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推动中阿关系迈向更高水平”,《文汇报》
发布时间: 2016-01-20 浏览次数: 152

2016115日,中国政府发布了首份《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120日,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在《文汇报》发表评论文章《推动中阿关系迈向更高水平》(见《文汇报》2016120日第6),对该文件和中阿关系进行解读,全文如下:

推动中阿关系迈向更高水平

15日,中国政府发布了首份《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以下简称 《文件》)。在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东之际,这份文件无疑传递了中国全面加强对阿拉伯国家外交的强烈信号,也必将对深化中阿传统友好关系,提升“中阿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一方面继承了过去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基于国际与地区形势发展和中阿发展现状,增加了许多全新的政策理念和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文件中关于政治领域的政策针对性尤其突出。中国的对阿政策理念和具体主张充分结合了当前中东地区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阿拉伯国家的利益关切。《文件》强调,中国“支持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旨在改变中东变局以来中东和平进程不断被边缘化的状况,彰显了中国对阿政策的道义高度。中国“坚持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这既是对伊核问题政治解决经验的总结,也突出了中国致力于推动叙利亚等热点问题政治解决的坚定立场。针对当前阿拉伯国家内部矛盾加剧,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活动猖獗,中国高度强调阿拉伯国家“加强团结、抵制极端思想蔓延、打击恐怖主义”的重要性。针对中东变局以来阿拉伯国家探索发展道路的艰难转型,中国承诺“支持阿拉伯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希望加强同阿拉伯国家分享治国理政经验”。

“一带一路”引领中阿经贸与社会发展合作。《文件》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主轴,全面规划了“中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格局”,即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推动务实合作升级换代。社会发展领域的合作也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密切关系,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当前阿拉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困难,其目标是通过发展项目合作与力所能及的援助相结合,“帮助阿拉伯国家改善民生、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文明和宗教交流”意义重大。在人文交流领域,《文件》 提出加强文明和宗教交流,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智库等领域合作,民间交往和青年、妇女交流,旅游合作领域的合作,这些合作领域也正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民心相通”。该领域最大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宗教交流”的倡议,即“搭建双多边宗教交流平台,倡导宗教和谐和宽容,探索去极端化领域合作,共同遏制极端主义滋生蔓延。”当前,在“伊斯兰国”恐怖活动猖獗、极端主义意识形态蔓延的背景下,中阿双方加强“宗教交流”,探索和加强“去极端化”合作,对于匡正伊斯兰教的国际形象,传播和平、中正的伊斯兰核心价值观,维护双方的国家安全和地区安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全合作领域拓展显著。在安全理念上,中国首次提出“倡导在中东实践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支持阿拉伯和地区国家建设包容、共享的地区集体合作安全机制,实现中东长治久安与繁荣发展。”对于地区形势动荡不安、热点问题层出不穷的中东地区而言,这也是中国向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发出的共建地区和平的真诚倡议。在当前沙特与伊朗对抗加剧、域内外大国地缘政治博弈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的这一倡议无疑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在具体的安全合作领域中,中国也提出了诸多新倡议和新举措。在军事合作领域,中国强调“支持阿拉伯国家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反恐合作领域,中国强调“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反恐努力,支持阿拉伯国家加强反恐能力建设”,“反恐需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在非传统安全合作领域,中国在重申继续参与执行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巡航任务的同时,提出“开展互联网安全合作”。这一切倡议和举措都有利于维护国际和地区安全以及双方的国家安全。

中东变局发生5年以来,中东地区尤其是阿拉伯国家的动荡给世人留下了以下三点颇具教益的启示:首先,由中东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是转型国家走向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军事干涉、民主输出、“颜色革命”等外部强加的方式均无助于中东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其次,中东国家内部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国际社会合力支持解决发展问题,尤其是转型国家和战乱国家的经济重建,是中东地区实现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前提。最后,通过对话、协商、合作实现中东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是中东地区形势由乱而治的必然选择,这是伊核问题得以全面解决的根基所在,也是叙利亚问题等其他地区热点问题解决的努力方向。这一切也正是中国外交理念的集中体现。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