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问题研究简报》第401期—中东国家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发布时间: 2024-10-13 浏览次数: 10

中东国家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原文信息

【标题】The Middle Easts View of the China Model

【日期】September 19, 2024

【机构】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

【作者】Jon B. Alterman

【链接】https://csis-website-prod.s3.amazonaws.com/s3fs-public/2024-09/240919_Alterman_China_Model.pdf?VersionId=dOfa3P.BZTIQ2zsJynMTlukJX5Qm6JAa

 

编译信息

【译者】陈瑶(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2021级博士生)

【期数】第401

【日期】20241013

 

部分中东国家认为遵循美国的发展模式可能会威胁其文化和历史,使他们陷入混乱和失败,并危及他们在国内外的权力。而中国通过一条与美国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培育了充满活力的经济,管理了社会变革,并保持了严格的政治控制。虽然中国不会推出单独的“中国模式”供其他国家模仿,但中东国家已经开始讨论中国经验可能带来的启示。报告分析了中国和阿拉伯政府如何各自利用“中国模式”这一尚不成熟的理念作为与美国政府对抗的重要工具来推进自己的利益;论证了阿拉伯国家政府和中国如何达成共识,认为有办法在不拥抱自由社会的情况下实现美国式的经济表现。

一、竞争和争辩中的发展模式

二战后,美国政府确信维护国家安全需要遏制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因此以美国的历史经验为模板,利用经济和政治发展来推进冷战。“美国模式”基于美国生活具有可取性和可复制性的深刻信念,寻求竞争力而非能确保赢得所有经济竞争的主导地位,并试图激励其他国家参与到符合美国利益的体系之中。中东地区并非美国关注的焦点,美国对中东的政策也不是独立于其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做法,虽然美国帮助中东国家沿着美国的路线发展,但结果却好坏参半。

虽然中国在习近平时期的“战狼外交”更加自信,但总体上更多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性而不是向外国宣扬其模式的智慧。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中东事务,它已经放弃了与美国进行零和的意识形态竞争,反而经常刻意表现出不会对中东国家和西方大国构成威胁,宣传自己的谦逊和“双赢方案”。在中东国家看来,中国道路合法化了中东国家对民主化和人权呼吁的抵制,并证明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和平的结合有多种途径,因此对中国道路的评价绝大多数都是正面的。

中、美在中东地区围绕激励模仿(或至少削弱对手的激励力量)的斗争变得越来越重要。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寻求传播一种鼓励自由主义制度扩散的发展模式,包括自由市场经济和公民自由。但中国将此视为美国出于自身利益来遏制竞争对手并削弱对手成就的方式。因此,中国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成功描述为对“美国模式”的前提条件的反驳。

二、中美竞争

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和美国在中东地区的议题截然不同,也取得了完全不同的效果。美国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影响力,并称自己保护合作伙伴免受外部侵略;而中国则一直努力成为所有国家的商业伙伴。几十年来,中国受益于美国对海湾能源航行自由的保障、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国际金融机构在其支持下促进中东国家经济增长的努力,以及西方能源企业对中东能源基础设施的发展。而且正是美国在治理问题上向中东国家施压,才使得后者对中国的参与持开放态度。

在当前的意识形态竞争中,中国并不寻求推广自己的或其他的意识形态,只是试图削弱与其对立的一方。中国将美国描绘成一个霸权和同质化的大国,指出美国强加自己的政治模式以及基于美国经验与信仰的社会和文化习俗。为此,中国日益关注“南南”关系,旨在加强对美国政策的攻击,并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广泛的团结。

中国给自己塑造了一个以尊重和谦卑的态度对待差异的形象,越来越多地在外交场合提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此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在面对美国中东政策的负面后果时,中国的策略是鼓励那些反对美国做法的声音,而不是提供替代方案。此外,中国避免批评其非西方伙伴,以此促使后者给予回报(比如在新疆问题上保持沉默),这对中东各国政府来说很有吸引力。当中东国家受到西方批评和谴责时,中国提供了一个声誉上的避难所,更遑论还有双边合作的机会。然而,中国模式是否适用于中东国家并不明确,后者的起点与中国不同,它们很可能也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前进。事实上,中国能为中东各国提供的具体经验远不如“存在一种中国经验”这样的模糊印象来得重要。

中国延续了20世纪50年代支持反帝国主义革命运动的战略,提倡由被剥夺权利的国家组成的“全球南方”并努力被视为其中的领导者,与那些一直感到被边缘化的政府和民众建立团结。中国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既是支持地方政府自决和主权的维持现状大国,又是寻求改革国际关系以增强那些渴望在全球事务中拥有更大话语权的国家的作用的修正主义大国。中国认为美国试图将其国内改革的理念强加给主权国家,同时维持自己及盟友不公平的影响力。与之相反,中国以谦逊和谦虚的态度对待阿拉伯国家,具体表现为在2016年公布的《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到“双赢”且对阿拉伯国家仅有间接的单一义务要求,即对后者不与台湾发展官方关系表示赞赏。

三、案例研究

中国的外交政策强调国家间的双边关系,而不是与多边地区组织的关系,在中东将重点放在埃及、沙特、阿联酋、伊朗和阿尔及利亚五个国家。

在埃及,美国长期向埃及提供援助非但没有为美国带来强大的民众支持,反而加剧了两国关系的紧张。而埃及与中国的关系至少从表面来看更加稳固,因为埃及认为中国提供融资的条件宽松且从不干涉政治。不过,中国与埃及的接触是有节制的,而且人们对中国在埃及的投资、中埃伙伴关系的想象也与现实存在差距。一些埃及人认为,吸引他们的不是中国模式而是愿意接受“战略延迟”的亚洲模式,即不强迫做出迅速但可能破坏稳定的决定。也有观点认为,转向中国是被迫的选择,无论埃及人多么喜欢与美国打交道,对埃及感兴趣的都是中国而非美国。

海湾国家对美国和中国的态度截然不同,部分原因是过去海湾国家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花钱,而不是如何获得资金。沙特一直寻求在不鼓励社会和政治自由化的情况下发展经济,几十年来积极吸纳国内反对派并注重与神职人员建立共生关系;而“2030愿景”在促进社会和经济自由化的同时,对政治自由化的表达却更加敏感。而在更为多元化的阿联酋,虽然也维持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世袭制,反感任何带有政治反对气息的事物,但对民众政治参与持肯定态度。

湾国家虽然在意识形态上没有被社会主义所吸引,但本质上建立了由石油收入资助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经济体系混合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美都没有先例。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海湾国家的部落、氏族和家庭制度需要应对城市化、人口流动和代际变化提出的新需求,但也没有可供参考的方向。美国一直在悄悄地推进海湾国家的民主化,但也认识到其在该地区推行公开选举制度的能力有限,因此美国选择更为间接的方式——通过吸引海湾国家学生前往西方留学和在海湾国家开办美式教育机构来产生政治和社会影响。

然而,对于海湾国家统治者来说,自由主义不仅会为西方的社会弊病打开大门,还会引发极端分子的保守反应。他们坚持认为政府必须在管理社会争议中发挥核心作用,开放的政治只会推动两极分化和敌意。因此,政府管理融合经济、社会和政治变革的中国模式才变得更有吸引力。一位阿盟高级官员认为,中国的成功反驳了西方提出的只有自由化和民主化才能实现经济进步的前提。不过,海湾国家对中国政治经济的理解完全是印象主义的。几乎没有关于中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阿拉伯语文献,关于中国在海湾地区角色的论文也依赖于英语二手文献,没有曾在中国生活过的海湾精英商人群体可以充当桥梁,生活在海湾地区的中国人也很难与阿拉伯人打成一片。

沙特正在经历的转型与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的现代化经验有相似之处。过去五年间,沙特政府努力减少宗教机构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虽然政府仍在经济中扮演着主导角色,但寻求成为战略投资者而不是雇主,私营部门正在增长;民众的服装样式也在迅速变化。不过,人们同样意识到新获得的自由有明显的限制,未经批准的政治言论在沙特几乎是不能容忍的。沙特人对中国在没有伴随政治转型的情况下深刻地转变为一个经济强国的结果感到钦佩。

中国的兴趣与其说是推广中国式的方案,不如说是削弱那些认为西方方案是唯一选择的信念。从阿拉伯国家政府的角度来看,如果中国的经验没有完全削弱西方对自由化的呼吁,那么将有助于增强自由化批评者的决心。

四、中国的软实力

从“阿拉伯晴雨表”等民调结果可以看出,阿拉伯国家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比对美国的好感度高,多数认为要与中国而不是美国保持密切关系,而且人们普遍意识到与多个大国保持平衡关系的重要性,这代表着中国全球战略的胜利。

然而,部分阿拉伯精英认为与西方人沟通比与中国人沟通更容易、阿拉伯人在文化层面不了解中国人、中国人不擅长融合等。一些阿拉伯人对于中国在伙伴关系中作出的承诺能否兑现也持怀疑态度。一些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想知道,中国的经验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阿拉伯国家,但部分观点认为宗教对发展的宿命论态度使得阿拉伯国家无法复制中国模式。有趣的是,一些中国人也认为他们对阿拉伯世界的了解是肤浅的。

中国有意不去模仿美国道路,但美国模式本身就存在激励他人模仿的部分。如果中国鼓励其他国家抵制模仿美国,同时又不激励其他国家模仿中国,那么中国将获益匪浅。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模式”可以被视为促进全球对采用西方自由主义的抵制,其代表了一种理念,即世界各国可以遵循中国的发展道路,在经济繁荣和保持稳定的同时,政府选择其人民愿意接受的现代化方面,并拒绝其认为会导致不稳定或不道德的方面。

五、美国的政策回应

中国和中东国家都指向模糊的“中国模式”概念来削弱不受欢迎的美国霸权,但只是寻求对合理差异的尊重,而非选边站。在此过程中,每个国家都在增加用于抗衡美国的能力,使美国更难实现其在中东的目标。美国认为在中东的对华竞争是零和、对称的,与众多盟友和伙伴通过外交合作、军事基地、商业关系等来促进共同目标和孤立对手,并假设中国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然而,中国使用了不一样的策略,并不寻求建立正式的联盟。相反,中国试图削弱美国的伙伴体系,并创造一个中国作为主导方、以临时和随意的双边关系为主的世界。中国通过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松散的多边组织来实现目标,这些组织缺乏具有约束力的相互义务,与美国主导下基于条约的组织截然不同。但中国这些努力并非为了超越美国,只是试图破坏美国的联盟,从而抵消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优势。这一方面是出于防御目的,即避免美国主导的孤立;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机会主义目的,即利用美国在孤立其敌对国家过程中给中国创造的机会。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的中东伙伴谨慎选择与美共同对抗俄罗斯,而中东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比与俄关系更加紧密,这意味着未来当中国处于冲突时,中东国家就更不可能采取行动。

为此,美国需从三个方面应对:一是明确美国在中东的优先事项;二是对合作伙伴的动机进行清晰的评估;三是通过制定一系列激励和后果来塑造合作伙伴的行为。

第一,美国必须确定中东在美国全球态势中的位置,更清楚地阐明美国在中东持久的优先事项(包括但不限于能源转型背景下的能源安全、全球航行自由、核不扩散和反恐)至关重要。美国需要将其在该地区的安全角色从警察重新定义为安全伙伴,推动地区国家自主安全能力建设,并在地区形成一个安全联盟。安全领域不仅是美国拥有巨大优势的领域之一,也是中国未来几十年都不可能有效竞争的领域。但美国也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如何管理成熟的安全关系;二是如何在维持合作伙伴信心的同时,保持能够劝阻合作伙伴无止境军事冒险行为的影响力。

第二,更好地了解中东国家如何看待与中、美建立更深层次关系的可能性。中国对中东国家的吸引力包括中国政府迅速达成并执行协议的能力、中国商品的成本较低,以及向中国开放会使中东国家在谈判中拥有定价权等筹码。因此,美国政府需要意识到缓慢且官僚主义的程序是其对华竞争的战略弱点,美国官员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去了解中国人提供的条件以及中东国家的需求和期望。从竞争角度看,美国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它希望推动世界走向拥护人权和法治的体系,而中国却反对将道德与国际事务联系起来。美国不应试图成为各国政治和经济进程是否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裁判,也不应自视为外国变革的主要催化剂,而是要去奖励那些在政府内外为支持法治而建立更健全的制度并确保美国政治制度成为世界各国积极榜样的人。

第三,对负面行为施加后果并对良好行为给予激励。美国首先要明确在哪些领域和哪些问题上必须占据主导地位;其次,要保持对不良行为施加后果的原则,美国已经给中东国家发展对华关系设置了“护栏”。再次,美国要愿意向中东投入激励措施。对中东国家来说,长期的政治生存需要具有技术、教育、职业和商业成分的解决方案,美国在这些领域具有比较优势。此外,需要让美国公众参与进来,当美国人对美国参与中东事务持敌对态度时,美国无法有效地在中东与中国竞争。

六、结语

对中国来说,中东是涉及能源安全的敏感问题,但也认识到美国一直在中东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中国在中东既不寻求与美国正面竞争,也不寻求取代美国。相反,中国的地区战略是要在不使自身陷入困境或不使中东陷入不稳定的情况下,吸引目前与美国结盟的国家采取更不结盟的姿态。

中国模式可以在不造成社会和政治动荡的前提下实现彻底的经济转型,这给阿拉伯国家提供了筹码来抵抗西方重塑其社会的尝试。对美国及其盟友来说,需要正确认识到中国不是要取代美国,而是要补充美国。

当然,没有一个中东国家会完全遵循中国模式或者走纯粹的美国道路。美国应该更清楚地列出原则和案例,使其伙伴可以判断哪些行为属于美国可接受的范围。更重要的是,美国需要帮助其合作伙伴更好地理解美国的独特价值主张,特别是在人力资本发展方面,中国在提供大学教育和发展管理经验等领域很薄弱,但这些又将是塑造该地区未来的重要因素。此外,还需要继续努力降低与美国合作的交易成本,设法提高决策过程的灵活性。美国要记住的是,中东国家不会像冷战时期那样选边站,只要美国愿意,它就可能继续在该地区占据主导地位。

(本简报仅提供参考译文,以作交流之用,文中陈述和观点不代表编译者和编译机构的立场。如需引用,请注明原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