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战争对中国—以色列关系的影响
原文信息
【标题】أفول البراغماتية: مستقبل العلاقات الصينية-الإسرائيلية في ضوء موقف بيجين من حرب غزة
【日期】March 29, 2024
【来源】阿联酋政策研究中心(The Emirates Policy Center,EPC)中国研究部
【链接】https://epc.ae/ar/details/scenario/mustaqbal-alalaqat-alsiynia-al-israyilia-fi-daw-mawqif-bijin-min-harb-ghaza
编译信息
【译者】杨竞凯,丁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期数】第357期
【日期】2024年4月21日
加沙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对以色列的批评空前强烈,这可能会对两国的双边关系产生长期影响。与此同时,美国也向以色列施压,要求其加强对中国投资的控制,减少在军事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领域与中国的合作。
从意识形态到实用主义
中国与巴以冲突的联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中国奉行意识形态化的外交政策,支持该地区反西方、反帝国主义运动。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成立后,中国向其提供军事和财政援助。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政策的重点转向加强和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并为此调整了外交政策。这一转变在中国与以色列的双边关系中得以体现,中以双方在科技、农产品等领域的贸易不断增长。相比之下,中国与巴勒斯坦的关系有所下降,中国不再支持巴勒斯坦的武装抵抗,而是倾向于政治解决,并支持1979年《埃以合约》的签订,以此来削弱苏联的势力和影响力。
1992年中以建交以来,中国政府鼓励政治解决巴以冲突,支持《奥斯陆协议》和“两国方案”,同时在巴以间保持平衡。1993年,中国从石油出口国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中东作为重要的能源产地,对中国的重要性随之增强,中国中东政策致力于增强双方经贸关系,淡化政治因素。
近年来,中国继续支持以“两国方案”为基础的巴以和平进程,反对巴勒斯坦武装抵抗,致力于维护中东和平与稳定。2017年,中以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中国成为以色列最大的贸易伙伴,中以合作攀上高峰。
中以关系恶化的表现
20年来,中以经贸关系与中国对巴以冲突的立场并无直接关联,这也是两国之间相互理解的基础。2014年,虽然中国对以色列展开的“护刃行动”表示谴责,并支持联合国对这场战争中“反人类罪”的指控进行调查,但是同年中国在以色列投资40亿美元,两国的贸易额从110亿美元增长至超过24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对当前加沙战争的立场似乎有所不同,对以色列的态度更为强硬。
2023年10月14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表示,以色列的行动“已超出自卫权的范畴”,转变成对巴勒斯坦人的“集体惩罚”。11月23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呼吁以色列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并放弃核武器。2024年3月7日,王毅将加沙战争称为“文明的耻辱”。2月22日,中国外交部条法司司长马新民在国际法院表示:巴勒斯坦人民有权开展武装斗争、抵抗以色列占领,这并不是恐怖主义行为。巴方反抗以色列占领和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都属旨在恢复其合法权利的正义行动。
中以关系恶化并非当下战争所致。近年来,中以关系经历了两个基本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内塔尼亚胡执政时代,特别是在他第四个任期(2015‒2021年)中,以色列尽可能地在与中国的双边关系中获益;第二个阶段是2021年后拉皮德-贝内特联合政府执政时期,中以关系发展缓慢。
在内塔尼亚胡的第四个任期中,中以双方加强在贸易、“一带一路”倡议投资与技术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双边贸易额从2012年的90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210亿美元,中国在交通、电信、基础设施、水利、能源和港口等领域的投资与合作也有所发展。
2017−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和科技战,美国对内塔尼亚胡政府施加更大压力,这迫使后者采取一种平衡政策:在应对美国压力的同时,尽可能从与中国的投资和技术合作中获取最大利益。迫于压力,2019年以色列成立“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咨询委员会”,对中国投资进行调查。
在拉皮德-贝内特联合政府执政期间,这种策略发生了变化,以色列对美国的担忧表示理解。拜登总统2022年访以期间,以色列与美国签署了战略对话协议,就体现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美以双方成立四个行动小组,分别关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抗击流行病、环境保护等。
2022年10月,以色列政府赋予咨询委员会更大权力。拉皮德-贝内特联合政府上台以来,以色列明显加强了与美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与技术合作,同时强化对中国的限制,为对华投资和科技合作设置更多障碍。
2022年12月,内塔尼亚胡再次上台后,没有证据表明以色列对华政策会发生根本变化。中国对以色列战略选择产生疑虑,中国认为,在与美国的激烈竞争中,以色列不再是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2023年,伊朗向中国出口其90%的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0%。中以对彼此的担忧更加强烈,以色列认为这不仅有助于促进伊朗经济发展,而且资助了伊朗的地区代理人,为伊朗的“前沿防御”战略提供支持。以色列认为中国的伊朗政策对其安全和利益带来直接威胁。
对中以关系前景的影响
当前,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压力不断上升,以色列在战争中难以取得突破,内塔尼亚胡的强硬派右翼政府拒绝停火,美国继续向以色列提供政治支持和军事援助。在此背景下,中国对以色列采取强硬态度,可与阿拉伯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立场保持一致。
中国挑战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领导地位已成为中国的重要目标,这符合中国作为一个崛起大国的全球愿景。2017年,习近平主席提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四点主张,这可被视为中国通过巴勒斯坦问题实现全球愿景目标的开端。该倡议首次提出以“全面、合作和可持续的安全”与“以发展促和平”等两大理念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内塔尼亚胡政府对中国的尖锐批评采取了谨慎的反应,不希望事态升级或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和持续对抗,但中以关系仍将出现倒退。
第一,在政治层面,中以关系可能会下降到1992年两国建交以来前所未有的水平。虽然这种情况会在短期和中期内发生,但考虑到中美关系下滑和大国竞争升级,中以关系能否在长期内恢复原有的政治关系尚不明朗。以方愈发认为中国是偏向巴勒斯坦人的调停者,无法成为取代美国的国际调解人。中国在战后加沙地带重建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在军事和科技领域,中以合作从2019年就开始下降,预计这种趋势还将持续。在军事、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清洁能源与通讯技术等领域,双方合作下降速度会加快,内塔尼亚胡离任也无法改变这个趋势。
第三,在贸易关系层面,中以双边贸易自2021年起陷入停滞。中国对以色列的出口额达到双边贸易额的70%,以色列对中国的出口从2018年起下降,并在美国的施压下加速下滑。
结论
俄乌冲突与加沙战争为中国采取大胆而坚定的外交政策扫清了障碍,中国为全球治理提供新的模式,在此基础上采取与美国及其盟友不同的立场。以色列对加沙发动的战争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以及国际社会停战呼声渐强的背景下,中国在巴以冲突上的立场比以往更加清晰,并体现在对待以色列的立场上。
以色列与美国的盟友关系不会受到加沙战争的影响,美国仍将向以方施压,要求后者降低与中国的合作水平。中国对以色列发动加沙战争的强硬立场将推动中以关系加速下滑。
(本简报仅提供参考译文,以作交流之用,文中陈述和观点不代表编译者和编译机构的立场。如需引用,请注明原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