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教授就苏丹政局接受上观新闻采访
发布时间: 2019-04-15 浏览次数: 219

2019415日,上外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就苏丹政局接受上观新闻的采访,全文如下:

苏丹总统巴希尔下台了,为何示威还没完?

苏丹总统巴希尔被军方赶走3天了,但大批示威民众却没有离开。军方似乎成为他们新的反对目标。

新上任的过渡军事委员会主席阿卜杜勒·法塔赫·布尔汉13日发表了上任后首次电视讲话。布尔汉发表电视讲话后,苏丹职业人士协会作为街头示威的主要组织团体发布声明,对军方所作回应表达不满,呼吁民众继续示威。他们要求军方尽快把权力交还给文职政府,而不是实行长达2年的过渡期。有评论称,未来几天将是决定局势今后发展方向的关键时刻。

民众不满“套路”?

苏丹并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在2011年南苏丹独立前,它曾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如今也是非洲第三大领土国,位于中东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交汇处。

411日,苏丹副总统兼国防部长奥夫宣布推翻巴希尔统治,成立过渡军事委员会代行国家权力,他本人担任主席。苏丹政府被解散,宪法暂停执行,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定于两年后举行大选。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指出,这在很多阿拉伯国家并不陌生,比如2013年埃及军方领导人塞西推翻穆兄会代理人穆尔西就是同样的方式。他们都不是军队直接动用暴力机器,而是借助民众抗议的压力,利用军方手中的权力,推动政局发生变化。

然而,讽刺的是,苏丹民众因为巴希尔黯然下台的喜悦没能持续多久。路透社称,11日军方讲话后,数以万计抗议者继续在街头示威,要求军方尽快退场,实行文官统治。

12日,苏丹政坛再现戏剧性一幕:刚刚上任一天的过渡军事委员会大换血一把手奥夫和二把手总参谋长马希双双辞职;军方三号人物、争议较小的布尔汉接任主席一职。此外,让人敬畏的苏丹国家情报与安全局局长戈希将军也于13日辞职。

“眼下的势头对抗议者有利,”英国广播公司(BBC)称,他们在短短几天内赶走两名有权有势的将军。有评论称,作为军事委员会新的头号人物,布尔汗鲜为人知,他一直都是陆军指挥官,直到最近才领导一支步兵师。他的任命被视为军方对抗议活动的一种安抚,但这无助于回答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比如军方退位的可能时间表。布尔汉13日申明,他将与反对派协商组建文官过渡政府,暂时管理国家事务,过渡期最长两年,随后举行选举。

《华盛顿邮报》称,更深的不确定性和动荡正在酝酿。旧政权的核心远未消失,苏丹似乎陷入军方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当一个强人倒下时,这种情况并不陌生,”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扎克·弗尔汀说,关键齿轮被移除了,但政权的残余部分仍在为生存而挣扎。

“抗议者的诉求也很容易理解:军方还政于民。”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教授、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姜恒昆指出,因为军方与前政权过从甚密,军方过渡政府“换汤不换药”,当然不是他们想要实现的改变。

“苏丹自1956年独立以来已有过4次政变,刘中民指出,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套路——取消宪法、宣布紧急状态——民众早就知道了,最终目的无非是加强管理、巩固权力。民众对此感到失望,他们想尽快结束过渡政权,让新政府解决他们的民生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刘中民指出,苏丹政坛有一个“怪现象”:在历次政变后,军政府上台时都是意气风发,都想尽快恢复秩序,实现经济发展。但执政时间越长,对权力的不安全感越是厉害,为了巩固权力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反倒适得其反,最后还是因为民生问题沦为被民众“革命”的对象。

一切都是经济?

舆论普遍认为,民生问题是本轮动荡的起因:去年底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和严重通胀,也是巴希尔在执政30年后被赶下台的主要原因。

“民生凋敝既是巴希尔被推翻的导火索,也是根源,”姜恒昆指出,从2011年南苏丹独立开始,苏丹丧失了三分之二的石油资源,而石油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一直是苏丹经济的支柱。原本较快的经济发展势头戛然而止,对苏丹经济的打击不言而喻。

“尽管巴希尔政府此后也作出诸多改革,比如大举发展采金业,但仍无法弥补石油行业的巨大损失。从2011年起,苏丹经济持续下滑,始终面临食品、燃料短缺,通胀严重等经济困难,其通胀率在2018年高达80%。去年以来情况更为特殊,面粉供应出现短缺,国家又没有足够的外汇来补充供应,从而造成粮食价格上涨达3倍,工薪阶层首当其冲。尽管去年以来,巴希尔展开密集外交,但仍没能化解危机。民众看不到希望,这是巴希尔政府下台的最主要原因。姜恒昆说。

“如果说经济发展长期困难,始终无法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是导致巴希尔政权垮台的重要原因,”刘中民指出,那么其更深刻的根源则在于统一与分裂、宗教与世俗、独立与依附等多种复杂矛盾的存在,使苏丹始终不具备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

具体而言,英国殖民时期“分而治之”的政策为苏丹维护统一种下隐患。两大族群(阿拉伯人和非洲裔)的矛盾长期存在,使得苏丹多次陷入内战,和平时期在国家历史上只有短短十几年。内部,达尔富尔问题、中央与地方反叛势力的割据迟迟不得解决;外部,冷战时期追随苏联、后来又在与西方关系上摇摆,使其不得不把国家力量投入到维系政权安全上去。

另有评论指出,除了经济困难,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在苏丹政权更迭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内部,巴希尔在抗议爆发后应对不力。“他当时的做法是宣布紧急状态,让军方控局,重组政府,将18个州的州长都换成军人。这些举措极不明智,非但不能遏止反倒会激发更多推倒他的力量,从而促使政权变化更快到来。姜恒昆指出。

外部,有评论称,尚不清楚在苏丹争夺影响力的地区权力掮客——如沙特、埃及、卡塔尔和阿联酋——扮演了什么角色。俄罗斯《观点报》称,美国从不掩饰对巴希尔的不满。

美国《华尔街日报》指出,苏丹抗议者利用“脸书”等社交媒体组织、推动示威活动,并利用“翻墙”软件逃避审查。据悉,反政府组织苏丹职业人士协会运营着苏丹最有影响力的“脸书”账号,拥有超过50万的粉丝,发布各种反政府的帖子、抗议画面和活动提示。政府总是处于被动回应,而不是主动驾驶模式,他们无法匹敌媒体在各地传播的能量。抗议信息的活跃发布者、在新西兰留学的苏丹青年希沙姆·埃尔戴说。

不过专家认为,巴希尔政府的垮台仍属于意料之中,关键还是治理无方。“无论是军政府还是文官政府上台,在今后一段不短的时间里,民生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姜恒昆指出。

地区动荡的余波?

有评论称,苏丹剧变是2011年西亚北非动荡的余波:长期执政的政治强人一个接一个谢幕:津巴布韦的姆贝基、阿尔及利亚的布特弗利卡、苏丹的巴希尔。

从表面上看,苏丹的遭遇与8年前经历动荡的国家的确有共性:经济一蹶不振,通胀与失业严重,群众走上街头,领导层出现分化,当政者成为牺牲品……

刘中民指出,联系到至今仍未解决的叙利亚危机,可以说,8年前的政局动荡仍没有结束,阿拉伯国家仍处于复杂的历史转型中,甚至连沙特等海湾国家也感受到了民主与民生两方面压力,都在寻求变革,以改善自身处境。这可能是个漫长的进程。

但与8年前动荡局面相比,这次的苏丹事件也表现出两点明显不同。

其一,民众相对理性,暴力冲突的倾向明显弱化。刘中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当年的沉痛教训,渴望国家安定有序地发展,而不是陷入利比亚、叙利亚那样的泥潭。这也是军政府在做出下一步决定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姜恒昆指出,最活跃的抗议者是年轻人,但居于领导地位的是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苏丹职业人士协会”,他们在政治上较为成熟,行动上较为克制。

其二,西方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得较为低调。在刘中民看来,这可能包含两重信息:其一美国等西方国家从过去的案例中得到警醒,“输出民主”的一套未必能解决问题。这从近来利比亚东西部冲突加剧,特朗普选择撤走中可见一斑。其二他们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美国着眼于“美国优先”,英国忙着“脱欧”),可能也不想作茧自缚。

“可以理解为这是2011年的动荡余波,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具体国情和政治生态,需要辩证地看这个问题。姜恒昆指出。

未来往哪里走

外界普遍认为,巴希尔的未来有迹可循:他不可能“翻盘”,但人身安全可能无虞;他可能在苏丹受审,但不会被引渡到国外。至于苏丹的未来,舆论众说纷纭。有分析认为,最噩梦般的情形是政府倒台,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也有评论称,最可能的争斗会发生在安全机构内部不同派系间。

消息人士指出,苏丹军事力量内部的分裂早有端倪。近来,巴希尔能掌控的只是安全部队和警察,而军队显然没有言听计从。这两支力量曾在此次的政权剧变事件前发生火拼,造成军队人员损失。于是,军方干脆以此为由头,解除了总统职务。

“苏丹的未来发展取决于军方实施何种国内政治和地缘政治路线。”俄罗斯Regum通讯社称。《华盛顿邮报》指出,军事委员会强调,只有在抗议者不制造混乱的情况下,他们才会与他们进行谈判。这引发军方还能保持多久耐心,并允许示威活动持续多久的问题。

“我认为最好的方案是建立一个军民结合的政府,尽管这听起来可能不受欢迎。如果每一方都过于弱势,可能会受到巴希尔时代遗留势力的破坏。”扎克·弗尔汀说。专家认为,军事委员会和文官政府会有一个相互妥协的过程。

政治分析师穆罕默德·奥斯曼告诉路透社记者,反对派要求组建文官过渡政府,而军方试图控制国防部和内政部,结果可能是一个文官和军人混合的过渡政府。

英国《经济学人》指出,谁是巴希尔的接班人?这也是一个大问题。反对派并无明显的领导者,而奥夫被视为旧政权的核心人物,很难被民众所认可。

“接下来的几天将是决定苏丹今后发展方向的关键时刻。”有媒体如此评论。

来源:上观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