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发展报告:中东变局的多维透视(2012年卷)》
发布时间: 2013-01-01 浏览次数: 705

出版信息

书名:中东地区发展报告:中东变局的多维透视(2012年卷)

作者:刘中民、朱威烈 主编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页数:427

ISBN9787802325586

内容简介

中东变局导致的部分阿拉伯国家政权更迭和地区格局重组,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国中东政策的深刻变化,既为《中东地区发展报告:中东变局的多维透视(2012年卷)》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研究课题,也对发展报告的编写形成了较大的压力。作为国内第一部以中东地区为独立分析对象的区域发展报告,将中东变局作为主要分析线索,全面总结和归纳中东变局的性质、特点、根源和影响,深入分析中东变局发生以来主要中东国家转型发展动态与演变趋势,考察地区格局深刻变化尤其是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伊朗、土耳其四大主体力量的地位变化,回顾和前瞻美、欧、俄等世界大国中东战略的变化与调整,总结中国应对中东变局的经验、分析中国中东外交的机遇与挑战并提供政策咨询,无疑是《中东地区发展报告》责无旁贷的任务。本书由刘中民和朱威烈主编。

目录

内容提要

总报告:中东变局的宏观透视

关于中东变局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中东变局的性质和特点

二、中东变局的原因探析

三、中东变局的发展趋势

中东变局的原因分析

一、政权阶级属性转向导致政权根基动摇

二、过度开放导致阿拉伯国家日趋陷入“全球化陷阱”

三、西方的影响是加剧中东变局的重要外部因素

中东变局的社会文化分析

一、从伊斯兰教与民主的关系解读中东变局

二、中东变局中的教派矛盾

三、中东变局的部落因素

四、总结与结论

中东变局与伊斯兰主义力量的发展趋势——以埃及和突尼斯为例

一、何谓“伊斯兰主义”

二、中东变局后突尼斯和埃及伊斯兰主义的发展态势

三、伊斯兰主义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四、伊斯兰主义组织内外政策的发展走向

中东变局的经济根源及经济影响

一、中东变局的经济根源

二、中东变局的经济影响

三、中东变局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及其对策思考

专题报告一:中东变局对主要阿拉伯国家及地区格局的冲击与影响

埃及政局变化和内外政策的调整

一、“一·二五”革命与穆巴拉克政权的垮台

二、艰难曲折的政治重建进程

三、过渡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及其影响

利比亚战争与利比亚的政治重建前景

一、卡扎菲政权垮台的根源

二、利比亚战争的性质、原因及影响

三、后卡扎菲时代利比亚的政治重建进程与挑战

四、利比亚政治重建的前景

中东变局与阿拉伯世界的分化与重组

一、三个阵营与综合发展模式探索

二、西方自由民主与中东伊斯兰民主

三、教派矛盾与三大伊斯兰政治力量集团

四、五个力量集团与四个关键国家

中东变局对以色列的冲击及其应对

一、中东变局和以色列安全环境的变化

二、埃及变局与以色列

三、叙利亚危机与以色列

四、伊朗核问题与以色列

五、土耳其与以色列关系的恶化-

六、中东变局对巴以和平进程的影响及以色列的应对

中东变局与伊朗地区地位变化及伊朗核问题的发展走势

一、中东变局期间的伊朗国内局势

二、伊朗在中东变局中为提升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措施-

三、伊朗核问题的走势及其前景展望

专题报告二:中东变局与大国的战略应对

中东变局与美国的战略应对

一、美国应对中东变局的总体战略

二、美国应对中东变局的主要战略手段

三、美国中东战略调整的特点与效果评估

中东变局与欧洲大国及欧盟的战略应对

一、中东变局对欧洲的冲击

二、欧洲大国和欧盟应对中东变局的战略措施

三、欧洲大国和欧盟中东战略的特点与效果评估

中东变局与俄罗斯的战略应对

一、俄罗斯应对中东变局的主要战略考虑

二、俄罗斯应对中东变局的战略措施

三、俄罗斯中东战略的特点与效果评估

专题报告三:中东变局与中国的中东外交

西亚北非地区的动荡与中国中东政策的评估及对策建议

一、对西亚北非地区形势的几点评估

二、中国应对西亚北非变局的主要政策

三、中国中东外交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关于中东变局与中国中东外交的若干思考

一、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认识中东变局的影响

二、全面总结应对中东变局的经验与不足

三、科学谋划中长期的中国中东外交战略及实现手段

中东变局对中国海外利益的影响及对策

一、中东变局前的中阿经贸关系

二、中东变局后中国与中东国家经济合作的持续发展

三、中东变局对中国海外利益的消极影响

四、对保护中国海外利益的若干对策思考

中东变局背景下的中国与海合会关系研究

一、中国与海合会关系的历史演变及特征

二、中东变局背景下中国与海合会关系的新发展

三、中国与海合会关系走向前瞻

阿拉伯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分析——以阿拉伯媒体对中国涉叙否决票上的 反应为例

一、中东变局前阿拉伯媒体中的中国形象

二、中东变局后阿拉伯媒体中的中国形象

三、当前阿拉伯媒体对中国认知的变化及其思考

附录

一、2011年中东变局大事记

二、2011年中国与中东国家贸易等方面的数据

三、2011年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主要文件 

书评

透视中东变局的一面良镜

——读《中东地区发展报告》(2012年卷)所得所思

始于2010年底的中东政局动荡已进入第三年,迄今无平息迹象,媒体报道虽一日未辍,权威且全面解读则良久鲜闻。这一状态因《中东地区发展报告》(2012年卷)一书问世而改变。

本书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新老所长刘中民、朱威烈在序言中对本书主旨归结为:“全面总结和归纳中东变局的性质、特点、根源和影响,深入分析中东变局发生以来主要中东国家转型发展动态与演变趋势,考察地区格局深刻变化尤其是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伊朗、土耳其四大主体力量的地位变化,回顾和前瞻美、欧、俄等世界大国中东战略的变化与调整,总结中国应对中东变局的经验、分析中国中东外交的机遇与挑战并提供政策咨询。”

全书分一个总报告和三个专题报告。总报告为“中东变局的宏观透视”,专题报告分别为“中东变局对主要阿拉伯国家及地区格局的冲击”、“中东变局与大国的战略应对”、“中东变局与中国的中东外交”。四个报告通过18篇论文以分报告形式展述。

读书有如观山,成岭成峰,观者因处所而异;见仁见智,读者以学养而殊。对于肤浅的记者而言,本书作用有四。

一,填补空白。中东变局推高地缘政治风险,致使国际原油市场波动,而2011年的利比亚战火更是把中资企业逼离该国。这种形势下的中国能源供应状态对记者来说是一个盲区,而“中东变局对中国海外利益的影响及对策”一文指出,“就总体态势而言,中东变局并未导致国际能源市场的剧烈动荡,也未对中国的能源供应产生灾难性的影响。”文章给出以下四条理由:除利比亚外,动荡国家均非主要产油国;除中国外,如美日等能源消费大国的原油储备水平普遍较高;埃及虽有动荡,但军方保持了苏伊士运河的能源通道畅通;沙特等主要产油国增加了石油供应。又如,“萨拉菲”一词在媒体报道中屡屡出现,印象中这是个极端组织,真实性如何却很茫然。“中东变局与伊斯兰主义力量的发展趋势”一文解释说,与穆斯林兄弟会等伊斯兰温和派相比,该组织具有“保守性、甚至极端的特征”。但文章又依据其政治取向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主张用暴力推翻现存体制,建立统一的哈里发国家;第二类倡导非暴力的政治行动主义;第三类则主张远离政治,禁止所有公开的政治组织。

二,拓展视野。从埃及到利比亚,重建道路如何走;由伊朗至以色列,应变之牌如何出;美国中东战略调整该如何评估;欧洲中东政策将走向何方;俄罗斯应变得失几何;中国中东外交如何开展;这一系列问题在《中东地区发展报告》中都有深度解读,让记者有行道山阴而目不暇接之感。埃及新政府执政后致力于与伊朗改善关系,“埃及政局变化和内外政策的调整”对此的解读是,此举不仅引起了“海湾国家的关注甚至是指责,同时使以色列十分气馁。”又如,利比亚战后政治重建曾被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但“利比亚战争与利比亚的政治重建前景”一文则得出这样结论:“西方国家在利比亚的基本利益得到实现的背景下,它们对利比亚政治重建的支持严重不足。”该文引述利比亚过渡政府前总理贾布里勒的话说,“西方国家抛弃了利比亚,后者正处于权力真空和安全失序的状态下。”再如,美国利用网络影响中东变局并非新闻,但“中东变局与美国的战略应对”一文却举出两个实例,证明了“美国网络外交的实用性和双重标准”。埃及前政府因“脸谱”在示威爆发后推出支持抗议网页而关闭该网站,由此引发白宫发言人和“脸谱”、“推特”及美国许多非政府组织的同声抗议,但是当巴勒斯坦人利用“脸谱”号召在2011511日发动“巴勒斯坦人大起义”时,网页很快被“脸谱”网管关闭。

三,启发思考。“阿拉伯人最基本生存法则是‘联合近亲抵抗远族’。亦即‘部落不论大小,基于血亲关系,每个部落成员都有责任保护本族成员,并攻击外敌’。”这是“中东变局的社会文化分析”一文中的一段叙述,它为记者打开了一扇窗户。自伊拉克战争之后,从伊拉克到利比亚再到叙利亚,外来阿拉伯武装人员在冲突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对于这一现象,记者曾一直用政治对立和教派冲突来解释,而“联合近亲抵抗远族”的部落文化也许更揭示了问题的深层一面。

在“中东变局与阿拉伯世界的分化重组”一文中,作者对中东变局中一直盛行的“教派冲突论”提出反诘。作者指出,分别代表什叶派和逊尼派的伊朗和沙特在伊朗1979年伊斯兰革命前关系密切,双方当时是“美国维护海湾安全的双支柱”。作者由此认为,“两国的教派差异和矛盾始终存在,因此,用教派矛盾无法解释两国关系从20世纪70年代的友好到80年代的对抗、从90年代的缓和到21世纪初的紧张。”而对于作者这一“反教派冲突”观点,美国《外交政策》最近刊出的“阿拉伯世界战争”一文似可作为旁证,该文作者认为,“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仇恨在中东问题中微不足道,而未来的地区问题应该用逊尼派内部争斗来定义。”对于教派冲突论广泛传播这一现象,“中东变局与阿拉伯世界的分化重组”作者认为,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中东分为亲美和反美两大阵营,两派尖锐对立才致使教派矛盾强化。因此,“教派矛盾是表象,当前的战略格局才是实质。”从中东地区目前现实来看,上述观点具有说服力。

四,欲知其详。对如何增强我国对中东战略地位认识这一重大问题,“关于中东变局与中国中东外交的若干思考”一文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习惯认识上的老三条,即“政治上的战略依托、安全上防范‘三股势力’的屏障、经济上的能源保障和经贸利益。”而应当从“两个高度”入手,即全球治理高度和“大中东”的地缘政治战略高度。文章认为,就全球治理而言,中国在能源、贸易、金融、气候变化等问题上都需要中东国家支持,而中东的安全和发展对中国而言也责无旁贷。就“大中东”地缘政治而言,“当前,包括中东、中亚、南亚的‘大中东’地区在地缘政治上”的一体化趋势日益突出,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收缩和重返亚太的战略东移,使中国西北陆疆与东南海疆安全压力呈现同时吃紧的态势。因此,中东对于中国安全的重要性已远远超过防范‘三股势力’的简单范畴。”

去年10月记者曾参加过一次全球治理研讨会,会上有专家指出:一方面全球治理削弱了霸权,但另一方面霸权主导全球治理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观。记者希望进一步了解的是,在全球治理中当美国从两线挤压中国的情况下,中国该如何在稳固疆防和在中东推进全球治理之间找到平衡点?

(作者:唐见端  汇报》201364日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