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集体合影 2025年9月27日 上海外国语大学会议中心)
2025年9月27-28日,第九届“亚洲与中东”国际学术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世界与中东:大变局与新发展”,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受邀与会。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尹冬梅在开幕式致辞,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主持开幕式。尹冬梅向出席第九届“亚洲与中东”国际学术论坛的国内外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感谢。她指出,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始终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历史传承与文化使命,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中东研究所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她强调,本届论坛主题呼应了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关切,有助于深化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为代表的中国全球治理观在中东地区的实践研究,为推动中东地区的持续发展与和平稳定贡献智慧与力量。

(尹冬梅书记致辞)
李岩松校长指出,来自全球几十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充分体现出“亚洲与中东”国际学术论坛得到的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与支持。他强调,当前上海外国语大学正推进全方位改革,致力于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转型升级。本次论坛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举办,将为学校谋划“十五五”规划提供有益参考。作为“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的中方牵头高校,上外愿继续深化与参会各国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积极推动文明互鉴与对话合作。

(李岩松校长致辞)
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唐志超研究员代表中国中东学会致辞,认为“亚洲与中东”国际学术论坛已成为中国中东学界和全球中东学界的开展学术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公共产品。他认为,中东作为关键战略枢纽,在大国竞争背景下其地缘战略重要性不降反升;尽管地区秩序呈现长期动荡与不确定性,但中东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调整对外关系、制定安全与投资规则等方面已取得积极进展;中东国家寻求与美国以外行为体的安全合作成为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唐志超秘书长致辞)
科威特王室成员、“Research Journey”高级研究员阿努德·易卜拉欣·萨巴赫公主对受邀参加在中国举办的中东治理论坛表达诚挚谢意。她指出当前中东地区面临很多冲突与安全挑战,需要加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个人、高校及政府机构需要依托相关部门,协调治理理念,助力区域内整合,为推动中东及世界和平提供有保障的可行性方案。她指出论坛为外界深入了解中国外交政策及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提供了宝贵交流平台。

(阿努德·萨巴赫公主致辞)
伊朗德黑兰伊斯兰文化与思想研究所孵化与创新中心主任马赫迪·拉希米表示,建立一个基于平等与正义的国际秩序是全人类的共同美好追求,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既需要学者与政府精英、媒体工作者的共同参与,也依赖各国间的紧密合作。他主张特定区域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双边与多边合作解决,在合作中推动政策的融合与实践。他还指出要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呼吁参会学者与年轻人一起探索为全人类带来益处的路径。

(马赫迪·拉希米主任致辞)
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在特邀报告中结合中国和中东国家关系演进,从五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中东外交实践。第一,中国积极同中东国家凝聚战略共识,深化战略互信,推动双方关系提质升级,引领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第二,中国积极同中东国家扩大务实合作,深化利益融合,打造发展中国家合作共赢的标杆。第三,中国积极推动热点问题政治解决,支持中东国家自主建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地区安全架构。第四,中国坚持相互尊重、包容互鉴,积极同中东国家开展文明对话,促进彼此民心相通。第五,中国愿意同中东国家共同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携手应对时代挑战。

(翟隽特使致辞)
特邀报告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威烈教授主持。朱威烈表示,在当前变乱交织的世界形势下,需要认清世界发展大势,把握时代潮流。为此,中国外交积极谋划布局,进一步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使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更加完善系统,展现出中国引领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平等、合理发展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

(朱威烈教授主持特邀报告)
首场主旨发言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潘鸣威主持,6位中外专家先后发言,聚焦中东地区格局与秩序变化深入研讨。

(潘鸣威处长主持主旨发言)
原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前驻沙特与埃及大使吴思科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中东地区的核心议题。当前中东正处于动荡与转型期,面临强权干预、军事冲突和人道危机等多重挑战。在国际社会涌现承认巴勒斯坦国浪潮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中东问题尤为迫切。他提出国际社会应共同推动以下行动:一是实现加沙立即停火、缓解人道灾难;二是尊重地区国家人民意愿;三是坚定推进以“两国方案”为基础的政治解决。中国应继续支持中东和平进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同时推动亚洲国家凝聚共识,共同拥护和推动“两国方案”。

(吴思科大使发言)
也门萨那战略研究中心主席马吉德·费萨尔·赛义德·马德哈吉强调,2015年爆发的也门危机是当前中东重要的地区性问题。也门因其战略位置成为区域竞争焦点,恐怖组织活动加剧安全风险。然而,也门本身亦有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愿景。他呼吁中国与各方进一步凝聚共识,推动建立中国—阿拉伯—欧洲三方红海航行安全合作机制,构建“也门—海湾—中国”经贸合作体系,并加强中也教育交流。

(马吉德·费萨尔·赛义德·马德哈吉发言)
原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前驻土耳其与约旦大使宫小生指出,当前中东局势呈现新特征,即地区大国与非国家武装行为体的影响力上升,中东已不仅是传统大国的博弈场。美国对区域控制力下降,美、欧、俄等国干预能力减弱却仍未放弃争夺,地区国家对美国的信任度持续降低,这一态势将对中东乃至全球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结合在加沙的实地经历,他强调以色列的安全战略与外交政策已发生根本转变,其无视国际法的军事行动导致国际信誉受损,陷入空前孤立。宫小生建议,中国应增强忧患意识,促进国际团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

(宫小生大使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刘欣路提出,在全球格局深刻演变背景下,中阿关系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亟须发挥国际传播的关键作用。他建议从三方面提升中国话语的传播效能:一是推动传播重点从文化柔性输出转向政治属性彰显,以政治自信统领文化传播战略;二是超越被动回应模式,通过设置原理性议题,将中阿对话提升至理论高度;三是强化学术传播,推动政治话语的学理化与在地化转换,拓展“二轨外交”功能。通过三者协同,并与阿拉伯世界共建知识体系,从而助推中阿命运共同体构建落地。

(刘欣路副校长发言)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李绍先回顾了中东地缘政治从失衡走向再平衡的演变历程。他指出,自海湾战争和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主导中东秩序,推动马德里和会开启和平进程;然而“9·11”后美国战略转向全球反恐,和平进程陷入停滞。当前新一轮巴以冲突、伊朗与以色列对抗等事件,均暴露美国对以色列的纵容所带来的地区风险上升。面对此局面,中东国家积极应对,如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共同防御协议、埃及倡议构建区域联合防御机制等。他认为,美国在冷战后中东秩序中虽发挥关键作用,却未能履行相应责任,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弥补治理缺口。

(李绍先院长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刘中民系统梳理了中东现代化历程。他指出中东现代化进程始于19世纪,历经奥斯曼帝国改革、两次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至二战后民族国家体系建设,已延续二百余年。全球南方所倡导的独立自主、发展振兴与公平正义三大理念,与中东现代化的内在追求高度契合。然而,当前中东现代化面临四重结构性矛盾,即安全与发展、独立与依附、国家与宗派,宗教与世俗。这些矛盾共同导致中东现代化道路充满曲折与反复。

(刘中民教授发言)
28日上午的主旨发言分为上下两场,6位中外专家先后发言。上半场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教授主持。

(付志明教授主持主旨发言)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李伟建从国际秩序转型的宏观背景切入,分析了美国霸权衰退与中东地区新旧秩序交替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当前地区动荡的深层动因在于国际体系正经历从单极向多中心的结构性转变,这一过程伴随旧体系瓦解与新兴力量崛起的激烈博弈。他强调,尽管前路漫长,但“后美以霸权时代”的多元平衡格局正在中东逐步形成;历史表明,过度依赖武力终将引发反噬,而和平发展与区域合作才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

(李伟建研究员发言)
美国杨百翰大学国际法律与宗教研究中心教授布雷特·吉尔伯特·沙夫斯提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以维护人类尊严作为道德指引。应在“增强尊严”“价值中性”与“损害尊严”之间明确技术应用的伦理定位,引导AI向善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类尊严与整体繁荣。

(布雷特·吉尔伯特·沙夫斯教授发言)
宁夏大学学术副校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牛新春指出,美国中东政策在特朗普执政期间表现出显著的激进性与不确定性,其所谓“五把火”政策多具冒险色彩,大多未能实现既定目标,反而对地区稳定及美国自身利益造成负面连锁反应。

(牛新春副校长发言)
前中国驻卡塔尔大使高有祯阐释了“平衡”作为中国中东外交的核心逻辑。他表示,中国一贯倡导国家间利益平衡与多边协调,坚持不干涉内政、不强加于人、不谋势力范围的“三不”原则,在热点问题上倡导和平解决,积极促和促谈。面向未来,中国应继续践行具有特色的大国外交,巩固既有成果,深化与地区国家在安全与发展领域的务实合作。

(高有祯大使发言)
下半场主旨发言由巴基斯坦信德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阿夫塔布·侯赛因主持。

(阿夫塔布·侯赛因主任主持)
苏丹前驻华大使、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加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就中阿合作论坛的未来发展提出一系列战略建议,强调应深化机制化建设、增强合作实效与包容性,具体包括制定2024–2034年十年发展规划、建立成果落实监督机制、提升女性参与度等,以全面提升论坛的国际影响力。

(加法尔大使发言)
埃及赫勒万大学教授马吉德·巴特罗斯以“良性极化”为框架,指出全球南方国家正通过经济与政治协同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秩序转型。金砖合作、“一带一路”等倡议正重塑南方国家间的合作逻辑,使其逐渐摆脱传统外交与意识形态纽带,转向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新型外交模式。他认为,经济外交正在部分取代传统外交,世界向多极化体系的转型已成为现实。

(马吉德·巴特罗斯教授发言)
本届论坛下设五个分论坛及一个特别研讨论坛,主题涵盖创新驱动、投资金融、经贸互惠、能源合作、地缘政治、能源安全与人文交流等多个领域。特别研讨论坛围绕“也门与红海:动态、安全及地区影响”展开,深入探讨了也门国内动态与红海地区安全等议题。
第一分论坛聚焦“更富活力的创新驱动格局”,围绕“科技、数字与传播创新”及“文化、教育与软实力创新”展开两阶段研讨。第一阶段由埃及赫勒万大学教授马吉德·巴特罗斯主持,15位中外学者围绕数字技术对中东的影响、数字外交、人工智能与身份政治等议题发表报告,共同勾勒出数字技术赋能下中东的新图景。

(马吉德·巴特罗斯教授主持)
第二阶段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钮松主持,15位中外专家学者从翻译、教育、医疗、软实力、调解外交等角度,探讨了中阿文明互鉴与中国中东外交的多元实践。

(钮松研究员主持)
第二分论坛围绕“更具规模的投资金融格局”,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余建华主持。13位中外专家学者从历史、战略与经济多维度探讨了海湾地区与大国互动、区域合作及金融格局等议题,重点关注中美竞争背景下地区国家的平衡策略与发展路径,揭示了中东在国际秩序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余建华研究员主持)
第三分论坛以“更为平衡的经贸互惠格局”为主题,由卡塔尔大学海湾研究中心研究员萨米尔·沙迈莱赫主持。10位中外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涵盖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东国家互动、中国在西亚影响力扩展、全球价值链下的中-中东贸易依存、“一带一路”倡议的地区认知等,从多角度分析了中东在全球与区域治理中的新定位。

(萨米尔·沙迈莱赫研究员主持)
第四分论坛聚焦“更加立体的能源合作格局”,分“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与“能源安全与技术转型”两场进行。第一场由伊朗德黑兰伊斯兰文化与思想研究所马赫迪·拉希米主任主持,12位中外专家集中探讨大国在中东的战略平衡、区域联盟变化及能源合作新趋势。

(马赫迪·拉希米主任主持)
第二场由西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王晋主持,14位中外学者围绕能源转型、水外交、绿色氢能、核问题与清洁能源合作等展开讨论,强调中东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王晋主任主持)
第五分论坛聚焦“更广维度的人文交流格局”,设“文明互鉴与历史对话”与“中东地区现代化与文化政治”两场研讨。第一场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人事处副处长章远主持,12位中外学者分析了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文化外交、土耳其侨民政策的转型、卡塔尔的灵活世俗治理、阿拉伯文明的通道角色等议题,揭示了文化交流在中东国家转型与对外合作中的关键作用。

(论坛分会场)
第二场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希万·赛义德主持,12位中外学者讨论了沙特等国的经济多元化与数字化转型、中东国际文化治理的新趋势、“后萨拉菲主义”的适应与演变,以及中阿现代化合作的多重内涵,也关注了“沙特2030愿景”下的年轻一代、伊拉克政治重建困境、土耳其实施的“混合现代性”,以及以色列宗教政治和小党博弈对巴以政策的影响等。

(与会外国专家合影)
本届论坛特别设立“也门与红海:动态、安全及地区影响”专题研讨环节,由中国驻也门大使馆、也门萨那战略研究中心与上外中东研究所联合主办,分两场进行深入研讨。中国驻也门大使馆代办邵峥在开幕致辞,他强调,政治对话是也门问题的唯一出路,呼吁推动冲突各方恢复谈判,并指出地区局势整体缓和有助于为也门和红海问题创造解决条件。中国始终是中东和平的建设性力量,期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中也学术交流。

(中国驻也门大使馆临时代办邵峥在特别论坛开幕式致辞)
第一场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广大主持,8位学者聚焦也门内部治理与区域互动,中外学者围绕胡塞武装的战略动机与韧性、也门能源转型的公平路径、历史上也门的社会主义实践、伊朗-也门关系的区域影响等议题。

(王广大教授主持)
第二场由也门萨那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迈萨·阿卜杜拉赫曼·哈桑·舒贾阿丁主持,7位中外学者探讨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也门和解中的潜在作用、也门与海湾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以发展促和平”的中国模式在冲突解决中的应用,以及红海航运安全对中国和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马晓霖教授在特别论坛发言)
论坛闭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丁俊所长主持,他对各有关方面及中外专家学者的支持参与和智慧奉献表示感谢,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协同合作,共同推进“亚洲与中东”国际学术论坛的品牌建设。中东研究所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唐瑛、吴永玲、徐张敏、孙远、杨竞凯分别做分论坛总结报告。

(丁俊所长主持闭幕式)
Taylor & Francis 出版集团期刊出版人任晴结合国际期刊的发表与传播对论坛作了高度评价。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丁隆教授对论坛作了总结,认为本届论坛体现出令人鼓舞的新趋势,如对发展议题的关注使得中东研究超越了传统安全议题,尤其是青年学者带来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创新为中东研究注入了新动能。

(任晴女士作学术总结)

(丁隆副所长作会议总结)
本届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与中国中东学会联合举办。来自科威特、沙特、也门、叙利亚、约旦、卡塔尔、巴勒斯坦、阿曼、伊朗、土耳其、阿塞拜疆、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泊尔、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埃及、苏丹、突尼斯、摩洛哥、西班牙、荷兰、瑞士、俄罗斯、英国、德国、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亚非欧美世界各大洲31个国家及国际组织代表,以及来自中国外交部、新华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中山大学、福建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海南师范大学、香港珠海学院、集美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南京大学、江苏省委党校、天津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济南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兰州大学、天水师范学院、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利物浦大学、长安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石河子大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等近百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共计150余位专家学者与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论坛。

(闭幕式会场)
论坛的举办得到教育部、外交部有关司局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衣永刚、中阿中东研究党总支书记陈晓黎以及校党委宣传部、科研处、对外合作交流处等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也出席了论坛。新华社、《人民日报》主管中国城市网、文汇·上观网、新民·上观网、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微信公众号(“中东瞭望”)等多家媒体和公众号对论坛作了报道。
“亚洲与中东”国际学术论坛衷心感谢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的支持,感谢中东研究所会务人员和全体同仁、会议同传人员、研究生志愿者、上外迎宾馆和会议中心工作人员等为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