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教授就伊核协议谈判重启接受《解放日报》采访
发布时间: 2022-02-09 浏览次数: 355

202229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就伊核协议谈判重启接受《解放日报》采访(见《解放日报》202229日第4),全文如下:

伊核谈判重启,离终点只差“五分钟路程”?

当地时间28日,休会逾一周的第8轮伊朗核协议谈判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复谈。

相关方都将此轮谈判视为达成最终协议的关键阶段甚至是最后阶段。对此,外界仍持谨慎乐观态度。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美伊均有意愿和需求,谈判可能取得第一阶段成果,但是距离达成最终协议以恢复履约仍有重重阻碍,绝非易事。

美国态度在松动?

久拖不决的伊核谈判会否取得突破,被视为今年世界面临的一大悬念。

自美国特朗普政府20185月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追加一系列对伊制裁后,伊朗从20195月起也逐步中止履行协议部分条款,但承诺所采取措施可逆

美国“毁约”在先、伊朗突破协议在后,使得艰难谈成的2015年伊朗核协议岌岌可危。

为挽救这份协议,去年4月起,伊核协议相关方在维也纳举行会谈,讨论美伊恢复履约问题,迄今已至第8轮,但是始终未能取得突破。

8轮谈判始于去年1227日,由于各方代表需要回国磋商,会谈于今年1月底暂停。

如今,中断逾一周后,谈判代表重返维也纳,继续会谈。

由于会谈均以闭门方式举行,外界无法获知具体细节,只能从各方透露的信息中捕捉到蛛丝马迹。

对于周二恢复的迄今“最长一轮伊核谈判”,相关方似乎抱以期待。

据美联社报道,俄方谈判代表乌里扬诺夫称,各方起草了协议文件,文件已摆在桌面上。“我们距离终点还有五分钟路程。”

伊朗也表达了对本轮谈判的诉求和期待。

复谈前,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哈提卜扎德7日表示,伊朗正在等待美国采取实际步骤,取消对伊制裁和恢复履行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

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先前也表示,第8轮谈判将重点讨论上一轮谈判中达成的文件草案,内容涉及取消对伊制裁、核查程序、履约担保等问题。

周二复谈前夕,一向给谈判泼冷水的美国也传递出一丝别样的信息。

据法新社报道,周一,美国国务院一名官员表示,一份能够兼顾各方考量的协议正在逐渐形成,但如果在接下来的几周内仍然不能达成,那么伊朗在核活动上的持续行动将使美国重返伊核协议成为不可能之事。

与此同时,在制裁问题上,美国近来也出现松动迹象。

拜登政府上台后,虽然一方面表示愿意重返伊核协议,但另一方面又继续对伊追加制裁。

然而,就在上周,拜登政府的态度发生微妙变化,推翻了前任总统特朗普的一项制裁决定——恢复对伊朗部分民用核项目的制裁豁免。这意味着外国企业可以继续参与伊朗民用核项目,而不会触发美国的制裁。

美方称此举有助于促谈以达成协议。伊朗外交部对美方举动表示欢迎,但认为这还不够,要求美国切实展现“善意”。

分析人士认为,恢复制裁豁免只是华盛顿的一个象征性姿态,算不上展示“善意”,也并非“妥协”,更像是为了确保谈判继续进行而采取的“技术性措施”。一名美国政府官员称,如果没有制裁豁免,谈判中涉及核废料处理等技术细节的讨论无法进行。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表示,美国周一的最新表态并无新意,仍是一贯策略,即恩威并施。一方面以有望达成协议来示好,一方面又催促几周内达成协议,威胁伊朗这是恢复协议的最后机会。至于恢复制裁豁免确实反映了美国有意达成协议,但也透露出美国的无奈。毕竟,迄今为止,除了战争,其他施压手段都已用尽,但仍无法压垮伊朗。

“决定性时刻”已到?

去年4月开启伊核谈判以来,一路走走停停,磕磕绊绊。先是由于美伊分歧严重以及伊朗政府领导层换届,谈判举行6轮后暂停;之后,第7轮谈判终于启动,但又没有达成实质成果。然而,自第8轮谈判以来,似乎进入临门一脚的最后阶段。

此前,伊朗、欧盟、俄罗斯等相关方都释放出积极信号,表示会谈“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分歧已经减少”“取得一些进展”等。

周一,伊朗外长还表示,希望“在这一轮中,我们将达成最终协议”。

美国最新表态似乎也暗示,有望达成协议,但要尽快敲定。

周一,《华盛顿邮报》称,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现在是“决定性时刻”。

随着第8轮谈判恢复,挽救伊核协议的决定性时刻是否已经到来?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殷罡认为,有可能达成恢复伊核协议的第一阶段成果,因为当前美伊均有意愿和需要促使谈判取得进展。

从美国方面说,拜登政府一来想挽救被特朗普政府推翻的民主党的外交成果;二来想通过缓和与伊朗关系,防止其与俄罗斯、中国走近,最后结成实质性的准同盟关系;三来如美国所言,它担心以伊朗目前取得的核活动进展,可能会在几周内掌握足够的武器级核材料,突破制造核武的门槛。

从伊朗角度而言,则迫切希望解除制裁,以便能出口石油,突破经济困境,改变国际孤立状况。

尽管伊朗当前是强硬保守派掌权,但是,殷罡指出,伊朗现在的国内政治环境相比2015年签署伊核协议时反而简单,而不是更复杂。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5年签署伊核协议到去年大选之前,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大幅调整了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包括撤换革命卫队司令(革命卫队曾强烈抵制签署伊核协议),同时把莱希作为总统候选人。这表明哈梅内伊为了让莱希顺利接班,已为他移除绊脚石。随着莱希时代开启,他并不希望自己的时代爆发战争,而是想要恢复经济,缓解国际孤立。

殷罡表示,第一阶段成果预计是折中方案,双方或将规定采取对等、有步骤的措施以便达成最终协议。比如美国逐步松动、取消制裁,伊朗逐步中止突破核协议的活动,包括降低浓缩铀丰度、减少离心机数量等,并接受国际核查、验证。

前路仍存诸多障碍

至于伊核谈判能否达成最终协议,外界仍持谨慎态度。

殷罡指出,由于谈判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不可能一劳永逸达成最终协议。“这牵涉到对2015年伊核协议的增补问题。特朗普政府之所以退约,就是认为这份协议很糟糕,应该加入限制伊朗弹道导弹项目的内容;赋予联合国核查伊朗军事设施以更大的权力;删除日落条款,即协议2025年失效后解除对伊朗铀浓缩活动所作限制。所以,如何使伊核协议时效性更长、限制措施更严,同时把限制弹道导弹项目等内容也纳入谈判范围,将会成为后续谈判中难啃的硬骨头。

在刘中民看来,由于美伊各有需求,双方均有意愿达成协议,但是对谈判前景并不乐观。

一则,双方对重返伊核协议的理解存在落差。美国名义上表示愿意重返协议,但事实上美国要求增补协议的要价已超出2015年伊核协议的基础。

二则,就取消制裁和恢复履约,依然存在“谁先迈出第一步”的问题。伊朗认为美国首先“违约”,应先取消制裁,伊朗再恢复履约;美国则要求伊朗继续履约,限制或冻结相关核活动,再解除制裁。“相比前总统鲁哈尼,莱希的让步空间很小。因为莱希来自强硬保守派,如果让步太多,将导致他在保守派阵营内的权威下降。”

三则,伊核谈判的本质是美伊关系的谈判,涉及两国内政、地区政治以及国际环境等复杂因素。如果美伊关系不能缓和,谈判也难以取得突破。一个迹象是,双方至今仍没有直接对话,而是依靠欧盟居中“传话”。同时,一些场外因素也将给谈判带来变数,包括美国、伊朗、沙特、以色列之间能否建立安全信任,尤其是以色列的态度。如果美国无法与以色列达成谅解,即便与伊朗谈出结果,也会遭到以色列破坏,以致前功尽弃。

来源:解放日报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