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威烈教授就土耳其中东政策接受《环球时报》采访
发布时间: 2015-12-11 浏览次数: 137

20151211日,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威烈教授就土耳其中东政策等问题接受《环球时报》采访(见《环球时报》20151211日第7),全文如下:

角逐中东,各家都在盘算啥

最近中东局势愈加紧张。除了美国,俄罗斯加大介入力度,法、英、德先后出马,土耳其则表现“抢眼”。但叙利亚看起来仍将分崩离析,“伊斯兰国”(IS)影响力依然扩大。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为何?因为各方关系错综复杂,利益目标大相径庭。且看《环球时报》驻外记者以及专家详解各方利益点。

俄:我们有不可放弃的国家利益

“俄罗斯强力介入叙利亚打击IS,我认为是有计划、主动的行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宪举对《环球时报》说,2015年俄罗斯对外政策是主动调整的,没有陷在乌克兰危机里,从最近两个月来看,效果也是明显的。俄罗斯最主要的一个基本点是保护其在叙利亚的利益。现在,美国和俄罗斯在中东几乎平起平坐,同时主导叙利亚和中东反恐形势。

俄罗斯之所以在叙利亚问题上与美国“死磕”,根本原因是俄在中东地区有着不可放弃的“国家利益”。

早在苏联时期,克里姆林宫就曾把外交重点放在中东地区。当年与笔者同在莫斯科求学的外国研究生当中,大批来自中东的留学生总能因人数众多而引人注意。这些曾获得过苏联文凭的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突尼斯留学生,如今似乎正在彰显着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软实力。笔者发现,在俄国家电视台每日必不可少的国际时事焦点问题辩论节目中,来自叙利亚、埃及的国际问题专家和记者不仅与俄政府保持政治一致,而且都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

在苏联解体后的最初几年里,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几乎任凭西方摆布,完全丧失了自己。但当俄罗斯从苏联解体的痛苦中缓慢挣脱出来之后,中东政策就成了俄罗斯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俄罗斯外交战略的核心部分。中东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结合之地,其地理位置决定了自身在全球战略争夺中的重要地位。

普京中东政策的出发点是俄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俄罗斯重返中东首先是牵制和阻挠北约东扩,恢复莫斯科对中东的软实力,维护俄在独联体、中亚和里海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普京看来,民族复兴的起点在周边,而“中东与我们毗邻,中东局势关系到我们大家的利益,所以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中东是俄恢复大国地位的重要舞台,是必须争取的市场,该地区的每个国家都对俄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正是在中东,美国捕捉到了“俄罗斯在世界上显示其权力的决心”和“以威胁美国利益的方式行事的习气”。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一直是俄罗斯在中东的最大对手和主要敌人。至于中东那些跟着美国跑的小国,俄罗斯并不把它们放在眼里。按俄分析人士的说法,目前来看,满怀帝国梦想的土耳其领导人正试图借俄美战略争夺之机,在中东地缘政治舞台上兴风作浪,捞取好处。

中东地区眼下是国际政治的风暴中心。俄罗斯有埃及、叙利亚这两个支点,还有伊朗和伊拉克这两支同盟军。中东正在成为全球安全的制高点,在它面前,华盛顿不会后退,莫斯科不会放弃。

美:背着“大包袱”反恐

“奥巴马政府看中东时,是通过反恐这面棱镜观察的。”美国《外交》杂志11/12月刊的一篇文章写道,反恐并非美国在中东的唯一要务,但它位列最重要的任务名单,这解释了美国大多数介入和不介入的做法。“这种做法也惹恼了盟友,歪曲了公众对美国强势和弱势的认识。”

在叙利亚以及IS问题上,超级大国美国给外界留下优柔寡断、半心半意甚至过于软弱的印象。其实,美国是面对复杂的局面缺少有效实现自身目标的手段。

上海社科院西亚北非研究中心秘书长王震告诉《环球时报》,美国大力推动反恐,既是西方的“政治正确”所在,也是美国国际话语权和道义制高点所在。但是,无论美国决策层还是军方,都知道IS不是一般的恐怖分子,而是一个“准国家”性质的极端暴力组织,具有明显的内战色彩,美国人不愿卷入这样的内部冲突。美国战略界和决策层还有更深层次的担心,即打击IS很可能会造成一个它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在中东地区形成一个伊朗—叙利亚—伊拉克“什叶派轴心”。

有美国学者称,美国在中东的目标是多元的,拥有一系列利益所在,包括保证原油能够自由流向全球市场,保护以色列、防止核扩散等;美国还要防止反美的恐怖主义,特别是威胁到美国本土的恐怖主义。但中东地区的复杂制约了美国的硬实力。因此,有人认为美国最英明的中东政策是类似“离岸制衡”的方式,着重发挥影响力来保护美国的利益。

王震认为,美国打击IS背负着3个包袱。首先是全球反恐战争的“包袱”。奥巴马好不容易从全球反恐的两个主战场伊拉克和阿富汗抽身,却迅速被迫派空军对IS进行有限的空中打击。其次是“阿拉伯之春”带来的政治包袱。2011年春叙利亚发生街头抗议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于叙利亚反对派的支持不仅没有推翻巴沙尔政权,反而让叙利亚陷入长期内战。IS则借机坐大,一时间令西方进退无措。

第三个“包袱”主要来自伊拉克战争后中东“教”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失衡的后果。伊拉克从逊尼派掌权变成什叶派掌权后,周边各国基于自身利益考虑或明或暗地试图参与其中。为阻止出现一个所谓的伊朗—叙利亚—伊拉克“什叶派轴心”,一些逊尼派国家千方百计试图推翻巴沙尔政权,对于美国建立反恐联盟的呼吁或阳奉阴违,或置若罔闻。面对这些中东盟友的“小九九”,奥巴马政府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欧洲“三驾马车”:各有侧重

欧洲“三驾马车”法、德、英都在最近作出决定,决心进一步以军事行动打击IS。有法国媒体引述法国总统奥朗德的看法称,法国的目标就是要“摧毁IS”。在这位总统看来,巴黎的连环袭击是在叙利亚策划、制定,从比利时开始实施的。奥朗德将叙利亚称作“全世界迄今为止最大的恐怖主义工厂”,并呼吁国际社会联手应对。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中东事务分析员蒂姆•伊顿表示,巴黎恐袭事件发生后,法国决心接管打击IS斗争的领导角色。奥朗德在袭击案发生后会晤了一系列国家元首,显然有意缔结国际反IS联盟。

英国议会日前最终授权卡梅伦政府在叙利亚空袭IS,英国广播公司引述英国国防大臣法伦的话说,空袭旨在“沉重打击伊斯兰国依赖的石油及相关的收入”。在美法都已经轰炸IS在中东的目标之后,是否意味着英国必须加入盟国的军事行动呢?伊顿认为:“这关系到英国的国际地位。因为很多人已经看出,如果英国要在外交舞台上有发言权,就必须站在军事行动的前线。”他还认为,“法国并非单单因为轰炸IS才成为被攻击目标,英国不能因害怕遭报复而采取回避立场。”

和英国相比,德国决定军事打击IS的目的有所不同。德国月初宣布将派遣1200名军事人员支持打击IS的国际联盟,出动多架狂风ECR电子侦察机、一架空中加油机以及一艘保护法国航母的护卫舰。德国电视一台分析称,德国政府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迎合选民的心理。该台公布的最新抽样民调显示,58%的德国民众支持德国派兵参与针对IS的军事行动。在具体参与形式上,59%的民众认为应当派出侦察机以及空中加油机,34%的受访者认为还应该对IS进行直接空袭。

还有看法认为,德国首次在欧洲以外大规模派兵,表面上是打击恐怖主义,协助法国的军事行动,更深的含义是逐渐在土耳其和叙利亚边界建立隔离区,解决欧洲的难民问题。当德军代表欧盟驻扎在土耳其边界的时候,俄军和中东冲突各方,预料都只能与土耳其边界保持一定距离。

土:借大动荡做大国

作为奥斯曼帝国的传承者,土耳其秉承“民族国家复兴”遗志,在中东伊斯兰世界扮演着举旗者角色。自埃尔多安出任总理(后来成为总统)以来,土在外交上与昔日盟友以色列反目,和邻国叙利亚刀兵相见,并多次明确对美国说“不”。如今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军队进入伊拉克,意欲何为?

按照英国《每日邮报》自称“公允”的说法,埃尔多安在表面上打击IS的姿态十分诚恳。该报称,今年10月,埃尔多安允许美国战机使用土耳其的空军基地,并承诺土空军会加入打击。不过,土战机的炸弹80%以上扔向了叙利亚北部和伊拉克西南部与IS斗争的库尔德武装。库尔德武装几乎是唯一能够威慑IS的地面部队。

某种程度上,IS的存在对土耳其和沙特的地缘政治战略有帮助,因为IS能遏制什叶派掌权的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土耳其始终开放对叙利亚的边界,也是其立场可疑的证明。只要土耳其关闭与叙利亚剩余的97公里边界,就能有效阻止IS极端分子进入欧洲;如果全面封闭土叙边境,将对IS造成致命打击。巴黎恐袭后,国际社会已经难以接受土耳其的任何借口。奥巴马政府一名高级官员曾表示,华盛顿已向土政府传达了强硬的信息——“游戏规则已经变了,适可而止吧。”

但埃尔多安否认所有指责。他在最近的讲话中说,俄罗斯对于土耳其与IS存在石油交易的指控毫无根据,并认为这种指控是对土耳其的诽谤。

土耳其军队进入伊拉克是目前仍在持续的一个纷争。有分析称,土耳其此举旨在训练当地的武装力量,扶植地方亲土力量。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威烈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土耳其出于国内安全考虑的举动,土耳其觉得自己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库尔德工人党,而土国内的库尔德人与伊拉克、叙利亚的库尔德人连成一片,土担心他们以后会形成合力,最终建立一个“库尔德国”。

“土耳其采取的基本策略是借阿拉伯国家动荡,彰显其在伊斯兰世界的大国地位。”朱威烈说,今年中东爆发难民危机,欧洲对土耳其倚重程度上升,希望土耳其把关,不能让难民都一股脑向欧洲跑。获得欧洲倚重,让土耳其感觉良好。现在土耳其在区域内发声很多,态度也很强硬。更长远一点,土耳其可能还有一个奥斯曼帝国梦,历史上奥斯曼帝国历史很长、版图很大,而土耳其是其核心板块所在,现在的土耳其可能还有这种情结。但从现实政治上来说,这是不太现实的。

最终是美俄对决?

“中东确实是很多力量在博弈,但是分层次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对《环球时报》说,第一层次是全球大国,美俄为主,欧盟能发挥一些影响力。第二层次是地区大国以色列、土耳其、伊朗、沙特、埃及。

中东地区大国间的复杂纷争,北约盟军最高司令克拉克将其描述为“中东国家争权夺利”,也就是说,逊尼派和什叶派大本营并非从地区安全角度出发考虑解决危机,考虑更多的是各自阵营的利益,导致局势复杂化。不过,中东动乱到最后仍是美俄两大强国的交锋。金灿荣说:“不管美国用不用心,综合力量决定它是中东地区主要玩家。俄罗斯因地理优势和历史原因,也是一个很重要玩家。”

对于目前的形势,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东中心资深研究员玛哈•叶海亚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美国在奥巴马任内的中东政策表现为从该地区逐渐撤退,这在许多人看来,为叙利亚现今发生的灾难创造了条件。俄罗斯在叙利亚的介入看似推进了一系列协调解决叙利亚冲突的外交活动。然而,俄罗斯的介入看起来并不能促使美国更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相反,俄罗斯的介入可能会推动刚经历巴黎恐袭的欧洲改变态度,不再坚持以巴沙尔交出政权为今后签署和平协议的条件。

中东混乱,参与各方都想让事态朝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但利益分歧很难弥合。“今天的中东情势就像是个潘多拉盒子已被打开的可怕世界,它一波接着一波在连动,而且波幅一直在扩大,最后会有什么样的结局,难以预料。”1213日的香港《亚洲周刊》评论道。“中东的利益冲突是上千年的矛盾了,应该说没有解决之道。”金灿荣说。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