本币、币结算⽯油交易款项等⽅⾯仍具备合作空间。

由于本次中阿峰会召开之际,沙特等产油国正与美国因原油减产引发的油价问题爆发龃龉,中美在中东和阿拉伯世界的战略竞争亦引发讨论。

孙德刚认为,中国寻求进⼀步扩⼤与阿拉伯国家合作,与美国寻求维持在中东地区地缘安全领域的主导地位,两者之间并不⽭盾,看待中美与阿拉伯世界的互动应当超越零和博弈思维

另⼀⽅⾯,也要保持冷静客观的头脑,正确看待阿拉伯国家的东进策略。阿拉伯国家在⼤国之间采取平衡策略,并不是说中国扩⼤了对阿投资,就代表着美欧在这⼀地区的影响⼒将会下降。中国有增量的优势,但美国和西⽅也有存量的优势。⽆论在传统还是⾼新技术领域,⽬前阿拉伯国家依旧离不开美国。

在丁隆看来,近年在沙特等海湾国家经济转型的浪潮中,中国企业的参与度仍显不够。例如在基建项⽬的招标上,中国企业虽具有⼯程建设能⼒上的优势,但在⾼端设计技术、⼈脉关系、市场熟悉程度等⽅⾯,有时仍落后于欧美和韩国、印度等国的竞争对⼿。对于中东当地⼀些融资需求较⼤的项⽬,中国企业也会因为缺乏中⽅⾦融机构的⽀持等,难以满⾜中标要求。

因此,⼀⽅⾯,要通过举办元⾸峰会引领(中阿)政治和战略关系的发展,另⼀⽅⾯,在实践过程中,也要有点点滴滴的努⼒,企业要⼒争拿到⼤项⽬、并且是有利可图的项⽬。丁隆表示,沙特等海湾国家属于⾼端市场,管理⽔平和市场规范程度并不低;但同时,这些国家资⾦充裕、⽀付条件较好,因此在⼯程招标上,中企⾯临激烈竞争,对市场的认识和熟悉程度不够往往将成为掣肘。

此外,沙特等海湾国家也拥有全球规模最⼤的主权财富基,其资⾦成本较低、并追求期稳定的收益,这对中国企业来说同样是可挖掘投资合作的机遇。丁隆等观察者认为,未来,除了推动这些海湾主权财富基⾦在中国投资更多的项⽬,双⽅还可以探讨如何拓展在东南亚、南亚等第三⽅市场的投资合作,海湾国家⼿握巨额资本,中⽅则有技术和施⼯能⼒,两者若能结合在⼀起,前景⾮常⼴阔。

来源:财新网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