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上外中东研究所潜旭明副研究员在《中国石油石化》公众号发表评论文章《美欧制裁升级,全球能源体系生变》,全文如下:
美欧制裁升级,全球能源体系生变
俄乌冲突与伊核问题的持续发酵,使美欧对俄罗斯与伊朗的能源制裁体系不断升级、延展与制度化。美欧在二级制裁、能源价格上限、金融结算体系和技术出口等方面形成了更精细化、协同化的多层制裁格局。这一系列举措不仅重塑了俄罗斯与伊朗的原油与天然气出口路径,也深刻改变了全球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贸易流与地缘能源权力结构。
制裁的最新态势与核心特征
此次制裁呈现显著的协同化特征,美欧通过“美国定调、欧盟落地、英国补刀” 的分工模式,形成了对俄能源产业链的全维度打压。
对俄制裁:全链条封锁与精准打击。2025年10月,美欧相继出台新一轮对俄制裁措施。美国率先将卢克石油和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及其国际贸易子公司列入制裁清单。欧盟第19轮制裁将原定于2028年的LNG进口禁令提前至2027年初;将俄罗斯两大能源巨头纳入全面交易黑名单,同步将国际原油价格上限从60美元/桶压低至 47.6美元/桶;大规模拉黑俄“影子船队”油轮,试图封堵俄油绕开制裁的核心运输通道。英国同步跟进,将11家中资实体及土耳其、新加坡企业纳入清单,试图切断俄能源出口的全球流通网络。本次制裁首次将加密货币平台纳入黑名单,覆盖了俄罗斯70%的金融市场,凸显美欧“堵死所有资金通道”的决心。
对伊制裁:延续高压与弹性调整并存。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仍维持与“核问题挂钩”的核心逻辑,2025年未出现实质性放松,但执行层面呈现差异化特征。一方面,美国持续强化对伊朗石油出口的航运管控,通过卫星追踪、港口核查等手段打击“灰色运输”,但并未扩大制裁范围;另一方面,针对部分亚洲国家的原油进口需求保留了有限度的豁免机制,使得伊朗石油出口量维持在150万桶~180万桶/日的水平。欧盟在法律上保留了2012年建立的制裁框架,但在政治上试图抵制美国制裁,欧洲企业则在巨大的商业风险面前选择了事实上的规避。欧盟对第三方国家与伊朗的正常贸易未设置额外壁垒。
制裁的核心特征:协同化、武器化、数字金融化。新一轮制裁标志着美欧对俄经济战的显著升级。一是制裁策略从针对单个俄罗斯实体的“点状打击”演变为针对其全球供应链和资金网络的“系统性瘫痪”,通过打击中国、土耳其、新加坡等国的支援实体,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孤立俄罗斯经济。二是强化的次级制裁条款实质上是将全球商业生态系统武器化,迫使企业在全球市场准入和特定商业利益之间做出痛苦选择,极大地放大了制裁的威慑效应和覆盖范围。三是将加密货币纳入制裁范围,显示了其对金融技术发展的快速反应。这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俄罗斯可能利用加密货币规避制裁的行为,更是为未来数字金融时代的全球经济治理和国家安全竞争预设了战场。
俄伊的反制路径与突围成效
面对制裁升级,俄罗斯采取“被动适应与主动重构”相结合的反制策略。在市场布局上,加速向亚洲能源消费大国转移能源出口。印度通过“俄罗斯低价原油—印度炼厂加工—欧洲高价成品油出口”的模式,巧妙地利用了现行国际制裁体系的法律漏洞,形成了制裁缝隙中的套利链条。在贸易体系重构上,俄罗斯的“去美元化”进程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卢布在能源贸易中结算占比提升至45%,人民币占比达17%,美元资产占比仅7%;“影子船队”通过挂巴拿马、加蓬方便旗、伪造AIS信号等方式持续扩容,总数已突破1000艘,即便117艘被拉黑仍能维持运输能力。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俄罗斯大力开发北极LNG运输通道,绕开传统制裁敏感区,计划2030年实现5000万吨/年运力,使东亚至欧洲航运距离缩短40%。
伊朗则通过深化俄伊合作寻求突破。2025年10月,俄伊签署400亿美元油气合作协议,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将开发伊朗基什、北帕尔斯等大型油气田,建设LNG项目及出口管道。在技术与产能层面,伊朗通过引进俄罗斯油气开采技术稳定原油日产量、升级国内炼厂设施提升成品油自给率。针对美国的金融封锁,伊朗接入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有效规避了SWIFT(国际资金清算系统)系统的限制。
结算、市场与治理的三重变革
“去美元化”的序幕正在拉开。制裁倒逼俄伊加速摆脱对美元的依赖,推动全球能源结算体系多元化。人民币结算占比上升,一些国家正通过加入金砖国家、上合组织或签署双边协议等方式向非美元结算体系靠拢。截至2025年5月底,CIPS系统共有参与者1683家。依托这些网络,CIPS业务可通过4900余家法人银行机构覆盖全球六大洲的187个国家和地区。
重构全球油气贸易版图。美欧制裁直接导致全球油气贸易版图重构:形成美洲—欧洲“LNG供应闭环”,俄罗斯对欧洲原油出口占比降至8%、亚洲占比则升至2/3左右;伊朗石油出口的80%集中于亚洲国家。欧洲则被迫从美国、中东进口高价LNG,2025年天然气进口成本较制裁前上涨35%,工业竞争力持续下滑。
能源治理呈现阵营化趋势。美欧试图通过制裁构建“价值观导向”的能源治理体系,将能源贸易与民主、人权等议题绑定;而俄伊联合新兴经济体打造“务实合作”的平行体系,形成两大治理阵营的博弈。这种分化将导致全球能源治理规则碎片化:美欧主导的“价格上限”“禁运清单”与中俄伊推动的“本币结算”“跨境基建”并行。
美欧对俄伊的制裁已进入“持久战”阶段,最新的制裁浪潮不仅是对俄罗斯、伊朗经济的进一步施压,更是对未来全球经济秩序和地缘政治格局的一次深刻重塑。它预示着一个以金融和技术网络为核心、以合规能力为门槛的全球化新阶段的到来。俄伊及其贸易伙伴将继续寻找新的规避手段,例如发展更隐蔽的支付系统、利用更深度的“影子船队”和更去中心化的金融工具。这将促使美英等国开发更先进的追踪技术和更具穿透力的监管工具。未来,将有更多来自不同司法管辖区的第三方实体因涉嫌支持俄罗斯而被纳入制裁名单,重点将继续集中在电子、金融、物流和能源服务等关键领域。这场博弈不仅会导致全球能源贸易流向、结算体系与治理规则的深度变革,而且会推动能源权力从“海洋中心”向“陆海平衡”转变。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