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中国—中东:‘一带一路’进展可观”,《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 2015-12-31 浏览次数: 198

20151231日,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在《新民晚报》年终专题特刊《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心》发表评论文章《中国—中东:“一带一路”进展可观》(见《新民晚报》20151231日第B06),全文如下:

中国—中东:“一带一路”进展可观

中东地区是“一带一路”的交汇地带,具有联通欧亚非的重要枢纽地位。在“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家属于中东国家。因此,做好在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对实现“一带一路”建设总体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两年来,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其表现具体有三:

首先,内容清晰的顶层设计已经成型,战略引领作用显著。在20146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构建“1+2+3”的合作格局,即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新的突破口,在很大程度上为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做好了明确的顶层战略设计。

其次,中东国家反应热烈、参与积极。例如,埃及总统塞西表示,埃及愿将其发展规划同“一带一路”对接,并同意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将中方的优质产能转至埃及事宜。科威特准备用1300亿美元在北部沿海索非亚地区建立一个丝绸之路城,2035年建成后将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新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枢纽。阿曼希望加强东北沿海地区杜库姆经济特区建设与“一带一路”的合作,同时提出要在郑和下西洋七次经过的塞拉莱港建立集文化和经济功能于一体的郑和纪念园区。卡塔尔希望在多哈新港建设中加强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对接,希望中方企业参与港口扩建和铁路建设。另外,苏丹表示同意将中国河北省的部分优势产能转移到苏丹正在建设红海自贸区,愿与中国签署相关协议。20157月,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访华,中土双方明确将通过一个指导机制(双方副总理牵头的合作机制)、两个合作重点(高铁和新能源)、三个新兴领域(航天、金融、投资)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最后,各种机制建设为“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平台。已有的“中阿合作论坛”和中国与海合会战略对话机制,已成为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20146月在北京召开的“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20141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海合会第三轮战略对话,均对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而亚投行的成立则为中东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金融合作平台,在亚投行57个创始成员国中,有10个中东国家,即伊朗、约旦、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阿联酋、埃及、以色列。

当然,中国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安全风险,但中国并不会因畏惧安全风险而止步不前,而是要根据中东国家风险程度的差异精准施策,继续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海合会国家、土耳其、伊朗、以色列为较为安全的国家,将是中国在中东推进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合作、产能合作的重点对象国,高铁、新能源、航天、核能、高端制造业将成为重要合作领域。

在埃及、突尼斯等已经逐步趋于稳定的转型阿拉伯国家,中国将重点推进与民生关系密切的经贸与投资合作项目,并配合适当的经济援助和优惠贷款,助力转型阿拉伯国家的社会稳定。

对于伊拉克、叙利亚、也门、利比亚等动荡国家,在政治上劝和促谈的同时,中国将积极支持和参与其经济重建,同时鼓励中国企业在安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到这些国家投资兴业。

在人文领域,中国将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切实推进双方在文化、教育、媒体、旅游、青年、智库、宗教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民心相通”,增强中国在中东的软实力。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