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0日,中东研究所智库主任朱威烈教授就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遇刺事件、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等问题接受上海观察网采访,全文如下:
深度 | 俄驻土耳其大使遇刺背后
昨夜,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安德烈·卡尔洛夫在安卡拉出席一个展览开幕式时遭到枪击身亡。枪手据称隶属于安卡拉的防暴警察部队,并在发动袭击时高呼阿拉伯语口号。事发后警方在交火中将枪手击毙。俄外交部将事件定性为恐怖袭击。刺杀大使的凶手究竟有何目的?袭击又反映出哪些问题?
深刻的国际国内因素
此次枪击事件,被英国《快报》比作一战导火索的“刺杀费迪南大公”事件。对此,反恐问题专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表示,这一令人震惊的事件并不能和“刺杀费迪南大公”事件相提并论,它既有国际大环境的作用,又与土耳其的国内背景紧密相关。
从国际大环境看,俄土关系在经历修复后,在反恐领域的协作日益密切。叙利亚政府军即将完全控制阿勒颇,反对派武装被获准向西部市郊撤离。土耳其、俄罗斯、伊朗三国外长也准备于今天聚首莫斯科,举行有关叙利亚问题的三方会谈。在这个节骨眼上,袭击者制造血案,并高呼“我们在阿勒颇死亡,你在这里”,应该是有所针对,妄图挑衅和破坏刚刚有所转暖的俄土关系,并向俄土以及西方国家联合起来打击恐怖主义的力量发出警告。
从国内小环境看,土耳其先前经历未遂政变,总统埃尔多安也对反对派进行了清洗。然而,俄《报纸网》援引研究对土协作的政治分析人士亚历山大·基尔彼切夫的话认为,袭击事件表明埃尔多安对武装力量清洗不够彻底,使混迹于安全部队的凶手有机可趁。埃尔多安本人也把矛头指向未遂政变的主谋“居伦运动”,认为凶手与“居伦运动”有关。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威烈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表示,虽然埃尔多安把板子打到“居伦运动”身上,但在他看来,袭击事件与“伊斯兰国”(IS)关联更大。这是因为,如今土耳其在伊拉克、叙利亚两个方向上派兵入境与IS作战,早已引来IS的忌恨。恐怖分子扬言报复,使领馆就是目标之一。“土耳其惯于把威胁国内安全的因素归于两点,一是库尔德工人党,二是‘居伦运动’,而对于IS这一重大安全威胁,在认识上没有跟上来。凶手在防暴警察队伍中已经潜伏了较长时间,对这个支持、同情甚至可能效忠IS的人没有觉察,肃清不力,足见土耳其对IS的防范不足。安卡拉必须正视IS的安全威胁。”
朱威烈指出,土耳其之所以向伊、叙派兵,在于担心上述两国的库尔德武装与土耳其境内的库尔德工人党联手,从自治走向独立建国。如今,伊拉克摩苏尔战役已接近尾声,而叙利亚11月开启的拉卡战役则出现“上面没协议、下面没合力”的尴尬局面——美俄未就战事合作达成一致,叙政府军也没有参战,这就让土耳其成为投入战斗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借助叙利亚自由军对拉卡发起打击,理所当然点燃伊、叙两地恐怖分子的怒火。凶手在杀死卡尔洛夫时曾喊道,为摩苏尔和拉卡的兄弟报仇,针对土耳其的含义已相当明确。这同时也表明IS在垂死挣扎,刷存在感。从该组织最近表态看,一是在叙利亚另辟巴尔米拉等战场,二是通过网络等渠道组织周边的中东国家发起独狼式袭击,进行碎片化反抗。
三方面的安全威胁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凶手名为梅儿鲁特·莫特·奥特塔斯,是一名22岁的防暴警察。刺客当时休班,使用警察证件混入了现场,当时他穿着黑色西装和领带,有现场的记者表示因此误认他是大使的安保人员。
从作案手法上,李伟认为,凶手是配枪的内层安保人员,这种“祸起萧墙”式的袭击防范难度非常大,让人联想到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在总理府被两个锡克人警卫开枪刺杀身亡的事。同时,事件也表明土耳其自去年夏天发生一系列炸弹袭击后,国内安全形势仍不乐观。严峻的威胁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IS发动的恐袭,二是本土分离主义,三是未遂政变中的极端分子。一般而言,针对警察和安全部队,是本土恐怖组织作案的特征,例如,上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比锡达斯球场外发生爆炸事件,袭击分子想使用汽车炸弹袭击防暴警察乘坐的大巴,该事件造成37名警官遇难。据称袭击分子与“库尔德自由之鹰”有关。而独狼式袭击则更瞄准普通民众,例如昨日发生的德国柏林圣诞节市场袭击,以及同样于昨日在瑞士苏黎世发生的欧洲本土极右翼势力针对穆斯林群体的袭击事件。而恐袭分子针对官员下手,则是各国都会发生的情况。有分析认为,在俄土恢复和改善关系的过程中,卡尔洛夫作为大使做了很多努力,这也是他招致恐怖分子报复的一个原因。
不会影响俄土合作
事发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双方同意共同调查此事。同日,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此次恐怖袭击,称美方将与俄罗斯、土耳其一道,团结一致打击恐怖主义。事件对这些相关方将产生哪些影响?
首先,刺杀事件发生后,俄罗斯和土耳其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的看法仍将相对一致,双方将更加紧密合作。目前看来,这不但不会影响双方在反恐方面的议事日程,还将加强反恐力度。对俄罗斯而言,刺杀事件会让克里姆林宫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更加坚定,虽然俄土在叙利亚问题上就叙总统巴沙尔的去留存在分歧,但普京可能借大使遇刺一事向土耳其方面施压,寻求更多合作,而土耳其方面为了拥有与美国谈判的筹码,也不会拒俄罗斯于千里之外。
其次,土耳其声称袭击与“居伦运动”有关,也显示了它与美国的关系仍存障碍,从土耳其来讲,它反对美国所支持的叙利亚民主力量联盟投入拉卡战事,认为该联盟的头目是原库尔德工人党成员。从美国来讲,即将上台的特朗普主张盟友负担更多军费,北约框架内的摩擦可能上升。经历此事后,即便土耳其想在打击IS上投入更大力量、加强与美合作,也将取决于特朗普对中东反恐的立场和政策、以及美俄如何就此进行协调。
再次,从美俄关系而言,虽然美国认为反恐、军售、能源上的利益是撬动美国中东战略的支点,但它如果与俄罗斯在中东事务上开展合作,将牵涉到如何协调与海合会、伊朗等国关系的问题。何况美俄之间围绕乌克兰、制裁、“黑客门”等问题的龃龉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美俄在中东问题上拿出更多决断、形成更多合力可谓障碍不少。
最后,IS尽管被打散,但残余力量将来很可能向中亚、中东和欧洲等地区扩散。2017年的反恐形势仍将严峻,独狼式恐袭可能呈现高发趋势。此次刺杀事件只不过掀开了恐怖主义猖獗活动的一角,中东乱局将对周边地区形成相当大的发酵作用,中亚地区的反恐压力将会增大。
来源:上海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