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威烈教授就新形势下中国中东外交等问题接受《文汇报》采访
发布时间: 2013-05-27 浏览次数: 145

2013526日,中东所名誉所长朱威烈教授就新形势下中国的中东外交与中东国家关系等问题接受《文汇报》采访(见《文汇报》2013526日第5),全文如下:

通过“授渔”来实现双赢

“现在世界上已经没人记得奥斯陆协议了,可是中国人却清楚记得。”中国著名中东问题专家朱威烈刚从沙特访问归来,在“新形势下中国的中东外交与中东国家关系研讨会”上,他向与会者传达了来自阿拉伯世界的这一信息。

巴以双方于19939月签署的奥斯陆协议商定,双方应在协议签署后的5年过渡期内就巴勒斯坦永久自治协议进行谈判,后因双方分歧过大,谈判至今未能举行。

一个月前,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在安理会中东问题辩论会上指出,今年是“奥斯陆协议”签署20周年,希望今年对巴以和谈不再是荒废的一年。

在研讨会间隙,朱威烈向记者解释说,习近平主席最近对解决巴以问题提出的四项主张让阿拉伯人深受鼓舞;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多年奔走让阿拉伯人感到温暖,而今重提奥斯陆协议则表明,中国除了真诚希望推动巴以和平进程之外,尤其还记得巴勒斯坦人的苦难。要知道,20年前巴勒斯坦人境遇比现在更为艰难。“所以,在别人早已把它忘却的情况下,中国重提这一协议,着实让阿拉伯人非常感动”。

朱威烈说,在新形势下发展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关系,首先要进一步巩固发展双方的政治关系。中国在巴以问题上的公正立场是双方政治关系的基石,如果把中阿关系比作一辆汽车,那么,牢固的政治关系既是推动其他关系的一个原动力,又是避免各种意外撞击的保险杠。所以,尽管沙特与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沙特方面特别强调,双方关系只会日益增强。而上月在利雅得召开的第28届沙特“杰纳迪里亚文化遗产节”,就是双方文化交流的一次成功展示,因为这次文化节的主宾国是中国。“中国服装,好!中国食品,好!中国艺术品,好!”朱威烈一脸灿烂地重复着阿拉伯人传递的感受,称这次文化节是一次巨大成功。

但他并未回避双方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他说,这次去沙特,对方研究人员对于一个现象很不理解:一些中国学者与他们交流时,老是说美国人是怎么怎么说的。朱威烈向他们解释说,可能这些学者刚从美国回来,难免会传达一些美国的观点。但对方却强调:可我们要知道的是中国方面的观点。朱威烈就此对记者表示,传达美国观点本身并没有错,而美国观点也肯定有可取之处,但关键是中国的专家学者在重大问题上不能奉行“拿来主义”,尤其不能只对美国观点实行“拿来主义”。

而朱威烈着重对记者谈的是他对中国“经济外交”的看法。他说,中国一直强调对中东阿拉伯国家开展经济外交,但在新形势下,是否应该对此注入新的内涵?他说,“中国再也不能笼统地谈‘大国外交’,而应考虑如何筹划新兴大国的外交。”在他看来,作为新兴大国外交中的重要一环,经济合作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商品贸易、为能够成为世界加工厂而自得。

在回答记者“该注入何种新内涵”的问题时,他以目标和路径两点加以概括。目标,要让阿拉伯国家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实现双赢;路径,要通过“授渔”而非“授鱼”的方式。他以中石化与沙特的一个合资项目加以说明,称这一项目是一个成功典型。该项目由中沙合资经营,实施现代化国际管理体制,管理由中方负责,员工包括2000多名沙特人、约3000名外籍劳工以及1000多名中国劳务人员。

“新形势下中国的中东外交与中东国家关系研讨会”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中东学会主办,25日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召开。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