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以更多诚意和远见‘疏通’红海航道”,《环球时报》
发布时间: 2025-07-11 浏览次数: 10

2025711,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在《环球时报》发表评论文章《以更多诚意和远见“疏通”红海航道》(见《环球时报》2025711日第13),全文如下:

以更多诚意和远见“疏通”红海航道

本月以来,以色列对也门胡塞武装控制区的目标发动空袭,胡塞武装加大对红海水域与以色列有关商船的袭击,这些都使刚刚显露一丝降温迹象的红海局势再度趋紧,红海航道安全状况持续引发国际社会普遍担忧。

红海航道是全球海运的重要航道之一,与苏伊士运河共同构成“欧亚水上通道”,全球将近12%的贸易都要经过那里。2023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红海航道安全形势骤然紧张,随后经历一波三折的演变。作为抵抗之弧的关键一环,胡塞武装当时宣布对红海水域与美国、英国和以色列有关联的船只发动袭击,以示对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的支持和对以色列加沙军事行动的报复。红海航道危机就此爆发,途经这条繁忙水道的国际航运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国际航运企业不得不变更航线,远洋运输成本大幅上涨。

随着紧张局势延续,红海危机波及范围扩大,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扰乱全球贸易。20253月,美国政府突然下令使用压倒性的致命武力大规模空袭胡塞武装。直至5月初,双方达成停火协议,承诺不再互相攻击,包括不针对红海及曼德海峡的美国船只,以确保国际商贸航运的顺畅。红海航道危机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通行船只数量有所增加。数据显示,从去年9月到今年5月,红海水域通行船只数量上涨60%,达到每天3637艘。而在去年8月,红海通行船只数量仅为每天2023艘。

正当国际社会对红海航道更大程度恢复正常通行日趋乐观之际,以伊冲突爆发,加上以色列近期对胡塞武装发动袭击,导致红海局势波澜再起。虽与美国达成停火协议,但胡塞武装一直没有停止将与以色列有关联的商船作为袭击目标,并且强调将会继续自己的“海上行动”,直至加沙地带的封锁得到解除,且以色列停止军事行动。如此一来,红海航道危机在爆发将近两年并经历一系列波折起伏之后,来到一个新的紧张关头。

梳理红海危机爆发始末和演进过程可知,这既是新一轮巴以冲突外溢或直接刺激的结果,背后也有也门国内和平进程遭遇挫折以及中东地区整体局势剧烈变化等深层原因。2011年也门国内局势突变,胡塞武装力量开始壮大。在海合会调解斡旋之下,也门国内政治和解进程艰难开启,随后十多年来可谓步履蹒跚。不过,随着沙特与伊朗2023年实现和解,也门危机迎来获得解决的希望。不料,当年10月爆发的新一轮巴以冲突打断了中东地区政治和解与聚焦发展的整体步伐,也门内部和解和政治转型问题被边缘化。加之本轮巴以冲突和以伊冲突爆发都使胡塞武装卷入其中,也门问题何时能够取得新的进展,再次画上了问号。

对于红海局势,中方态度一以贯之,就是反对任何加剧红海局势升级的行动。在79日联合国安理会也门问题公开会上,中方再次敦促胡塞武装尊重各国商船根据国际法在红海水域的航行权利,停止袭击商业船只,维护红海水域航道安全。同时,我们也强调,红海局势再度恶化背后,有着本轮巴以冲突、以伊冲突以及以色列与胡塞武装新一轮交火等多种复杂因素,并且呼吁相关各方保持冷静克制,避免刺激局势升级。

长远来看,红海危机的根本解决有赖于也门内部再度回到政治和解轨道。事实上,中方此前推动沙伊和解,已为也门国内政治转型创造了直接和间接的有利条件,也门局势一度出现向好发展的趋势。但中东地区新一轮动荡破坏了这种环境,并使也门危机负面效应向着红海甚至中东更广泛的区域外溢。正因如此,中方期待也门冲突各方展现政治意愿,加强对话沟通,逐步积累互信,为最终政治解决也门问题创造条件。

进而言之,也门和红海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东地区整体局势的缓和与降温。加沙地带战火延宕,人道危机仍在持续甚至加剧,国际社会为此加紧斡旋,但相关努力不断受挫。归根结底,巴勒斯坦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落实“两国方案”,而非屡次三番陷入“以暴制暴”的旧路和陷阱。唯有相关各方拿出更多诚意和远见,尽快促成加沙停火止战,基于“两国方案”解决巴以问题,加沙才能恢复安宁,红海才能重新通畅,中东才能和平稳定。

来源:环球时报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