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隆教授就加沙停火接受《解放日报》采访
发布时间: 2025-10-10 浏览次数: 10

2025109日,上外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就加沙停火接受《解放日报》采访(见《解放日报》20251010日第7),全文如下:

停火协议来了,硬骨头在后面?

当地时间10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率先宣布,以色列和哈马斯已同意美方提出的加沙地带和平计划的第一阶段协议。随后,哈马斯及以色列总理府分别发表声明,证实停火协议达成。

特朗普拟赴中东庆祝

以色列与哈马斯就加沙停火协议第一阶段达成协议,被视为向加沙冲突的终结迈出重要一步。

据央视援引巴勒斯坦媒体消息,协议包括立即开放五个过境点,允许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进入加沙,调整以军加沙撤军路线图,在第一阶段释放20名在世的以方被扣押人员等。

以色列媒体则报道称,以军撤至商定的界线后,将继续控制加沙地带53%的领土。

另据美国官员透露,以色列内阁批准协议后,以色列将于24小时内撤军至约定防线,随后限时72小时执行协议。预计以色列被扣人员将在13日开始获释。

对于协议的达成,特朗普称,这是“迈向稳固、持久和永久和平的第一步”。他还透露,可能于11日或12日出发前往中东。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指出,该协议属于框架性协议,具体细节未公布,但值得期待的是,协议将有望确保双方实现来之不易的停火。

从目前透露的消息来看,协议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交换被扣押人员;二是确保以色列撤军;三是允许人道主义援助入境。

丁隆认为,哈马斯与以色列6日起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市开始新一轮加沙停火谈判,谈判三天便达成第一阶段协议,背后主要有两方面因素推动。

首先,哈以均作出让步,“双方都已打无可打,已无延续战争的必要”。

以方在撤军路线和计划上作出妥协,以确保加沙不会被占领,这是哈马斯的核心诉求。哈马斯则同意一次性解决被扣押人员问题。

其次,国际斡旋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促和力度比以往大,不仅提出加沙“20点计划,施压尽快达成停火协议,特朗普还可能在本周末前往中东,亲自见证停火协议的实施。欧洲媒体分析,特朗普急于促成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协议,一大原因在于试图影响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结果。

另外,埃及、卡塔尔和土耳其三个地区国家此次都成为斡旋方,也给哈马斯施加了压力,推动谈判取得成果。

能否顺利执行和推进

尽管停火谈判取得进展,特朗普也在计划一场中东“外交秀”,但后续能否顺利执行与推进,仍是未知数。

一方面,外界认为,执行协议第一阶段的内容仍面临难点。比如,哈马斯能否找到所有被扣押人员及遗体,交换人质时是否能按照以方要求进行。以色列会否释放一些被判终身监禁的巴勒斯坦要犯,会否严格按照协议停火并撤出军队,仍面临不确定性。

“若双方就技术性问题产生分歧,结果可能出现一定反复。”丁隆说。

另一方面,美国、以色列和哈马斯将“20点计划拆成两部分,达成协议的仅是第一阶段,但结束冲突最关键的内容都被安排在第二阶段,如哈马斯是否解除武装、加沙战后安排等问题。

丁隆指出,第一阶段的内容很好量化,也容易监督,难度相对较小。但第二阶段的谈判可能耗时长久,属于“难啃的骨头”。

比如,围绕加沙未来治理问题,消息人士称哈马斯欢迎阿拉伯国家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协调,但拒绝任何外国军队部署到加沙地带。分析认为,哈马斯仍想在加沙发挥作用,但以色列未必接受。

其次,以色列撤军后,阿拉伯治安部队能否顺利派驻也存在不确定性。丁隆指出,有关国家未明确表示接受这一安排,且部队的组成、经费安排等方面也面临挑战。

此外,哈马斯并不甘心解除武装。丁隆认为,哈马斯接受停火是技术性的,而非战略性,主要目的是获得喘息机会。哈马斯的使命是武装抵抗,它是一个宗教性质组织,这些属性很难改变。

最后,在撤军问题上,以色列要求分阶段撤军,并且不承诺永久性结束冲突以及军队全部撤出加沙。这也让协议第二阶段面临挑战。

尚未到开香槟的时刻

虽然达成停火协议,但分析人士表示,还没到开香槟庆祝的时候。

丁隆认为,短期来看,在美国及地区大国的担保下,对加沙停火可保持谨慎乐观。但长期来看,无论是加沙问题还是巴以冲突,前景都较为悲观。经过两年冲突,巴以双方信任荡然无存,和平基础几乎消失,距离“两国方案”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目标也越来越远。

目前很难判断停火能持续多久。丁隆说,虽然哈马斯力量被削弱,但还保留一定抵抗能力,不排除其未来可能会制造事端。

丁隆表示,本轮巴以冲突持续满两周年,冲突的烈度、波及面空前,不少人已将其称为“第六次中东战争”。冲突对地区影响深远,导致伊朗领导的“抵抗轴心”被削弱,间接导致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垮台,冲突还波及卡塔尔等海湾国家。

不过,此轮冲突也引发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国的“承认潮”,不少西方国家罕见加入其中。这在道义上彰显了国际公平正义,从长远看将有利于为巴以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政治基础。

来源:解放日报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