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梦:“​迟来的承认后,巴以和平之路仍漫长”,中国网
发布时间: 2025-09-25 浏览次数: 10

2025925,上外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舒梦在中国网发表评论文章《迟来的承认后,巴以和平之路仍漫长》,全文如下:

迟来的承认后,巴以和平之路仍漫长

近期,国际社会掀起一波对巴勒斯坦国的“承认潮”。继上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葡萄牙等国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之后,在922日举行的联合国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落实两国方案高级别国际会议上,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安道尔等国也表达了跟进承认的意向。在此带动下,全球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数量增加至159个,彻底打破了西方国家在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上的长期缄默状态。

1947年联合国通过两国方案的阿以分治决议至今,已过去近80年时间。在此期间,不少西方国家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政策始终模糊:一面持续呼吁两国方案、巴以和平,一面却默许甚至支持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与定居点扩张;一面高声谴责加沙冲突带来的人道危机,一面仍持续向以色列输送武器。在这些西方国家的纵容下,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危机不断加剧,众多巴勒斯坦民众被迫流离失所,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扩张行为已明显越过国际法的红线。西方大国在政策上的摇摆与迟疑在客观上为以色列的单边行动创造了空间。而此次西方多国承认巴勒斯坦国,或许正标志着这种延续多年的政策偏颇迎来了转变的契机。

多国集体承认巴勒斯坦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世界,对巴勒斯坦人民自决权以及建国愿望的一种迟来的“正视”。面对该问题长期悬而未决、加沙等地人道主义危机不断加剧的严峻现实,国际社会必须正视并回应巴勒斯坦人民对主权、独立及基本生存尊严的迫切诉求。这一立场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承认潮”为巴勒斯坦的建国诉求奠定了更广泛的国际基础,同时也对以色列施加了更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巴勒斯坦在巴以和谈中拥有了更明确的外交筹码,有助于打破当前不平等的对话格局,为抑制冲突进一步升级、缓解加沙人道主义危机开辟了新的可能。

然而,发出正义的呼声并不意味着正义能够立刻实现。即便多国已承认巴勒斯坦国,相关国家模糊的巴勒斯坦政策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部分欧洲国家一边加入承认行列,一边仍继续向以色列出售*火。这种既承认主权、又提供冲突工具的矛盾政策削弱了承认行为的政治可信度。而且,多国在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声明中,普遍回避了巴以冲突中的耶路撒冷地位、难民问题、定居点建设三大核心问题。在耶路撒冷问题上,西方国家并未明确将东耶路撒冷作为巴勒斯坦国的首都,也没有提及以色列在东耶路撒冷违规修建定居点的问题。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同样被边缘化。尽管多轮冲突已导致难民数量持续增加,但在多国声明中仅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零星提及了巴勒斯坦难民的回归权,也未给出任何具体安置方案。

更关键的是,仅停留在口头层面的承认远远不够。巴勒斯坦人民需要的是切实的行动,是能够改变他们命运的实际措施,比如对以色列施加更大压力,推动其停止在被占领土上的定居点建设,切实遵守联合国相关决议。从这个角度来看,多国承认巴勒斯坦国虽然进一步重申了“两国方案”的合法性,却未打破巴以冲突长期循环的僵局。

不能否认,迟来的承认仍是承认,迟到的正义终归是正义。在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中,任何对巴勒斯坦人民有益、对巴以和平有助的进展,都值得被肯定与欢迎。但我们更需清醒地认识到,从“承认”这一外交表态,到建国与和平的真正落地,其间仍隔着漫长的距离。要实现巴以和平的实质性突破,国际社会需要将外交承认转化为实际的政策行动,唯有如此,这份迟来的承认,才能真正成为推动巴以和平进程的有效力量。

无论如何,此次多国集中承认巴勒斯坦国,至少标志着正确的方向。这一举措为即将召开的联合国巴以和平会议营造了积极的氛围,同时也为推进未来巴以和平进程带来希望的曙光。未来,国际社会还需展现出更多实际行动,以确保巴勒斯坦国真正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拥有完整主权和尊严的国家,从而为巴以地区带来持久的和平与安宁。

来源:中国网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