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报道朱威烈教授学术成就
发布时间: 2016-01-20 浏览次数: 259

2016120日,China Daily(《中国日报》)以《教授通过翻译搭建“文化桥梁”》为题,报道了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威烈教授在阿拉伯学、中东研究和翻译领域的成就。朱威烈教授当前主持一批阿拉伯语书籍的汉译工作。

Professor Builds 'Cultural Bridges' with Translations

Nations must learn about each other via direct exchanges, Shanghai scholar says

Nobody understands the power of language in building a bridg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Arabs better than Zhu Weilie, a leading scholar of Arabic studies and the winner of many awards for his translations of famous Middle Eastern works.

Zhu, a passionate lover of Arab culture and a professor at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till teaches at the age of 75. He is currently leading his students in translating of Saudi Arabian books.

来源:China Daily

 相关中文报道

阿语专家朱威烈:笔耕不辍增进中沙文化沟通

语言作为促进交流的强大工具,能把不同国家异彩纷呈的文化紧密联系起来。

著名学者朱威烈对此颇有感触。他从事阿拉伯语研究多年,所翻译的中东地区著作多次获奖。

因为对阿拉伯文化的强烈热爱,现75岁高龄的朱教授仍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教。目前,他正带领学生翻译沙特阿拉伯原著。

朱教授极力倡导中阿作品直译,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尽可能多”地进行联系交流。

朱教授说:“中阿之间的交流经常需要通过第三方如西方媒体来实现,而不是直接交流。这一问题在经典著作翻译上尤为突出。”

朱教授致力于阿拉伯作品翻译,数十年如一日,曾获国内外多项大奖。最近一次是在2014513日,他获得了沙特阿拉伯颁发的沙特阿卜杜拉国王世界翻译奖。

颁奖词中称:“朱威烈的卓越贡献,为中阿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交流的桥梁。”

朱威烈主持或参与了多部阿拉伯语作品的翻译工作,其中既包括伊斯兰教经典著作,如《古兰经》(Khatmil Quran)《布哈里圣训》(Sahih al-Bukhari),也包括当代作品,如埃及作家优素福·西巴伊(Yusuf Sibai)所著的《回来吧,我的心》(Give Back My Heart

朱威烈教授笔耕不辍,不仅在词典编纂上成就颇丰,还出版了多部国际关系著作,包括《简明汉阿词典》、《当代阿拉伯文学词典》和《世界热点:中东》。

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将大量中国作品推入国际市场,朱教授对只有中国人参与的翻译作品出版持反对态度。

朱教授认为,能让中国作品畅销海外的秘诀在于:“这些书应该和当地的出版商合作出版,因为他们品位高,眼力强……应该让当地人参与到整个出版和发行的过程中。”

他还说到,中国的出版商“需要根据出口国家的国情做出调整,(就像)他们在国内所做的那样”,同时还需要建立评价体系,包括与当地专家和媒体举行研讨会,以此来调整出版计划。

中国近来大力开展对世界独立国家和地区的国内学术研究,对此朱教授称,亟需“培养人才,创作出更多合理可靠的作品”。

他曾质疑那些急功近利的年轻学者,这些人在几乎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想创作一本有关某个阿拉伯国家历史的书籍:“从未读过这个国家出版的历史书籍,你怎么能写出这样的书呢?”

朱教授说道:“翻译是基础性,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作。我们不能忽视既存的语言障碍和普通读者的需求。”

当今世界,许多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的主要领导人都在准备进行社会经济改革,朱教授注意到许多领导人(包括伊朗和埃及的领导人),都计划从中国的治理方式中汲取经验。

朱教授说:“这些提案并非出于礼貌,而是出于这些国家的真实需要。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值得他们学习。”

他还说道:“但是,这需要我们成为良好的经验传授者,这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在朱教授看来,很多中国学者在阿拉伯世界研讨会上更喜欢大谈道理,没有和与会者进行充分交流。

朱教授说:“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满足这些国家的需求。”

朱教授还说到,阿拉伯同胞“比起古代传统价值观,他们对中国近几十年形成的当代治国理念更感兴趣”。

他还建议工业化和现代化正如火如荼进行中的沙特阿拉伯等国,“不要完全复制中国的发展道路,应该开辟出一条(富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对于中国对伊斯兰文化的理解,朱教授强调,要正确认识伊斯兰文化并以兼容并蓄的心态面对它。

“在世界发展过程中,东西方世界都应该对伊斯兰文化持包容态度。否则,世界安宁将难以实现。”

来源:中国日报

加强中文教师培训推动中阿文化交流需求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呼吁,应培训更多人员,搭建中国与沙特阿拉伯之间语言与文化差异交流的桥梁,满足双方的需求。

崔希亮注意到,近期全球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

“在沙特,很多大学都希望开设中文系。”他说。

“但是,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缺乏好的中文教师。”崔希亮在去年9月出席合肥举办的安徽大学学术论坛并接受当地一家报纸采访时说道。

他表示,国外孔子学院很多中文老师都是当地人,他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不足。

“他们应该精通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中文的主要教学课程必须涉及这三方面,否则结果不容乐观,”崔希亮说道。

2014年,中国驻沙特阿拉伯大使李成文在接受沙特阿拉伯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对——通过繁荣工业化促进国家经济多样化——这一雄心壮志的计划记忆深刻,其国家战略是“大规模强化教育发展”。

20151,李成文与沙特阿拉伯高等教育部部长会面时表示,中国做好了充分准备,通过推动中沙两国交流大学教学经验,更好地推进对中文和阿拉伯语的学习。

同时,一些从事阿拉伯研究的主要中国学者也因其数十年来将阿拉伯作品引进中国的贡献而在沙特阿拉伯赢得荣誉。

北京大学的仲跻昆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朱威烈分别在2011年和2014年赢得了翻译中的个人贡献奖,这个奖项属于沙特国王阿卜杜拉·本·阿卜杜阿齐兹国际翻译奖的一部分。

2011年的获奖词称,仲跻昆教授完成了超过80部的作品,范围从原创和翻译到文学创作。他“在向中国人民介绍阿拉伯语、阿拉伯文学、文化及文明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其学术工作为加强人类文化间的文明联系做出了宝贵贡献。”

2014年的获奖词称,朱威烈教授是“最出色的翻译家和学者之一,长期重视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介绍到中国,并通过其在翻译领域的不断努力,在中阿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文明交流的桥梁。”

来源: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