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刚:“美军空袭能否打垮‘伊斯兰国’?”,《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 2014-10-09 浏览次数: 161

2014109日,中东研究所孙德刚研究员在《新民晚报》发表评论文章《美军空袭能否打垮“伊斯兰国”?》(见《新民晚报》2014109日第B2),全文如下:

美军空袭能否打垮“伊斯兰国”?

美军从922日起,率多个阿拉伯国家空袭叙利亚境内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奥巴马声称空袭可能持续数年。那么,“伊斯兰国”究竟是怎么兴起并做大的?美国的空袭能否达到目的?“伊斯兰国”最终的结局会是什么?本版编辑请专家做详细分析。

利用乱局传播极端思想 “伊斯兰国”兴起并做大

问:“伊斯兰国”兴起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答:“伊斯兰国”原本是“基地”组织在伊拉克的分支机构。2006年领导人扎卡维***后,特别是2010年以来在新领导人巴格达迪的领导下,该组织实力越来越强,后单方面宣布与叙利亚“胜利阵线”合并,改名为“伊拉克与沙姆伊斯兰国”。由于“胜利阵线”宣布继续效忠“基地”组织,反对合并,该组织再次更名为“伊斯兰国”。

“伊斯兰国”的兴起与做大,有很多深层次原因。

一是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乱局。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和2011年以来的叙利亚内战,导致地区局势动荡,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减弱,为“伊斯兰国”武装分子趁火打劫、招兵买马和传播极端思想提供了机会。

二是“伊斯兰国”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伊斯兰国”高举反美、反西方和反以色列大旗,认为要彻底改变当前穆斯林贫困和受压制的状态,就必须推翻现行的阿拉伯国家腐朽政府,包括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只有回归正统哈里发时代,才能真正回归伊斯兰,实现阿拉伯民族复兴与伊斯兰宗教复兴。这种极端意识形态思想通过社交媒体,吸引了全球的宗教极端分子纷纷前往“伊斯兰国”参加圣战。

三是伊拉克及整个中东地区的教派纷争。“伊斯兰国”充分利用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矛盾,将什叶派穆斯林作为打击对象,获得了部分逊尼派穆斯林的支持。2003年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逊尼派不仅丧失政权,而且失去许多公务员职位,伊拉克复兴党也遭肃清。以马利基为代表的什叶派组建新政府后,逊尼派沦为“二等公民”,两派之间的矛盾激化,冲突升级,为“伊斯兰国”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四是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支持。沙特、科威特、卡塔尔等阿拉伯国家担心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真主党形成“什叶派新月地带”,因而希望逊尼派的“伊斯兰国”能够成为制衡伊拉克什叶派、抗衡伊朗的“马前卒”,甚至暗地为其提供援助。

五是美、欧等国的纵容。叙利亚危机爆发后,美、英、法、沙特、卡塔尔和土耳其等纷纷支持叙利亚反对派,蓄意推翻巴沙尔政府。上述国家采取“以夷制夷”策略,默许伊拉克“伊斯兰国”和叙利亚的“胜利阵线”成为对抗巴沙尔政权的“桥头堡”,默许“伊斯兰国”的“圣战”分子以个人名义加入“胜利阵线”,试图“祸水西引”。西方及其中东盟友的这一做法,客观上“养虎为患”,助长了“伊斯兰国”。

空袭遏制“伊斯兰国”攻势 短期内难以打垮武装分子

问:美军的持续空袭能否打垮“伊斯兰国”?

答:从目前来看,奥巴马政府对“伊斯兰国”的空袭已经从伊拉克扩大到叙利亚东北部库尔德人聚居区,打击对象也从“伊斯兰国”扩大至“胜利阵线”。

从军事层面来看,打击“伊斯兰国”是奥巴马政府一次很好的练兵机会,特别是空袭行动中,美国政府频繁使用F-22战斗机。这款第五代战机造价昂贵,每架达1.5亿美元,近年来事故不断,性能一直备受质疑。通过对“伊斯兰国”的空袭,可以全面检验F-22战机的实战性能。

从政治层面来看,奥巴马政府一直给人留下优柔寡断、缺乏战略远谋的印象,特别是在中东剧变发生后,美国寻求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对中东盟友安全承诺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引起盟国的不满。奥巴马政府对“伊斯兰国”的空袭,赢得了海合会成员国和伊拉克的支持,彰显了奥巴马政府维护在中东领导权的决心。

美国采取的空袭行动将遏制“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攻势。由于担心遭到空袭,“伊斯兰国”的武装分子已经纷纷弃城而逃,主动撤离了摩苏尔、提克里特等城镇及若干检查站,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除在叙利亚东北部科班地区发动进攻外,其他武装分子纷纷转入地下,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现阶段以保持实力为主。

但是,美国的空袭难以从根本上消灭“伊斯兰国”武装分子,一是因为美国和盟国的空袭行动缺乏与伊拉克政府军及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的有机配合;二是“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化整为零,向平民区渗透,使定点清除的难度增大,美军空袭势必会造成重大平民伤亡;三是“伊斯兰国”的兴起具有深层的政治原因,与伊拉克逊尼派、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形成的三足鼎立的权力结构、以及与叙利亚巴沙尔政府和反对派形成的二元权力结构存在重要关联,美国通过军事手段难以解决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政治问题;四是受军费削减的影响,奥巴马政府不会向伊拉克派出地面部队,清剿“伊斯兰国”不会让美国将战略重心重新转回中东地区,这些都将使美国难以在短期内打垮“伊斯兰国”。

“伊斯兰国”几四面树敌 阿拉伯国家均支持空袭

问:阿拉伯国家对空袭行动的立场是什么?

答:“伊斯兰国”奉行圣战萨拉菲主义,主张通过暴力消灭“异教徒”,否定当代阿拉伯国家政治制度的合法性,主张复古、回归正统哈里发,对当前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都构成了挑战,因而阿拉伯国家对“伊斯兰国”总体上持否定态度。

首先,“伊斯兰国”在军事上把什叶派穆斯林视为“近敌”,叙利亚巴沙尔政府、黎巴嫩真主党等什叶派力量是“伊斯兰国”的军事斗争对象,它们自然坚决反对“伊斯兰国”。其次,“伊斯兰国”在意识形态上反对以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约旦等为代表的阿拉伯君主制国家,认为这些腐朽政权背离了伊斯兰教义。“伊斯兰国”的兴起还挑战了沙特瓦哈比派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因而也成为君主制国家反对的对象。最后,“伊斯兰国”在政治上反对阿拉伯共和制国家,认为伊拉克、埃及等共和制国家照搬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也违反了伊斯兰教义,甚至多次指责哈马斯在反以问题上软弱无能。

在联合国,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都支持国际社会打击“伊斯兰国”,但支持的程度有所不同。叙利亚一方面默许美军对“伊斯兰国”及“胜利阵线”的空袭,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尊重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沙特、卡塔尔、巴林、阿联酋、约旦等阿拉伯君主制国家则宣布参与多国部队对“伊斯兰国”的军事行动,而其他阿拉伯国家在道义上声援国际社会的空袭行动,但在行动上拒绝与美国为伍。

在上述阿拉伯国家中,沙特、卡塔尔、阿联酋和约旦对美军的支持最坚决。沙特等君主制国家原本对“伊斯兰国”抱有幻想,希望其能够成为制衡伊拉克什叶派和伊朗、推翻巴沙尔政权的工具,但后来幻想破灭。

“伊斯兰国”目前处于颓势 治标不治本恐难被根除

问:“伊斯兰国”的前途命运将会怎样?

答:“伊斯兰国”的兴起改变了“阿拉伯革命”发生后,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斗争的态势。2011年以来,美、欧、俄、中等域外大国和土耳其、沙特、以色列、埃及、伊朗等中东地区大国围绕“阿拉伯革命”激烈博弈,支持“激进式革命”与支持“渐进式改良”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成为中东地区的主要矛盾。“伊斯兰国”的做强做大,使上述各大力量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缓解,美国与伊朗和叙利亚等在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存在共同利益,也形成了某种默契。奥巴马政府甚至与被美国认定为恐怖组织的“真主党”交换“伊斯兰国”的情报,这在过去是没有的。“恐怖”与“反恐”的矛盾尽管不会代替地缘政治争夺,成为中东地区的主要矛盾,但是应对“伊斯兰国”等非传统威胁的挑战,至少在短期内促进了域外大国和中东地区大国求同存异,拓展合作。

伊拉克“伊斯兰国”的兴起,是“阿拉伯革命”后中东地区新一轮恐怖主义浪潮的一个缩影,它与叙利亚“胜利阵线”、也门“基地”组织、埃及西奈半岛“耶路撒冷支持者”组织、阿尔及利亚“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索马里青年党等中东恐怖组织齐头并进,利用地区乱局拓展地区影响力,必将引发中东地区新一轮乱局。

“伊斯兰国”的兴起,不仅是因为其擅长利用网络新媒体,大大提高宣传与动员能力,而且是因为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逊尼派与什叶派明争暗斗,加上奥巴马政府2011年从伊拉克撤军,留下了权力真空,为“伊斯兰国”的崛起提供了内部条件。同时,在叙利亚内战问题上,美、欧、土耳其、沙特、卡塔尔等急于推翻巴沙尔政府,武装反对派,为“伊斯兰国”的兴起提供了外部条件。

“伊斯兰国”既反美、反西方、反以色列,又反对阿拉伯君主制和共和制国家;既反对什叶派穆斯林,又打击不顺从他们的逊尼派穆斯林;既攻击库尔德人,又与“基地”组织形成了意识形态上的争夺态势,最终受到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什叶派力量,沙特、约旦、卡塔尔等君主制国家,以及美、欧、土耳其等北约成员国的合围和清剿。“伊斯兰国”手段残忍,残害无辜,树敌过多,最终将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在多方的打压下,“伊斯兰国”难以扭转颓势,但是美国领导下的志愿者同盟通过几次空袭不可能剿灭所有的武装分子。一是因为美军缺少地面进攻的配合,恐怖分子很容易在空袭后死灰复燃;二是因为目前打击“伊斯兰国”的各方动机不同,分歧明显,一旦空袭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或者空袭造成严重人道主义灾难,奥巴马政府打击“伊斯兰国”的决心将经受考验。总之,不通过政治手段解决伊拉克、叙利亚、也门和索马里等阿拉伯国家内生性问题,一味通过军事手段、以暴制暴,只能治标不治本,恐将难以铲除“伊斯兰国”滋生的土壤。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