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美退出伊核协议,一个‘共输’莽举”,《新京报》
发布时间: 2018-05-10 浏览次数: 215

2018510日,上外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在《新京报》发表评论文章《美退出伊核协议,一个“共输”莽举》(见《新京报》2018510日第4版),全文如下:

美退出伊核协议,一个“共输”莽举

从对全球治理的致命伤害来看,美国率性而不负责任地退出伊核协议,成为继退出气候变化协议、破坏自由贸易体制、损害巴以和谈、空袭叙利亚之后,美国破坏全球治理的又一霸道之举。

201858日,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再次向世界显示了其任性和独断的行为方式。表面上看来,伊朗将成为特朗普此举最大的受害者,但就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的深层次影响来看,无论是全球治理、国际体系和中东地区秩序,还是包括美伊在内的伊核问题各方,都是特朗普制造的这场权力政治游戏的输家。

美退出伊核协议将重创全球治理体系

首先,美退出伊核协议将使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受到重创,进而危及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价值基础和体制机制,同时也将严重侵蚀乃至瓦解美国及西方主导国际体系和世界秩序的声誉。

2015年签署的伊核协议是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国际社会经过十余年艰难谈判对伊核问题的和平安排。它不仅有利于维护中东地区的无核化,也是国际社会以政治方式解决核危机和热点问题的典型案例。

但美退出伊核协议,不仅有可能倒逼伊朗以重启铀浓缩活动甚至追求核武器,也将刺激中东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核扩散趋势。联系到近期美国对朝鲜和伊朗的迥异政策以及此前利比亚卡扎菲的悲剧,美国的做法无疑在激励那些处于核门槛的国家加快“拥核”的脚步。

从对全球治理的致命伤害来看,美国率性而不负责任地退出伊核协议,成为继退出气候变化协议、破坏自由贸易体制、损害巴以和谈、空袭叙利亚之后,美国破坏全球治理的又一霸道之举。

此举不仅是对美国国际信誉和软实力的无节制透支,也必将因美欧之间的严重分歧继续撕裂本已危机重重的西方体系,并动摇西方领导全球治理的价值和制度基础。

美伊关系再添“新仇”

其次,从美伊关系来看,尽管伊朗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内外挑战和压力,但美国也根本无法因退出伊核协议,达到使伊朗彻底屈服的目的。相反,其结果只能是在严重对抗近四十年的美伊关系中再添新仇。

奥巴马政府之所以选择和平解决伊核问题,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奥巴马深知在排除战争选项外,任何封锁、施压、威慑、渗透和制裁手段都无法使伊朗屈服,这取决于伊朗的国家体量、政治体制和民族意志等多种因素。

因此,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以及重启和追加各种制裁,固然会加剧伊朗的经济与社会危机,但也可能会从反面刺激伊朗同仇敌忾反美意志。

从目前态势看,伊朗鲁哈尼政府表示同意与美国之外的伊核协议各方继续执行协议,该倡议具有很大的现实可能性,如获各方采纳,不仅会使美国陷入孤立,也会使美制裁效果大打折扣。

当然,由于伊朗体制自身的弊端和长期遭受国际制裁,伊朗政治除了一直在保守与改革之间轮回外,还存在“第二任期诅咒”的规律性现象,即无论改革派还是保守派总统,在第二任期都容易出现四处碰壁、惨淡收场,并在下届总统大选中出现敌对派上台的现象。

目前的鲁哈尼政府处于第二任期温和派,美国的行为很可能构成加剧鲁哈尼“第二任期诅咒”的外部因素,并助力反对伊核协议的伊朗保守势力卷土重来。但更加强硬、更加反美的保守势力上台,会进一步增强伊朗的反美政策。如伊朗重回内贾德时代,美国无疑会面临一个更加棘手的伊朗。

沙特以色列也并非受益者

从中东地区格局来看,沙特和以色列也绝非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的受益者。

一直强烈反对伊核协议的以色列和沙特似乎是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的受益者,但就特朗普的中东政策来看,其政策貌似激进,但实则是减少投入,并通过挑拨矛盾、坐收渔利,即“美国第一”逻辑。美国对伊朗发动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而沙特和以色列双方都无单方面抗衡伊朗的能力。它们不仅要承担对抗伊朗的压力,而且还要为美国的投入买单,因而它们也是实实在在的受害者。

总之,美国退出伊核协议是一场难有赢家的权力游戏。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