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8日,中东研究所钮松副研究员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评论文章《以色列工党:历史沉浮与政治角色转换》(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7月28日第5版),全文如下:
以色列工党:历史沉浮与政治角色转换
自1948年以色列立国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可谓风起云涌。前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工党在维护以色列的独立与安全上功勋昭著。不仅如此,以色列工党执政期间还与近在咫尺的欧洲国家间进行了数十年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以色列的经济结构转型。以色列工党将以色列从传统的农业立国彻底转型至以高新科技密集型产业兴国,在农业上主要出口农业科技主导的高产优质农业产品,在工业上出口军用和民用科技及产品。以色列工党在经济结构方面工作的努力,同时还促进了以色列社会政治结构的相应转变。基于内在的自然嬗变和外力推进,以色列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有了新的发展,其政党政治变迁尤为明显,而以色列工党的沉浮史实则贯穿现代以色列历史。
以色列工党的“前世今生”
以色列工党(HaAvoda)于1968年由“以色列地工党”(Mapai)、“劳工团结党—锡安工人党”(Ahdut HaAvoda-Poale Zion)和“以色列劳工名单党”(Rafi)合并而成。以色列“国父”大卫·本—古里安,于1919年从1901年成立的“锡安工人党”(Poale Zion)出走后成立了“劳工团结党”(Ahdut HaAvoda),该党在与“青年工人党”(Hapoel Hatzair)合作10年之后于1930年合并为“以色列地工人党”。1944年,“以色列地工人党”内部的亲苏组织宣告脱离并组建“劳工团结运动”(Ahdut HaAvoda Movement),1946年,该党与“左翼锡安工人党”(Poale Zion Left)合并为“劳工团结锡安工人运动”(Ahdut HaAvoda Poale Zion Movement)。1948年,“劳工团结锡安工人运动”与“青年卫士运动工人党”(Hashomer Hatzair Workers Party)合并为“团结劳工党”(Mapam)。1954年,“团结劳工党”内部分离出“劳工团结党—锡安工人党”。1965年大卫·本—古里安从“以色列地工党”脱离后组建了“以色列劳工名单党”。从以色列工党的历史可以看出,其前身之间的各类演变、分化、组合之间,都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而这一联系的集中表现为“劳工”和“锡安”这两面大旗,这在以色列建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社会主义:以色列建国的重要思想基础
以色列工党不仅是社会党国际的成员,也是欧洲社会党的观察员,这双重身份深刻凸显了以色列工党的意识形态——主张民主社会主义建国理念,同时代表西方犹太人的利益。在现实政治实践中,以色列工党在以巴关系中支持“两国方案”。
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的以色列。以色列国的重建建立在诸多思潮之上,早期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主要来自俄罗斯和波兰,俄罗斯犹太人带来了共产主义性质的集体农庄基布兹,波兰犹太人带来了资本主义色彩的城市商业,这两种经济形式虽然相去甚远但也长期并行不悖。虽然共产主义思潮在以色列具有深厚的基础,但始终这一思想并未如同在苏联那样得到蓬勃发展,以色列最终成长为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上的“第三条道路”的现代国家,这种建国模式与长期执政的以色列工党的意识形态有着极大关联。自1909年第一个“基布兹”在加利利海边建立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基布兹”为象征的集体经济或有力宏观调控下市场经济的繁荣,大大超越其他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以色列,民主社会主义建国理论及其实践结果之间相互促进,使得以色列工党的政治实力蓬勃发展并长期执政,1948-1977年间以色列一直是由工党及其前身单独执政。以色列工党连续执政的近30年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完成了对以色列国的建章立制和划规定矩。以色列工党的创党领袖们主要来自于欧洲,尽管其坚持的民主社会主义包含民族平等、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等要素,但由于历史与文化中存在的诸多矛盾,这些问题至今在现实中仍未完全得以克服。
“巴以政治困局”左右以色列工党政治选择
以色列工党连续执政近30年后,以色列经济实现转型,“基布兹”的活力也逐渐消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高新科技立国的原则改变了国内的阶级力量对比,1977年以色列首次实现了政党轮替,利库德集团赢得大选。从此,以色列形成了工党与利库德集团轮流执政的局面,这与以色列国内阶级力量的变化、宗教势力的发展等因素息息相关。
基于以巴关系,尤其是“奥斯陆协议”以来的以巴关系变迁,对以色列国家安全有着巨大的影响,因而以色列的政党政治发展与以巴冲突、巴勒斯坦对以政策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在面对以巴和平困境中,工党在对外政策上有右倾倾向,但是工党的基本政治属性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利库德集团对巴勒斯坦奉行强硬政策,但近年也有对巴缓和举措。由此可见,面对着发展经济和促进和平这两大任务,以色列多年的“非左即右”思潮开始受到冲击,工党和利库德集团内部都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分裂。
总而言之,以色列工党从功勋卓著的以色列建国功臣,到受困“巴以政治困局”中失去执政地位的政坛在野党,完成了从过去的执政者过渡到现实在野者的政治角色转换。对以色列工党而言,历史中的工党与现实中的工党,哪一个都是不可随意割舍和遗忘的。站在今天回望历史,以色列工党有足够骄傲的历史政治资本;站在今天守望未来,以色列工党必须度势现实、引领以色列的未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