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亚洲与中东”国际学术论坛专设由上外中东研究所与中国驻也门大使馆、也门萨那战略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也门与红海:动态、安全及地区影响”特别研讨环节。来自中国、也门、埃及、苏丹、伊朗等国各界代表近40人出席研讨。

(特别研讨论坛开幕式)
中国驻也门大使馆临时代办邵峥发表特别致辞。邵峥在致辞中指出,解决也门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政治解决的正确选项。当前的首要任务仍是推动双方恢复对话谈判,逐步化解矛盾分歧,争取早日实现和解、开启经济重建。邵峥强调,讨论也门问题不能脱离中东地区整体局势。中方呼吁尽快平息加沙战火、缓解人道局势,推动局势降温,为解决也门和红海问题创造条件。中国永远是中东的和平力量,也愿为也门和平发挥建设性作用。
特别研讨环节分两场举行。第一场研讨聚焦“也门国内动态、治理与外部互动”,由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广大教授主持,8位学者先后发言。

(特别研讨论坛现场)
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教授认为,也门一个国家、三个地区、三个政府和三方竞争态势的政治格局,以及胡塞武装同美国和以色列长期博弈态势短期内不会改变。但胡塞武装在区域和国际层面陷入孤立,持强硬反美反以立场,其较强的政治与军事实力使其与美以对抗态势长期化。
也门萨那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穆萨德·阿克兰指出,尽管冲突导致也门国内电力系统崩溃,但光伏正在逐步普及,强调公正能源转型应惠及所有群体,而非仅富裕阶层。他呼吁中方通过在也门建设太阳能设备厂、推动环保与经济发展等方式,深化与也门合作。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苏瑛教授从政治制度构建、经济改革与社会变革等角度,回顾了南也门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认为尽管内部斗争与1990年统一终结该实践,但其在政府效能与社会制度方面的经验仍值得借鉴,尤其对阿拉伯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
也门萨那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迈萨·舒贾阿丁认为,也门战争已演变为区域冲突,伊朗与沙特等国介入加剧局势复杂性。她呼吁各方应转变认知,通过对话减少外部干预,以更积极方式解决也门问题和处理区域关系,为塑造区域新动态创造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朱泉钢副研究员从国内秩序碎片化、外部动力不足等视角,分析了也门和平进程停滞的原因,阐述了中国对也门问题的基本立场,即坚持不干涉内政、支持联合国主导的调解、提供人道援助、通过区域外交推动和平等,并强调多方协作对实现也门和平至关重要。
宁夏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宝凤副教授分析了也门国家建设中的传统和现代性问题、也门政府系统的历史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结构性局限,认为也门的动荡反映了现代化失败带来的挑战,但其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愿景和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天津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讲师、欧洲文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琳通过对比18世纪末与19世纪中的两部欧洲游记,呈现了也门从独立走向殖民影响下的政治碎片化过程以及也门被逐步纳入全球殖民体系的过程。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文少彪助理研究员从资源网络、军事适应能力与社会治理等角度,剖析了胡塞武装在长期冲突中展现的韧性,指出外部环境如沙特联盟的内部分歧与国际压力,为胡塞提供了生存空间。
第二场研讨聚焦“红海周边地区安全与地区发展”,由也门萨那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迈萨·阿卜杜拉赫曼·哈桑·舒贾阿丁主持,7位学者先后发言。
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广大教授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及安全治理实践为中东和平提供了新思路;中国斡旋沙特与伊朗和解展现了“不选边、不附加条件”的务实外交风格,为也门和平进程提供了潜在思路。
也门萨那战略研究中心政策与伙伴关系联合执行董事奥萨马·拉瓦尼讨论了也门与海湾地区的经济一体化问题,指出也门曾在20世纪90年代前与海湾经济紧密融合,如今因冲突与治理失灵陷入碎片化与依赖性循环。他呼吁推动自贸区建设、改善劳工与人力资本状况、以区域经济合作促进稳定与和平。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研究员分析了以色列以实力求和平、美国以民主求和平、中国以发展促和平的三类模式,强调中东动荡根源在于发展不足,而非民主缺失。他指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人道援助、能力建设和教育合作推动和平发展,主张通过经济增长改善安全环境。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包澄章副研究员认为,航运安全与全球供应链稳定、能源运输通道安全、海外利益安全、对美博弈构成了中国在红海的安全关切,中国应对红海危机采取务实策略,坚持政治解决和对话,创新外交手段维护利益,通过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展现大国责任,为解决红海危机提供了有益思路。
伊朗德黑兰伊斯兰阿扎德大学阿卜杜雷扎·法拉吉拉德教授认为,印度洋北部长期作为战略要地,其安全格局深受石油资源、地区冲突和大国博弈影响;中国斡旋沙特和伊朗和解为缓和区域紧张局势提供了新范式,强调巴基斯坦与伊朗港口的发展、中资参与及中亚连通性对地区未来格局至关重要。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室讲师张舒君指出,非洲之角因能源走廊与复杂地缘政治而成为新型战争试验场。无人机扩散带来人道与伦理风险、国际法监管真空、冲突持续化风险等三重挑战,正在重塑全球安全格局,国际社会应建立相关治理机制,避免技术滥用导致地区秩序失衡。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林昕煜总结了联合国对中东冲突调解机制,联合国对也门冲突的调解一度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受限于安理会分歧、执行力不足、外部力量干预及公正性质疑,整体成效有限,折射出联合国调解的普遍困境。
本次特别研讨系中也两国首次联合主办的也门冲突与红海危机专题研讨,吸引了来自红海沿岸国家和地区强国学术界和政策界代表的积极参与,主办方之一萨那战略研究中心专家均积极评价中国建设性参与也门冲突与红海危机解决的理念主张及地区安全治理实践,期待中方在推动也门和平进程和解决红海危机方面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