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问题研究简报》第413期—黎巴嫩真主党与阿迈勒运动能够重新统一吗?
发布时间: 2024-11-14 浏览次数: 10

黎巴嫩真主党与阿迈勒运动能够重新统一吗?

 

原文信息

【标题】Can the Lebanese Hezbollah and Amal Movement Reunite?

【日期】November 7, 2024

【机构】土耳其广播电视公司国际频道(TRT World

【作者】阿塔·夏希特(Ata Şahit

【链接】https://www.trtworld.com/content/article/can-the-lebanese-hezbollah-and-amal-movement-reunite-18229590

 

编译信息

【译者】包澄章(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期数】第413

【日期】20241114

 

在以色列持续攻击黎巴嫩以及在被围困的加沙地带发动种族灭绝战争的背景下,黎巴嫩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时刻。长期的地区冲突和真主党关键人物遭暗杀事件,导致新的地缘政治形势正在形成,加沙和黎巴嫩局势的复杂性不断加剧,地区和平前景日益黯淡。

黎巴嫩冲突——或者更准确地说,以色列对黎巴嫩的持续攻击和占领如何结束,主要取决于黎巴嫩主要政治行为体的决定以及域内外大国对以色列不断变化的立场。在这一框架内,可能缓和紧张局势的一项方案是,真主党和黎巴嫩阿迈勒运动可能重新统一,或至少建立统一战线,以开辟新的对话渠道。

从武装斗争到政治实体

阿迈勒运动是黎巴嫩著名的什叶派政治组织,由穆萨·萨德尔(Musa Sadr)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旨在维护黎巴嫩什叶派的权利,并带头对以色列开展军事抵抗。阿迈勒运动成立之初由穆萨·萨德尔领导,后由穆斯塔法·恰姆兰(Mustafa Chamran)领导,1979年纳比·贝里(Nabih Berri)继任领导人职位至今。

在“加利利行动”(Galilee Operation)和以色列进攻贝鲁特等关键事件期间,阿迈勒运动与其他黎巴嫩派别一道,在“救国委员会”(National Salvation Committee)的主持下参加了与以色列的谈判。自1990年以来,阿迈勒运动已融入黎巴嫩的政治框架,在黎巴嫩议会中占据议会席位和议长职位——这是穆萨·萨德尔领导后该运动重新调整策略的结果。

该运动的起源受到军事训练和与巴勒斯坦组织合作的影响,对黎巴嫩的政治平衡产生了持久影响。阿迈勒运动最初一批成员由阿迈勒山工业学院(Jabal Amel Industrial School)的年轻毕业生组成,该学院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为该运动奠定了基础结构。在这里,各成员在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教官的指导下接受强化训练,向该运动灌输军事纪律和作战结构。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黎巴嫩陷入政治动荡,教派紧张局势升级和大量巴勒斯坦难民涌入加剧了黎国内动荡。教派间冲突,特别是黎巴嫩不同教派社群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1975年内战爆发。

该时期,什叶派相对于其他教派面临尤为严重的安全真空,促使什叶派社群领导人建立独立的军事组织。1978年以色列发动入侵黎巴嫩南部的“利塔尼行动”(Litani Operation)后,由于巴解组织无法保护当地民众或有效抵制以色列的影响,什叶派参与阿迈勒运动的人数显著增加。

1975年爆发的黎巴嫩内战加剧了教派分歧,解决冲突的努力最终促成1990年《塔伊夫协议》(Taif Agreement)的签订。该协定旨在更公平地平衡各教派之间的政治权力,并恢复黎巴嫩的社会稳定。在这一新建立的政治框架内,阿迈勒运动被纳入了黎巴嫩官方政治体系,加强了其作为政治行为体的合法性,扩大了该组织在黎巴嫩社会的影响力。

1996年议会选举中,阿迈勒运动在黎巴嫩南部和贝鲁特等地赢得大量席位,其权力得到巩固,并转型成为致力于维护黎巴嫩什叶派社群权益的组织。不断扩大的角色增强了阿迈勒运动在黎巴嫩国内事务中的战略意义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真主党与黎巴嫩什叶派的分裂

阿迈勒运动的吸引力,尤其是对什叶派年轻人的吸引力,影响了黎巴嫩的教派平衡和更广泛的地区事态,这在该运动加强与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联系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然而,1978年穆萨·萨德尔的失踪破坏了阿迈勒运动内部凝聚力,并改变了其权力结构。萨德尔失踪事件,连同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和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的影响,成为催化阿迈勒运动分裂和真主党最终崛起的决定性因素。

具体而言,伊朗伊斯兰革命加剧了阿迈勒运动世俗派别和宗教派别之间的紧张关系,而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分歧,最终导致真主党成立。该时期,阿迈勒运动内部分裂成由纳比·贝里领导的世俗派别,和由侯赛因·穆萨维领导的宗教派别,后者主张与伊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纳比·贝里参加“救国委员会”——该机构包括与以色列由联系的“黎巴嫩力量”(Lebanese Forces,基督教民兵联盟,由长枪党创始人皮埃尔·杰马耶勒次子巴希尔·杰马耶勒于1976年创建——译者注)——这一转变进一步加剧了阿迈勒运动内部宗教派别的不满。这种不和促使大量什叶派青年团结在真主党周围,真主党的权力不断增强,其对黎巴嫩什叶派中主导力量的地位也得以巩固。

阿迈勒运动宗教派别转向真主党,既加剧了阿迈勒运动与真主党之间的竞争,也加剧了两大阵营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在人员招募、外交关系和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立场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

主党坚决反对承认以色列的国家地位以及建立旨在确保边界安全的协议,认为此举无异于投降。这些政策分歧损害了双方间的互信,并引发了长期冲突。在意识形态上,真主党与他们建立由伊朗支持的神权国家的愿景一致,而阿迈勒运动则保留了更世俗的倾向。

随后的分裂最终导致始于1988年年中、持续两年半的暴力冲突,这场冲突给双方造成了巨大损失并对社会凝聚力构成威胁,进而引发黎巴嫩什叶派社群的紧张局势。然而,1990年的海湾危机改变了地区形势,导致双方开始寻求达成一项和平协议。值得注意的是,在2006年夏天那场持续33天的战争期间,真主党和阿迈勒运动的合作对黎巴嫩抵抗以色列至关重要。

2005年“38日联盟”(March 8 Coalition / March 8 Alliance)的成立,正式确立了两大组织在黎巴嫩政坛的合作。在这一联盟框架内,真主党与阿迈勒运动成功获得议会大量席位,共同担任部长职位,对黎巴嫩政府产生了持久影响。

如何阻止以色列对黎巴嫩的袭击?

据国际媒体报道,以色列向美国提出了通过外交手段结束对黎巴嫩军事进攻的条件。这些条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限制真主党的军事能力,同时加强以色列自身的安全措施。

第一项条件是,以色列要求有权使用武力阻止真主党在黎巴嫩领土内武装自己。这一要求反映了以色列对真主党可能重新武装以及加强其在黎巴嫩南部基础设施的担忧。

第二项条件涉及以色列要求在黎巴嫩领空自由飞行的权利,这实际上侵犯了黎巴嫩主权。以色列提出该要求,旨在加强其监视真主党活动和在必要时进行军事入侵的能力。这一不受限制的侵犯黎巴嫩领空的请求,不仅符合以色列的安全利益,也符合其确立地区主导地位的战略目标。

与此同时,“黎巴嫩力量”领导人、黎巴嫩政坛重要人物萨米尔·贾加(Samir Geagea)与“3·14”联盟(March 14 Coalition / March 14 Alliance)一道,呼吁落实要求解除真主党等抵抗运动武装的国际决议。萨米尔·贾加最近的声明援引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第1680号和第1559 号决议内容,强调解除黎巴嫩抵抗力量武装的必要性。这些决议预见到武装团体,特别是真主党的解散,旨在确保国家完全控制安全事务。

然而,真主党领导层可能被消灭,但关于什叶派组织的未来,仍存在一个有争议且悬而未决的问题。长期以来,以色列一直试图通过打击真主党领导层来破坏其军事和后勤结构。暗杀哈桑·纳斯鲁拉可能被视为(以色列)破坏真主党意识形态凝聚力和组织韧性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相反,真主党在面临这些挑战后正努力重建其实力和信誉,并旨在通过对以色列的报复行动来展示自身实力。

在此背景下,以色列的最终目标可能不仅是空袭真主党目标,还包括地面入侵,从而控制延伸至利塔尼河的领土。此类军事行动将满足以色列对区域安全动态和边界完整的长期愿望。

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最有利的做法是恢复基于2006年通过的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的安全安排。这需要限制武装团体在黎巴嫩南部边境地区的活动,确保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的安全,并推动恢复外交对话。

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先决条件之一是限制什叶派武装团体,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在阿迈勒运动领导下巩固相关团体来实现。阿迈勒运动和黎巴嫩真主党的历史轨迹表明,两大运动的统一虽然复杂,但并非难以实现的目标。尽管两者之间存在诸多分歧,但什叶派团体合并到一个单一的保护伞下,或黎巴嫩真主党与阿迈勒运动结盟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这实际上代表了什叶派武装团体的“黎巴嫩化”。

(本简报仅提供参考译文,以作交流之用,文中陈述和观点不代表编译者和编译机构的立场。如需引用,请注明原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