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刚:“国际社会解决叙利亚危机曙光初现”,《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 2015-12-24 浏览次数: 199

20151224日,中东研究所孙德刚研究员在《新民晚报》发表评论文章《国际社会解决叙利亚危机曙光初现》(见《新民晚报》20151224日第B2),全文如下:

国际社会解决叙利亚危机曙光初现

叙利亚问题第三次外长会议121819日在纽约举行。这次会议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对最终解决叙利亚危机起到什么作用?本版编辑特请专家做详细分析。

为缩小分歧 会前精心准备

数会议内容 涉及五个方面

问:这次会议主要谈了哪些内容?

答:20151218日,“叙利亚国际支持小组”第三次外长会议转移到美国纽约举行。为缩小分歧,各方做了精心准备;1215日,美国国务卿克里抵达莫斯科,与俄总统普京及外长拉夫罗夫举行会谈,就叙利亚危机和打击“伊斯兰国”组织等问题进行磋商。双方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达成了重要共识,如国务卿克里首次表示,“美国和伙伴国无意在叙利亚寻求政权更迭,要让叙利亚人民决定国家的未来”;约旦也承担起甄别叙利亚哪些组织和个人属于恐怖组织的任务。据透露,这次会议主要谈了以下内容。

首先,启动谈判的问题。尽管叙利亚反对派组建了全国联盟,但由于内部鱼龙混杂,意见相左,长期难以形成合力。为此,受联合国的委托,129日,来自不同派别的100多名叙利亚反对派人士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会议。这是自2011年叙内战爆发以来,叙反对派第一次坐在一起商讨局势,为20161月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举行会谈作准备。但是,有代表认为,长期流亡海外、住在土耳其和西方五星级酒店的所谓反对派,已沦为西方的工具,没有资格代表叙利亚人民同政府谈判;反对巴沙尔政府的沙特等国则认为,巴沙尔应立即下台,没有资格参加政治谈判。

其次,就地停火的问题。西方大国要求巴沙尔政府停止对叙利亚自由军的包围,而俄则强调叙利亚政府有权“打击恐怖主义”,要求美、欧、沙特和土耳其等立即停止向反对派提供武器。中国政府则提出折中方案,建议在大马士革、霍姆斯和阿勒颇等叙人口密集地区全面停火,并在联合国框架内成立监督小组、执行停火,并在条件成熟时派出国际维和部队。

再次,人道主义救援问题。迄今为止,叙利亚内战和恐怖袭击已造成25万人死亡,400多万人沦为难民,成为地区治理的难题。因此,与会代表就如何在联合国框架下成立叙利亚援助大会、加强对叙利亚境内及其周边难民救治、为人道主义机构提供安全快速的通道等问题展开了磋商。

最后,叙利亚反恐问题。目前国际上有三支力量参与打击叙利亚境内的恐怖组织——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恐联盟、俄罗斯牵头的反恐联盟和沙特召集的伊斯兰国家反恐联盟。美、欧、土耳其和海合会等原本希望巴沙尔政权被推翻后,在叙建立一个温和的亲西方政权,而伊朗和俄罗斯等则力挺巴沙尔政权,两派之间的博弈使“代理人战”升级,为“伊斯兰国”组织和“支持阵线”壮大势力提供了温床。叙利亚内战折射出三组矛盾,一是“恐怖”与“反恐”的矛盾,二是以伊朗为代表的什叶派与以沙特为代表的逊尼派之间的矛盾;三是俄罗斯与北约的矛盾,反恐日益“工具化”,与会各方在叙利亚究竟哪些组织和个人属于恐怖组织这一关键问题上争执不下。

巴沙尔去留 仍为争议焦点

按照路线图 推动政治谈判

问:对巴沙尔去留,主要国家立场有何不同?是否达成共识?

答:从2012年和2014年日内瓦会议到201510月维也纳会议,从201511月第二次维也纳会议到201512月纽约会议,“叙利亚国际支持小组”第三次外长会议分歧点仍是叙总统巴沙尔的去留问题。出席纽约会议的17国实际上在这一问题上形成了四派。

一是“激进倒巴派”,以沙特、土耳其、英、法等为代表。这些国家已承认叙利亚反对派——全国联盟,认定巴沙尔政权所谓“屠杀平民”,已丧失对叙全国掌控能力,导致恐怖主义泛滥,巴沙尔政权必须为国内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负责。他们强调巴沙尔没有资格担任过渡时期的总统,必须将巴沙尔排除在政治进程之外。

二是“温和倒巴派”,以美国和德国等为代表。如美国国务卿克里在1215日访问俄罗斯时指出,美国在叙利亚并不追求政权更迭政策;在短期内,尚无政治人物能够代替巴沙尔;巴沙尔过快下野不仅不现实,而且也不利于国际社会打击“伊斯兰国”组织。同时,克里强调巴沙尔下台是早晚的事:“只要巴沙尔还掌权,战争就不可能也不会结束。巴沙尔已成为一块吸引外国战士赴叙参战的磁石,他必须下台。”奥巴马总统也强调:巴沙尔已丧失执政合法性,迟早要下台。

三是“温和挺巴派”,以俄罗斯和伊朗为代表。俄外长拉夫罗夫和伊朗外长扎里夫指出,巴沙尔总统是叙利亚人民选举上台的,外部力量无权决定巴沙尔总统的去留问题。五年来,巴沙尔政府处于抗击叙利亚恐怖组织的最前线,离开了巴沙尔,叙将进一步陷入混乱和无序,“伊斯兰国”组织和“支持阵线”必将趁机攻城略地,酿成更多的流血冲突。强大的巴沙尔政府也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西方大国通过政权更迭推翻伊拉克萨达姆和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等,到头来实际上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四是“务实促谈派”,以中国、伊拉克等为代表。这一派认为,当前国际社会应求同存异,讨论的重点不应是巴沙尔本人的去留问题,而是如何启动政治谈判和停火。巴沙尔本人的去留,应尊重叙利亚人民的选择。正如外交部长王毅在第三次外长纽约会议上所指出的:“核心是坚持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大方向,坚持由叙人民自主决定叙利亚的前途命运,坚持通过联合国发挥斡旋主渠道作用。我们面临启动和谈、停火止暴、合力反恐、人道救援和经济重建等五大方面工作。”

尽管在巴沙尔去留问题上,上述各国和阿盟等组织激烈争论,但各方就叙利亚和平路线图仍形成重要共识:第一,坚持叙问题的政治解决而不是军事解决;第二,在联合国框架下通过多边谈判凝聚共识;第三,以“叙利亚国际支持小组”17国外长会议为推动政治谈判的主要力量;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按照设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分歧依然在 仍获若干成果

面对面会谈 有助扩大共识

问:会议取得了哪些成果?对最终解决叙利亚危机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如果说20157月伊朗核问题协议的达成为叙利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则叙利亚问题的政治解决也必将为未来的也门危机的和平解决提供思路。叙利亚问题第三次外长会议尽管分歧依旧,俄罗斯与西方、伊朗与沙特等立场严重对立,但仍取得了若干成果。

首先,它确认了2012年国际社会在叙利亚问题《日内瓦公报》的精神,通过政治和谈判手段解决叙危机,共同打击“伊斯兰国”组织,各方将朝着这一方向而努力。

其次,它明确了2015年以来叙利亚问题第一次和第二次维也纳会议所设定的路线图,即20161月,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举行政治谈判;20166月成立过渡政府;20176月通过新宪法,并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大选。

最后,出席叙利亚问题会谈的既有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及德国,又有中东地区国家沙特、伊朗、土耳其、埃及、卡塔尔和伊拉克等,还有阿盟、欧盟等地区组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与会方都是叙利亚问题的利益攸关方,特别是伊朗与沙特、俄罗斯与西方和土耳其面对面会谈,有助于减少分歧、扩大共识。

当然,20161月,叙利亚反对派内部能否形成共识,巴沙尔政府与反对派能否如期坐到谈判桌前,能否就叙利亚境内恐怖组织和个人清单形成一致意见,能否真正实现停火,都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伊斯兰国”组织的威胁上升,成为各方面临的共同关切,从而增强了国际社会、巴沙尔政府和反对派通过谈判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决心。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叙利亚内战已持续五年,要弥合战争的创伤,仍需各方拿出诚意、智慧和勇气。

叙利亚内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内外部因素。这个饱受战乱的国家不仅是政府军与反对派厮杀的战场,而且是恐怖组织与国际反恐斗争的焦点,更是伊朗与沙特、俄罗斯与北约地缘政治博弈的前沿。叙利亚危机的全面解决仍将面临艰巨任务。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