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28日,第九届“亚洲与中东”国际学术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和中国中东学会联合主办。28日,人民日报社官方网站中国城市网对此次论坛进行报道,内容如下:
第九届“亚洲与中东”国际学术论坛举行
第九届“亚洲与中东”国际学术论坛9月27-28日在上海举行。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在论坛作特邀报告。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威烈主持了特邀报告。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尹冬梅,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唐志超,科威特王室成员、“Research Journey”高级研究员阿努德·易卜拉欣·萨巴赫公主,伊朗德黑兰伊斯兰文化与思想研究所孵化与创新中心主任马赫迪·拉希米Mahdi Rahimi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并先后发表致辞。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主持了开幕式。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亚洲中东与伊斯兰研究》期刊主编丁俊主持了论坛闭幕式。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丁隆对论坛进行了总结。Taylor & Francis出版集团期刊出版人任晴对论坛作了学术总结。出席论坛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院校和智库的专家学者,以及25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等近200人。
翟隽在作特邀报告时,结合中国和中东国家关系演进,从五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中东外交实践。第一,中国积极同中东国家凝聚战略共识,深化战略互信,推动双方关系提质升级,引领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第二,中国积极同中东国家扩大务实合作,深化利益融合,打造发展中国家合作共赢的标杆。第三,中国积极推动热点问题政治解决,支持中东国家自主建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地区安全架构。第四,中国坚持相互尊重、包容互鉴,积极同中东国家开展文明对话,促进彼此民心相通。第五,中国愿意同中东国家共同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携手应对时代挑战。
朱威烈在主持特邀报告时表示,在当前变乱交织的世界形势下,中国需要认清世界发展大势,把握时代潮流。特朗普入主白宫之后,中国外交积极谋划布局,进一步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使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更加完善系统。九三阅兵展示了中国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展示了中国引领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平等、合理发展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
尹冬梅在致辞时首先向出席论坛的中外专家学者等表示欢迎。她说,致力于中外人文交流一直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使命。她对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了详细介绍。她认为论坛主题回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关切,有助于推动对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为代表的中国全球治理观在中东地区实践的研究,为中东发展与稳定贡献智慧与力量。
唐志超在致辞时代表中国中东学会和中国中东学会会长王林聪向出席论坛的中外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说,从 2007 年首届“亚洲与中东”国际论坛举办,这个国际论坛迄今已走过18载。而今,它不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国际化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与特色品牌之一,也是中国中东学界和全球中东学界的开展学术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公共产品。前不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智库建设与评价高峰论坛上,“亚洲与中东”国际论坛成功入选中国智库“品牌会议”类别的“参考案例”,这是一个新的至高荣誉,谨向上海外国语大学及其中东研究所致以衷心祝贺!
阿努德·易卜拉欣·萨巴赫公主在致辞时对受邀参加在中国举办的中东地区治理论坛表达诚挚谢意。她说,当前中东地区面临很多冲突与安全挑战,需要加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个人、高校及政府机构需要依托相关部门,协调治理理念,助力推动区域内整合,为推动中东及世界和平提供有保障的可行性方案。她指出论坛为外界深入了解东方国家的多元性,尤其是中国的外交政策及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提供了宝贵交流平台。
马赫迪·拉希米在致辞时表示,建立一个基于平等与正义的国际秩序是全人类的共同美好追求,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既需要学者与政府精英、媒体工作者的共同参与,也依赖各国间的紧密合作。他主张特定区域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双边与多边合作解决,在合作中推动政策的融合与实践。他还指出要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呼吁与年轻人一起探索为全人类带来益处的路径。
在第一场主旨演讲环节,原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原中国驻沙特/埃及大使吴思科,也门萨那战略研究中心主席兼联合创始人马吉德·费萨尔·赛义德·马德哈吉,原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原中国驻土耳其/约旦大使宫小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刘欣路,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李绍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分别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中东和平发展进程》《从区域代理战争到大国博弈:也门危机的地缘政治博弈》《对当前中东形势的几点看法》《中阿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政治属性与文化间性》《中东地缘政治的失衡与再平衡》《试析中东地区现代化的主要矛盾》的主旨演讲。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潘鸣威主持了第一场主旨演讲。
在第二场主旨演讲环节,中国中东学会顾问、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李伟建,美国杨百翰大学国际法律与宗教研究中心教授布雷特·吉尔伯特·沙夫斯, 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宁夏大学学术副校长牛新春,原中国驻卡塔尔大使高有祯,原苏丹驻华大使、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加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埃及赫勒万大学教授马吉德·巴特罗斯 Maged Botros分别发表了《国际秩序重塑背景下的中东新秩序构建:机遇及挑战》《人的尊严:区分人工智能善恶应用的核心标尺》《特朗普的中东政策》《中国在中东的平衡外交探析》《携手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阿拉伯视角》《全球南部的两极化:权力与伙伴关系的新范式》的主旨演讲。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巴基斯坦信德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阿夫塔布·侯赛因先后主持了第二场主旨演讲。
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和中国中东学会联合主办。论坛论坛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世界与中东:大变局与新发展”。相关议题为更富活力的创新驱动格局、更具规模的投资金融格局、更为平衡的经贸互惠格局、更加立体的能源合作格局、更广维度的人文交流格局。
论坛共设五个分论坛研讨。埃及赫勒万大学教授马吉德·巴特罗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钮松,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余建华,卡塔尔大学海湾研究中心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关系研究员萨米尔·沙迈莱赫,伊朗德黑兰伊斯兰文化与思想研究所孵化与创新中心主任马赫迪·拉希米,西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王晋,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章远,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希万·赛义德分别主持了分论坛研讨。
论坛还就地区热点问题安排了特别研讨,具体议题为“也门与红海:动态、安全及地区影响”和“红海周边地区安全与发区发展”。中国驻也门大使馆留守组临时代办邵峥(线上)发表了特别致辞。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马晓霖,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了专题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广大,也门萨那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迈萨·阿卜杜拉赫曼·哈桑·舒贾阿丁先后主持了特别研讨。
丁隆在对论坛进行总结时表示,论坛围绕中东研究的多元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呈现出显著的多学科交叉特征,使传统的国际关系、地区安全、地缘政治研究与新兴技术相互议题形成了有机互动。在议题设置上,论坛突破了传统中东研究的局限,不仅涵盖了地缘政治、冲突解决、区域安全等经典领域,更将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无人机应用等前沿议题纳入讨论范围。有学者在研讨时提及,中东地区正在经历深刻的技术变革,迪拜的智慧城市建设、沙特能源转型、阿曼氢能发展计划等案例,这表明该地区的发展潜力远超外界固有认知。
丁隆指出,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来源构成,体现了显著的国际化和代际传承。其中青年专家学者占比超过了半壁江山,他们带来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创新为中东研究注入了新动能。他们提出的知识生产本土化主张获得广泛认同。来自东亚、南亚、中东本土及欧美学者形成了良好的知识互补,这种跨文化对话机制有效促进了研究范式的更新。
丁隆认为,在具体研究成果方面,论坛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研究方法的技术化转向,多位学者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新工具重新解读中东问题。二是研究议题的在地化更加凸显,特别是对非国家行为体、城市治理、文明互鉴等领域的关注。三是学术成果的应用价值提升,议题更加接地气,部分研究探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可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合作,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论坛形成的若干共识值得关注。例如,将中东简单等同于冲突地区的认知框架已经过时,该地区在技术创新、经济多元化、文明复兴等方面展现出强劲活力,发展取代安全,已成为地区众多国家的首要目标。
丁隆最后表示,论坛的交流成果将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他建议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包括:技术变革对中东社会结构的重塑作用、能源转型和新能源地缘政治对传统权力格局的影响,以及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方法在中东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对这些问题的持续深化研究,需要国际学术界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网络。
在论坛闭幕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唐瑛、吴永玲、徐张敏、孙远、杨竞凯依次就五个分论坛和特别研讨的相关情况作了汇报。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独立建制的二级单位,2000年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3年被确定为首批教育部联合研究院试点建设单位中东联合研究院的牵头机构,下设4个中东国别区域和问题领域研究中心。2010年外交部西亚北非司揭牌成立的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设在本所。2013年入选首批18家“上海高校智库”,2019年、2024年连续被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确定为上海高校一类智库。2017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评 价研究院 166家“中国核心智库”。2018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高校智库百强榜(A类),2022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高校智库百强榜(A+类)。该所还主编有中文期刊《阿拉伯世界研究》、英文期刊《亚洲中东与伊斯兰研究》,以及地区发展报告《中东区域国别研究》。
原文报道:中国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