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教授就以伊军事冲突等问题接受上观网采访
发布时间: 2018-05-11 浏览次数: 200

2018511日,上外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就以色列和伊朗军事冲突等问题接受上观网采访,全文如下:

深度|“雨点式”袭击和“洪水式”报复,以色列与伊朗要开战了?

有评论称,美国贸然退出伊核协议,不啻于亲手装上一根中东战争引线。果然,一天之后,中东宿敌伊朗和以色列便在叙利亚迸出火花。以色列指责伊朗火箭弹“雨点式”袭击戈兰高地的军事哨所,并用空袭叙境内数十处伊朗的军事目标作为“洪水式”报复。

美国《大西洋月刊》称,本轮互殴是以色列近些年来对叙利亚发动的最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伊朗对以色列目标极为罕见的打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发问:这到底是战争的序幕,还是未来僵局的一个信号?

为何起冲突

“这次相互袭击,不是一次性的突然行动,也不是头脑发热的冲动之举,是以色列和伊朗在中东地区结构性冲突的一部分,”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东政策中心主任南塔·萨斯表示。

美国研究和顾问组织保卫民主基金会分析员阿米尔·图马南说,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相互敌视由来已久。根本原因在于,自1979年伊朗宗教强硬派上台以来,伊朗与以色列的意识形态和发展战略对立。1979年前,伊朗和以色列还是盟友,伊朗人对巴以冲突没有实质性的利害关系。1979年后,伊朗将以色列视为穆斯林土地的非法占领者;以色列则视伊朗为生存威胁,对其在中东扩大影响力保持高度戒备。

“多年来,两国之间的对立更多停留在口头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李伟建指出,以色列不断将伊朗塑造为威胁,一部分原因在于转移视线,降低外界对巴以问题的关注。

多年来,以色列也在努力阻止伊朗向黎巴嫩真主党提供尖端武器。但是,“叙利亚战事的发展让以色列感受到,来自伊朗革命卫队和黎巴嫩真主党这两支敌对力量的安全威胁正日益迫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指出。

CNN称,伊朗以及俄罗斯的空中力量对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给予大力支持,确保其绝处逢生。而现在,德黑兰寻求兑现这一战略利益——叙利亚战争向德黑兰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其有可能在叙北部边界额外开辟一条类似黎巴嫩南部的对抗以色列的前线。最近几个月,伊朗在叙利亚建立各种军事设施:武器库、兵营、防空设施等。《纽约时报》称,与此同时,伊朗希望将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什叶派力量拧在一起,建立一条应对另一场大规模战争的统一战线。

“这显然是以色列不能容忍的,”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东政策中心主任南塔·萨斯说,在这场比赛中,以色列没有参赛马匹,没有对巴沙尔的爱,但它担心可能会发生的混乱。随着巴沙尔政府的胜利,伊朗的主要战利品就是在叙利亚的长期军事存在,这将巩固其在叙利亚的地位,及其与黎巴嫩的联系。因此,以色列有强烈动机在伊朗进一步扩大势力前阻止事态发展。”美国华盛顿研究所近东政策学者安德鲁·塔博乐说,“以色列不希望在叙利亚境内有另一个真主党,它不想要另一个黎巴嫩。”

以色列自称在叙利亚有一组“红线”,其中包括阻止伊朗建立军事基地。刘中民指出,因此,随着伊朗在叙利亚日益扩大军事存在时,以色列对叙利亚境内伊朗目标的打击力度渐进式增强。“以色列人认为,他们可以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而不制造更大范围的冲突,”塔博乐说,“他们认为,巴沙尔有动机不做回应。”

特朗普因素

去年8月,即将离任的以色列空军司令埃斯赫尔表示,自2012年以来,以色列对叙利亚境内的伊朗武器运送车队发动近100次空袭。最近一轮紧张从今年4月开始,以色列袭击了叙利亚T4空军基地附近的伊朗无人机设施,导致几名伊朗人丧生。自那以后,零星事件时有发生。

“当时以色列精英圈很紧张,”李伟建指出,担心伊朗会实施猛烈报复。然而,伊朗并没有这样做。“在伊核协议的靴子落下前,伊朗对以色列的挑动始终隐忍不发,因为它不想给美国制造新的借口。”

“伊朗当时面临一种战略不确定,不愿冒反击的风险,”中东政治安全咨询公司“勒贝克国际”高级分析师迈克尔·霍洛维茨表示,如今,美国退出协议,伊朗也顺势解除了“手铐”。BBC称,特朗普退出伊核协议,将不可避免地被德黑兰视为一种信号,表明美国的新政策是基于遏制,甚至可能是政权更迭,而不是对话。在此情况下,德黑兰将把以色列的行动视为美国意图的一个附加指标。

“伊朗的打击行动有种表明姿态的意味,”李伟建指出,它眼下仍寄希望维持这份协议,因为其他五国均持支持态度。它想发出信号,如果伊核协议全面崩溃,伊以矛盾将迅速上升。

“美国的退出行动也对以色列产生影响,”刘中民认为,以色列是撕毁协议的积极推动者,美国遂其心愿,可能也会要求以色列采取配合行动。“以色列此前一直在寻找机会,以期升级军事行动,真正打压伊朗在叙军事存在,”霍洛维茨表示,它采取双重策略,一方面,尽可能拖延伊朗在叙利亚积聚势力,并确保它将为此付出高昂成本;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外交努力,让俄罗斯和美国约束伊朗的扩张行动。”

战争要来了?

《纽约时报》称,在叙利亚内战的掩护下,以色列和伊朗的“影子战争”持续多年。如今,这场厮杀已经公开化。“这不是一场代理人战争,这是一场直接战争,因此特别危险,”美国前驻以色列大使马丁·因迪克说,“以色列和伊朗的冷战已持续20年,现在,局势升级的风险比以前大得多。”

国内专家则认为,局势尚未发展为“直接战争”,双方的行动仍较为克制,都对袭击目标经过一番谨慎选择——伊朗不承认戈兰高地是以色列领土,以色列也只打击叙利亚境内目标,而不是伊朗本土。因此,冲突仍是一场低烈度、发生在第三国的,不是直接战争。“双方都没有意愿、没有准备将冲突升级为战争,”李伟建说,以色列军事实力可能占优,但并没有必胜把握,最终无非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伊朗眼下最大的关注点仍是伊核协议,它觉得协议仍然“有戏”,因此不想把事情闹大。

展望未来,BBC认为,这是一幅阴郁的画面:空中打击、还击和反打击的模式可能延续下去——在叙利亚内战中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之后,伊朗不太可能放弃在叙利亚的目标,他们甚至可能试图在某个时候将黎巴嫩真主党带入战争。与此同时,以色列当然不会放弃阻止伊朗的扩张,保持叙利亚的冲突符合以色列的利益。

有评论称,这种紧张关系是“一辆有加速器、但没有刹车的汽车”。最糟糕的情况是,冲突蔓延到黎巴嫩,真主党决定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以色列继续对叙利亚发动袭击作为回应。

刘中民认为,冲突可能会继续维持在有限军事烈度,但升级为常规局部战争的可能性不大。

来源:上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