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察网报道“变化中的中东国家及其与中国的关系”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16-10-30 浏览次数: 324

20161023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和上海社科院西亚北非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变化中的中东国家及其与中国的关系”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1030日,上海观察网报道了此次研讨会,并引用了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和钮松副研究员的学术观点,全文如下:

学者圆桌| 变化中的中东,局势如何发展?

近期,中东地区热点不断:摩苏尔和阿勒颇两场战争牵动神经、美俄两国明里暗里比权量力、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正遭遇空前围剿……如何研判当下中东局势?未来,这块转型与动荡并存的地区又将面临怎样的前景?

仍不稳定or由乱而治

在日前举行的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和上海社科院西亚北非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变化中的中东国家及其与中国的关系”研讨会上,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杨洁勉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世界经济调整期、地缘战略和政治的相持期、国际体系和秩序的改革期、社会思潮的混沌期,而中东在这些方面都是重要的变量。对中国来说,决不能像西方一样把中东视为动乱之源,更不能根据美西方对中东的战略判断而随之起舞。相反,应对中东的思想影响、政治动力和经济能量等方面要有新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有关的战略和政策。

在对当前中东形势的研判上,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认为,目前仍延续2010年底中东变局之后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态势。从今年迄今的十个月来看,相比以往,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中东危机联动和影响外溢效应的速度在加快、范围在扩大;同时,地缘政治博弈更趋复杂,包括中东国家内部、地区大国之间和美俄博弈都更为复杂。此外,阿拉伯国家的转型进程仍在继续,但是,伴随这种转型带来的局部性全局性动荡在某些国家仍可能存在。

刘中民还提出,中东不稳定的一个因素在于,越来越缺少一个能主导地区格局的国家,不管是域内还是域外国家,因为美国在衰退,俄罗斯虽在进场但难以主导,从而导致地区格局不稳定将进一步加剧。

相比之下,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李伟建的观感相对积极。他说,纵观中东变局至今的6年发展,由乱而治是一个大趋势,积极面超过消极面。这种变化趋势不是局部的或表象的,而是有两个明显标志。在社会转型方面,从疾风暴雨式的激进转型走向漫长缓慢的相对平稳转型;在政治转型方面,从过去看重政治立场、价值取向走向以治理能力为评判标准并作为执政党合法性基础。如今,中东新格局正在形成中,随着美国减少在中东的精力投入,中东未来走向将取决于地区国家的实力、影响力、对外政策的博弈。现在一些地区大国已经开始调整外交思路,从只看西方和美国的单一外交走向更多元甚至向东看的外交,未来会逐渐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格局。

美俄“准联盟”恐难维系

中东向来是大国博弈的舞台,而大国互动反过来也将影响中东局势的走向。自从俄罗斯去年9月介入叙利亚局势之后,美俄之间就开始比权量力,一直成为外界关注的热点。

一段时间以来,美俄在叙利亚问题上角力激烈,尤其围绕阿勒颇战事,双方翻来覆去让外界直呼“看不懂”:从签订停火协议到和谈破裂,从美军被指袭击叙利亚政府军到俄罗斯被指空袭人道主义救援车队,从争执是否设立禁飞区到安理会上上演互相否决对方阵营的决议。而日前双方又开始恢复和谈。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钮松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在打击IS与促进叙利亚和平进程问题上,美俄之间经过军事与政治博弈后,事实上已达成妥协并形成一种临时性的“准联盟”关系。两者在打击伊拉克与叙利亚境内的IS残余势力上协同作战,相互确保各自在战略支点国的优势地位。叙利亚能从去年底开启和平进程并断断续续至今,正是美俄及双方所维护的叙利亚当局与反对派之间多重博弈的结果。不过,随着IS大势已去,美俄之间脆弱的“准联盟”关系恐怕难以维系,双方固有矛盾会“沉渣泛起”,比如巴沙尔政权的去留、叙利亚的政治谈判进程都是双方博弈的焦点。但是,由于美国忙于大选,国内事务牵制大量精力,俄罗斯也在关注国内经济问题以及稳定周边外交环境,在叙利亚问题上,美俄都呈现出守势,仍将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

如果再放大视野格局,美俄在中东的博弈还面临一种新的态势。上海社会科学院西亚北非研究中心秘书长王震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表示,由于战略重心东移亚太,无论下届美国总统是谁,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收缩趋势都不会改变。而俄罗斯似乎在中东慢慢布局,与土耳其、沙特、伊朗、以色列接触频繁、搞好关系,相比之下,美国在中东的同盟体系却在加速离心,与以色列、沙特、土耳其、埃及都有矛盾。未来,随着经济依赖减少、政治不信任增加、战略疑虑加深,美国在中东的同盟体系会逐步分化。不过,这一发展过程是渐进式的,分化也不等于这些国家会抛弃美国倒向俄罗斯。至少短期内中东盟国在军事上依靠美国的“惯性”依然不会改变。

即便IS衰败也很难消亡

除了美俄博弈外,打击IS更是时下最受关注的中东热点。在国际反恐联盟的强大火力下,IS已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但是,专家认为,即便IS作为一种政治实体分崩离析,可IS本身并不会彻底消亡。首先,IS在意识形态上的感召力极具“生命力”,依然会吸引激进者追随其圣战脚步;其次,IS武装分子可能放下武器混迹平民,把“恐怖”向全球其他地区扩散。

若回顾中东地区热点的流转变化,会发现经历这样一个变迁线:最初的热点是阿以冲突,历经半个世纪,但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已被边缘化;之后是伊朗核问题,但现在也告一段落;当前最大的焦点是叙利亚问题和打击IS。那么,一旦这两个问题解决后,中东地区下一个引爆点又会是什么?王震预判库尔德问题会随之浮出水面。因为,战争结束后将进入政治解决进程,简单说就是各方势力重划地盘。届时,一方面,伊拉克、叙利亚的中央政权已受战争冲击,对库尔德的压制力已大为削弱;另一方面,西方打击IS倚重库尔德武装,促使库尔德力量发展壮大。3000多万库尔德人原本就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独立自治意愿,在打击IS中又做出很大贡献,必然会在未来的势力划分中提高价码。所以,未来如何安排库尔德人,其地位是高度自治还是完全独立,手段是采取政治和解路径还是暴力冲突路径,都将是中东新的课题。

来源:上海观察网

 相关链接

“变化中的中东国家及其与中国的关系”研讨会在上外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