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中东研究所钮松副研究员在《中国国防报》发表评论文章《叙利亚和平进程再现曙光》(见《中国国防报》2016年12月23日第23版),全文如下:
叙利亚和平进程再现曙光
就在叙利亚政府军解放阿勒颇后不久,联合国安理会15个理事国于19日罕见地一致通过了有关阿勒颇问题的2328号决议,这使得乌云密布的叙利亚和平进程再度闪现一丝曙光。
从该决议的具体内容来看,首先,在平民自愿撤留方面,要求冲突各方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和联合国人道主义紧急援助指导原则,努力疏散平民和战斗人员,特别是允许在阿勒颇东区生活的平民自主选择其命运,其核心便是自愿原则:对于自愿撤离的平民,应确保其疏散至其选择的最终目的地;对于自愿留守的平民,也应予以保护。其次,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要求冲突各方确保联合国及相关机构对叙利亚全境实施人道主义援助,尤其是急迫的医疗援助,对医务和人道主义人员、交通运输工具及设备、医院及医疗设施提供保护。最后,在国际监督观察方面,请联合国及相关机构对叙利亚当前的局势进行充分、中立的监督及直接观察,冲突各方确保联合国派出的观察员能够在叙利亚境内安全、立即、不受阻碍地通行。
该决议目前还未完全落实,实际效果尚难进行有效评估,但该决议能够适时形成并及时获得通过,还是反映了国际社会力促叙利亚尽早实现停火的恳切心态。从协议内容看,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是叙利亚和平进程的主导权,从美俄两大国的“独断”开始向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的“共举”过渡。自2011年初“阿拉伯之春”席卷叙利亚并很快演变为全面内战,再加上“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的攻城略地并“定都”拉卡,近六年的混战使得叙利亚满目疮痍,其战与和之间充斥着美俄两大国既斗争又合作的阴影。但阿勒颇一役之后,叙利亚局势似乎又回到了原点,美俄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大国“独断”从实践到合法性都备受质疑,联合国作为“最大公约数”出场便顺理成章。
其次是叙利亚从冲突各方的惨烈对抗逐步迈向有限妥协。在受到中东剧变波及的国家中,战争与冲突持续时间最长、杀戮最为惨烈的便是叙利亚,叙利亚当局与反对派之间“保权”与“夺权”的“零和”战争,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厮杀,针对平民的血腥暴力活动层出不穷。该决议力促反对派战斗人员及其平民家眷或支持者在叙利亚政府军攻克阿勒颇之后得以“全身而退”,事实上表明了叙利亚内战前景从“零和”博弈向“非零和”博弈的过渡,叙利亚政府同反对派之间未来达成妥协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大。
叙利亚近六年的内战已经证明,单纯依靠暴力和外部势力的干涉,叙利亚的和平不仅没有实现,还造成了数十万平民的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唯有重新回到谈判桌前,通过政治对话和协商实现和平才是正确道路。
来源: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