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威烈:“美国在伊建立的政权 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东方早报》
发布时间: 2014-06-13 浏览次数: 141

2014613日,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威烈教授就伊拉克近期局势、美国中东战略调整等问题接受《东方早报》专访(见东方早报2014613A17),全文如下:

美国在伊建立的政权 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为组建和训练伊拉克军队花费近250亿美元。但此番面对反政府武装人员的攻势,伊拉克安全部队却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没有组织像样的抵抗,甚至在摩苏尔上演弃城一幕。这几乎是给了美国一记响亮的巴掌。然而,透视整个中东在“阿拉伯之春”之后的变化,政府的内斗与不作为,美国的全面战略收缩,在客观上为极端主义势力的滋生提供了外在土壤。

巴格达沦陷可能性不大

东方早报: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伊拉克的混乱局势?

朱威烈: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推翻了萨达姆政权,按照教派和民族建立了新政权。占人口比例60%的什叶派成为了执政力量;而逊尼派只有40%,而这其中又分阿拉维逊尼派和库尔德人逊尼派,导致逊尼派的力量薄弱。美国对萨达姆领导的政权进行了清洗,而这些成员绝大多数是逊尼派信徒。伊拉克政权一下从逊尼派手中到了什叶派。

而美国政府新建的这个政权,结构本身有很大问题,总统塔拉巴尼是逊尼派库尔德人,总理是什叶派,这种政权结构一下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对什叶派的许多激进政策又采取了默许的态度,逊尼派在伊拉克被边缘化,收到了打击,而这是周边逊尼派国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在此情况下,在叙利亚战争中崛起的黎凡特伊斯兰国开始向以什叶派为主的伊拉克转移。

东方早报:伊拉克局势将有何变化?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叙利亚?巴格达是否会被攻陷?

朱威烈:未来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教派冲突还会继续,尽管政治解决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化认可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派斗争都会偃旗息鼓。但伊拉克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叙利亚还有待观察。目前什叶派毕竟还是大多数,摩苏尔政府军能否重夺政权才是关键,包括美国在内对的周边国家态度也很重要。

巴格达被攻陷的可能性不大,尽管美国已经撤离了伊拉克,但仍有一定数量美国士兵驻扎,这些军队不介入具体国家的作战和安全行动中,但是一定会给予现政府支持。

同样,伊朗也不会容忍目前伊斯兰国势力的扩张渗透和反政府武装的为非作歹。

美国调整了战略定位

东方早报:有人认为,极端组织瞄准了美国在中东全面收缩,奥巴马一心一意想成为一个结束两场战争,避免发动第三场战争的总统的心态,你对此怎么看?奥巴马最后两年任期,美国是否会调整中东政策?

朱威烈:奥巴马一上台便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从根本上说,奥巴马目前最关注的现实问题还是国内的经济能否恢复。从2014年来看,美国的经济状况目前恢复得不错,在此前的西点军校演讲中,奥巴马也声称美国要再领导世界100年,这就需要美国加强和盟国的关系,来巩固全球的领导地位。

这种战略定位导致美国要打击对其领导地位产生威胁的国家,目前开来,不是俄罗斯就是中国。因此,对恐怖分子的打击并不属于美国的当务之急。

美国希望通过盟国的出钱出力来实现中东的稳定,但这种做法非常的不合理,中东本身就是一个热点问题频发的地区,美国显然对中东局势误判。若不是美国的反恐战略进行了调整,此次中东问题也不会反弹的如此明显。

奥巴马未来的中东战略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除非伊拉克态势出现巨大的变化,被伊朗吞并或者发生大型战争,但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东方早报:是否有什么内生性因素导致目前的中东乱局?

朱威烈:尽管中东存在执政领袖,但是却缺少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和执政纲领。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符合自身国情的路线,每个国家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特色。美国希望在中东复制自身的模式,但这种从意识形态上的考量却忽略了当地民众的利益。

中东是中国重要战略板块

东方早报:此前有学者呼吁希望中国更进一步介入中东局势,也有学者认为中东政局太过复杂,中国应该避免掉入中东陷阱,你怎么看?

朱威烈:对中国来说,中东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板块。

一方面,中国对中东的能源有很大的需求。2013年,中国从阿拉伯进口的石油占到了进口总量的47%,再加上从伊朗进口的石油这一数字达到了50%,事实上中国进口能源最主要的依赖是中东,而非俄罗斯。

另一方面,中国和中东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目前两国为世界上最大的主权基金体。中东拥有1.8万亿美元的主权基金,而中国有4万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思想,通过弘扬中华文化,进行丝路建设,来加强各个领域的合作。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