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孙德刚点评奥巴马闭幕外交之旅(中东篇)
发布时间: 2016-05-08 浏览次数: 238

201656日,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和副所长孙德刚研究员应复旦发展研究院“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微信公众号邀请,对近期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东、美以关系、美沙关系、中国中东外交等问题进行了点评,全文如下:

奥巴马闭幕外交之旅(中东篇)

美国为何在中东遇冷?美以、美沙关系嫌隙何来?中国应在中东发挥怎样的外交作用?

编者按:距离任期结束还有7个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开启了他的第一场闭幕外交之旅。美国东部时间420日至425日,奥巴马对沙特、英国、德国等在内的中东及欧洲国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此次访问涉及到利比亚局势,美以、美沙关系,TTIP协议推进,英国脱欧等热点问题。“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邀请了国际关系和中东问题研究的专家进行点评,并将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本期嘉宾:

刘中民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

孙德刚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

美国在中东遇冷,未来政策将进一步抽离

刘中民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奥巴马中东之行遇冷最本质的原因是中东形势剧烈变动与美国在中东实行收缩战略之间的矛盾。比如说,这种战略迫使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采取谈判的手段,沙特、以色列都表示了不满。未来下一届总统的中东政策难以预测。但是,美国把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不会有大的变动。美国的战略部署会有局部的调整,这是因为美国受到国力相对衰落的制约以及长期以来在中东的惨痛教训,加之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都限制了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投入,当然也不排除在中东局部地区、局部问题上会加大投入。

孙德刚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奥巴马的中东之行遇冷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美国联盟战略的变化美国不再为盟友“火中取栗”而牺牲自己的国家利益。美国与伊朗双边关系的改善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其二是奥巴马赴沙特之行前,美国国会提出可能将解密有关9.11的一部分内部调查报告,报告涉及到沙特高层可能与策划9.11的基地组织高层有一定的联系,沙特对此非常不满。未来美国对中东事务的介入程度会进一步降低。一方面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执政,未来美国的战略可能会进一步走向本土化,以国家利益为重;另一方面,目前因为美国的利益已经不在中东,对中东的能源依赖度降低,因此在其全球战略中欧洲和亚太最为重要,中东次之。

利比亚局势混乱,美国在中东建立“民主样板”失败

刘中民教授:利比亚东西两个政府对峙、“伊斯兰国”将利比亚纳入版图、“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和本地势力的兴起……这些都导致了利比亚陷入了如今的混乱。奥巴马之前的回应只是一个说辞,是象征性的表态,他不可能说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只是利比亚糟糕的现实让美国不得不承认自己中东战略的失误。从其他角度来说,美国对伊斯兰极端主义进行有限打击,这样伊斯兰国就不会对美国产生威胁,使混乱得以控制,并且和当地的政权进行缠斗,使极端势力和当地的阿拉伯政权之间相互消耗。从阴谋论的角度来讲,当前的难民问题对欧洲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阻碍一体化,导致英国有脱欧的倾向。有人认为奥巴马的中东战略有削弱欧洲的阴谋。

孙德刚研究员:奥巴马认为自己在总统任期内最糟糕的错误是未对卡扎菲下台之后的结果做好规划,导致利比亚陷入如今的混乱,这一反思的背后是从伊拉克到利比亚,“政权更迭”+“民主改造”模式给美国带来的惨痛教训。无论是小布什时期还是奥巴马时期,美国政府都通过直接军事介入推翻反美的独裁政权,并希望以西方民主的方式进行改造,建立一个美国意识形态之下的“民主样板”。很多时候民主需要的是由内而外的自发式的发生,在中东很难通过外植民主来树立。之前的种种惨痛教训使得美国在中东的反恐行动发生变化,体现出奥巴马的“韬光养晦”的政策。现在,美国在中东的反恐倾向于规避风险,让欧洲的盟友,沙特,土耳其等中东盟友承担更多的责任。

内塔尼亚胡避美访俄,美以关系虽有嫌隙仍将继续前行

刘中民教授:以色列去访问俄罗斯,一是由于奥巴马本人和内塔尼亚胡这几年私人关系不和谐,小盟友耍脾气,比如内塔尼亚胡曾绕过美国政府接受美国国会的邀请,他还曾强烈批评奥巴马伊朗核问题的政策,西方媒体解读为不和谐的私人关系。另一个原因,在国家层面,以色列对美国的政治主张表示不满的不仅仅是伊朗核问题,还有巴以关系问题,奥巴马特别想在巴以和谈问题上取得成就,他在巴以问题上支持建立巴勒斯坦国的“两国方案”,但是,以内塔尼亚胡为代表的以色列右翼势力对此强烈不满。对于俄罗斯来说,俄罗斯加强战略投入,仍有局部性和功利性。在叙利亚问题上,既维护巴沙尔政权,但对美国也有妥协。同时,俄罗斯也以中东为突破口,要使美国和西方有求于俄罗斯的力量。另外,美国尽管是收缩的态势,但他的诉求仍然是在中东地区减少武器和资金的投入。

孙德刚研究员:美国和以色列产生嫌隙的主要原因还是美国和伊朗的和解。20157月,西方和伊朗达成核协议之后,内塔尼亚胡政府通过很多途径对美国表达了不满,认为美国抛弃了在中东最忠实的盟友。但我们也不能过度解读此次内塔尼亚胡避美访俄这一讯号。第一,美国是以色列不可替代的盟友。虽然以色列表达了不满,但是双方都清楚,以色列在安全问题上最终还是要依靠美国,美国和以色列依然是一对心照不宣的盟友。第二,综合评估美俄在中东的角色,虽然美国的利益和战略重心已经不在中东,但其影响力仍然不可低估。而俄罗斯方面虽然普京政府有心恢复苏联时期在中东的大国角逐的梦想,但是处于下滑状态的经济很难支撑政治方面的扩展。俄罗斯的影响力仅限于叙利亚和埃及。

伊朗问题、9.11调查报告、能源市场竞争致美沙关系遇冷,但沙特仍需美国支持

刘中民教授:除了之前提到的奥巴马抛弃埃及盟友,在叙利亚问题上的保守态度以及伊朗核问题,都导致美沙关系遇冷。另外,在双边关系方面,“9.11”事件对美沙关系留下了历史遗产,奥巴马访问中东以前,美国宣布将公布“9.11”事件的秘密调查文件,指出有15位沙特公民参与劫机,美国有可能向沙特进行索赔。“9.11”事件后,美沙一直心存芥蒂,美国战略界、情报界认为极端主义的泛滥和沙特的宗教保守主义的思想有关。此外,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目标是推动民主,一方面沙特是美国的盟友,另一方面沙特的民主化程度低,始终感到来自美国的压力。另外,在石油方面,2014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走低,沙特并没有对石油减产。从美沙关系的角度而言,有的解读说沙特帮美国打压俄罗斯,因为俄罗斯也是能源出口大国,油价的下降会使俄罗斯的经济严重受挫。另有解释说,沙特通过打压油价使美国页岩气无利可图。

孙德刚研究员:美国和沙特的冲突体现在三个方面,除了之前提到的伊朗问题和9.11调查报告之外,第三个方面是经贸层面。美国摆脱了对于沙特能源出口的依赖,而且美国页岩气革命之后,美沙在世界能源市场实际上是竞争关系。但是和以色列的情况类似,虽然存在矛盾,但沙特对于美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依赖没有减少。经济上,2015年沙特财政赤字达900亿美元,外汇储备也可能在几年内耗尽。政治和军事上,沙特今年卷入也门危机和叙利亚危机,和伊朗段断交。沙特的诸多领域都仍然需要美国的支持。

中国在中东未充分发挥独特的外交地位,可考虑加强在中东的劝和促谈作用

刘中民教授:外交部部长王毅出席伊朗核问题六国与伊朗外长会,他表示,中国为达成伊核协议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在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基础上,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无论是参与的热情还是发挥的作用,中国都有很大的进步。最突出的作用是每当问题遇到挫折时,都是中国做伊核谈判的工作。奥巴马曾表示,伊朗核问题谈判达成全面协议,中方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并致电习近平,感谢中方为达成这一历史性协议所作贡献。中国在国际问题上劝和的作用,热点问题上的外交也会构成中国特色热外交的一部分。通过参与热点问题,积极运筹与美国等主要大国的关系,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德刚研究员:中国在中东外交战略的核心是“三不”,即不结盟,不选边,不站队。这一战略使得中国在中东没有盟友,也没有敌人,和各国都能保持友好关系,在外交上有很大的回旋空间。同时,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多重身份认同对于中国的中东外交也是一个优势。中国在去年伊朗核问题谈判中就有出色的表现。王毅外长在谈判中在美国和伊朗的两方极端意见中提出“边取消制裁,边取消核计划”的折中的方案,作为中立方调解双方矛盾,给予两方让步的空间。这一点获得各方赞赏,获得很高的评价。虽然如此,但目前中国在中东的外交投入总体来说比较小,对于中东政治问题的解决和参与的热情还不是很高。今年1月,伊朗沙特断交,习近平主席出访沙特、埃及和伊朗,没有做出非常明确的斡旋姿态,主要还是谈一带一路等双边的经贸合作。

目前中国在中东独特的外交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未来中国可以考虑加强在中东的劝和促谈的作用,特别是在伊朗和沙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中间。目前中国在中东的利益主要还是集中在经济方面。第一在经贸方面,中国既是中东22个阿拉伯国家中9个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伊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二在能源方面,中国对中东的能源需求大,约有50%石油的进口来自中东;第三是在中东的投资利益和侨民安全及政治方面,年初习主席访问中东,提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土耳其和伊朗在反恐方面加大合作。未来在政治利益方面,反恐合作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在中国倡导的一系列多边计划和国际组织中也需要中东国家的支持。比如在“一带一路”、亚投行和中国国际产能合作推进过程中,中东国家如埃及、伊朗、土耳其、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阿曼和以色列等,是中国重要合作伙伴;在上海合作组织未来发展过程中,土耳其和伊朗成为重要合作方。

来源: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