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威烈教授就2016年中东局势接受《新民晚报》采访
发布时间: 2016-12-26 浏览次数: 266

20161226日,上外中东研究所智库主任朱威烈教授就2016年中东局势接受《新民晚报》采访(见《新民晚报》20161226日第B10),全文如下:

中东乱局未平 恐怖主义溢散

叙利亚:各方激烈角力 美俄大国博弈

利益诉求迥异

朱威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叙利亚战乱是“阿拉伯之春”为祸最烈、历时最长(58个月)、地区国家和世界大国介入和争斗最明显的一场国际危机。从当前国际社会打击“伊斯兰国”(IS)的两个主战场看,伊拉克收复摩苏尔的战事已于10月中旬打响,进展较为顺利,而叙利亚攻击“伊斯兰国”所谓“首都”拉卡的战役尚未全面展开。究其原因,一是叙利亚政府军正忙于收复第一大城市阿勒颇,以消灭盘踞该城多年的反对派武装和改名为“征服阵线”的“基地”分支势力,避免日后出现分裂;二是拉卡战役虽于11月初启动,但还有待俄美两大国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推动参与战事的叙利亚政府军、叙利亚库尔德民主力量联盟、伊朗及其组建的什叶派民兵、土耳其军等形成合力。

当下美国大选甫定,处于权力交接阶段,叙利亚反恐和政局走向与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未来的中东政策密切相关,因此受到地区相关国家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叙利亚反恐军事行动,涉及叙利亚境内已经形成的叙利亚、俄罗斯、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联合阵线,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联盟及其支持的叙利亚库尔德地方武装,受海湾国家资助的叙利亚反对派武装,以及擅自派军介入的土耳其。各方都举反恐旗帜,但利益诉求迥异。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等旨在维护叙利亚什叶派政权,欧盟参战国家和海湾国家仍想借反恐让叙利亚总统巴沙尔下台。土耳其则生怕叙利亚境内库尔德武装与土耳其库尔德工人党联手,从自治走向独立建国,因而一直不满美国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的支持。各方虽然矛盾摩擦不断,但关键在于美国是否愿与俄罗斯合作,共同主导。

李伟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前几年叙利亚问题主要围绕反对派与巴沙尔政府之间的斗争展开,基本态势是反对派在多方外部势力的支持下对政府步步紧逼,几乎将巴沙尔政权逼到绝境。此后,两大因素促使局势出现转折性变化:一是“伊斯兰国”的崛起和扩张,二是俄罗斯对叙利亚的军事介入。前者让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从反对叙利亚政府转向反恐,后者改变了叙利亚政府军在战场上的颓势,帮助巴沙尔政府站稳了脚跟,在与反对派的争斗中从被动转向主动。

今年叙利亚局势有了新的重要发展:美国主导的国际联盟以及俄罗斯与叙利亚联军在打击中东恐怖主义方面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伊斯兰国”受到沉重打击,叙利亚政府军则进一步扩大了对反政府武装的战场优势。因此各方博弈的焦点又开始逐步回到叙利亚国内政治斗争,而近期的阿勒颇争夺战成为这场博弈的重要看点。

9月开始,叙利亚政府军在驻叙利亚的俄罗斯军队地空支援下频频向阿勒颇发起进攻,进入12月后更是加大了攻势,反对派全线溃败,大批武装分子向政府军投降。美英等一些西方国家不愿看到反对派武装在阿勒颇束手被擒,多次提出所谓人道主义停火,试图帮反对派赢得喘息机会。126日,由西班牙、埃及和新西兰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的停火决议草案遭到中国和俄罗斯否决,被认为是美英等国家支援阿勒颇反对派武装的最后努力受挫。1215日,叙利亚政府军全部收复了被反对派武装占领的阿勒颇东部地区。至此,阿勒颇、大马士革、拉塔基亚、霍姆斯和哈马这叙利亚最主要的五大城市已全部处于政府掌控之中,叙利亚内战双方的力量对比由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仍需政治解决

朱威烈:叙利亚问题的最终出路是政治解决,但美欧俄等大国和地区有关国家始终未能对巴沙尔的去留和所谓温和反对派的认定等核心问题达成共识。今年的态势表明,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的实际路径是“先战场,后会场”。在俄土关系突然改善,美国不得不加大对叙利亚反恐投入,当选总统特朗普还有意改善对俄关系的情况下,叙利亚各方力量消长已发生有利于叙利亚政府的明显变化,再次举办有关政治解决会议的可能性正在显现。

但叙利亚问题不仅关系大国博弈、国际反恐,而且涉及地缘政治深层的民族、教派等问题,要达成一份各方都能接受的政治解决方案,不经过长时间的反复争执较量,很难磨合得成。

李伟健:从发展趋势看,政治解决依然是叙利亚问题唯一的出路。各方在阿勒颇的争夺,很大程度上可看作是在为谈判桌上的博弈争取筹码。未来,外部势力依然会对叙利亚问题的下一步进程产生重要影响,而美俄是合作还是博弈将成为影响最终结果的决定性因素。

特朗普上台为美国的中东政策带来一定变数,未来美俄等有关各方将在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上经历新一轮博弈和磨合。但基于大选前后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都已释放出改善两国关系的积极信号,特朗普还曾公开表示不急于颠覆没必要干预的外国体制,应集中精力打击恐怖主义、摧毁“伊斯兰国”等态度立场,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未来美俄在叙利亚问题上有更多合作是可以期待的。

IS:走向溃败大势所趋

朱威烈:“伊斯兰国”(IS)今年遭受重创,被击毙的作战人员已达5万余名,所占领的城市地域大多被当地政府收复。总体看大势已去,但它还在拼死顽抗,如在叙利亚再次攻打巴尔米拉,企图围魏救赵,减轻在拉卡地区的压力,同时坚持通过网络和人脉渠道鼓动效忠组织成员在伊拉克、叙利亚境内和土耳其、埃及、也门、索马里等周边国家和欧洲国家发动自杀性袭击,以显示存在。

从军事打击看,伊拉克、叙利亚两国的地面作战主要靠政府军和地方库族武装,美俄欧等国则提供空中支援。“伊斯兰国”的对策是混杂在平民中,或把平民作为人质、挡箭牌,以阻碍或迟滞对它的打击。

“伊斯兰国”是人类社会公敌,难逃覆灭命运。但军事打击只是治标,要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宗教极端主义,做到标本兼治,必须依靠综合施策,特别是要推动当事主体阿拉伯国家行动起来,在国际社会的配合支持下,积极开展去宗教极端主义的意识形态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李伟健:去年“伊斯兰国”的威胁不断从中东地区溢出,恐怖活动开始渗透到世界各地,大量叙利亚难民涌入欧洲。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逐步就合力打击恐怖主义形成共识。俄罗斯借机以反恐名义介入叙利亚,通过采取果断而有效的军事行动,倒逼美国在打击“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方面加快行动,“伊斯兰国”也因此遭到了自其亮相以来最沉重的打击。

今年以来“伊斯兰国”明显出现了由盛而衰迹象,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战场上,国际反恐力量与政府军对“伊斯兰国”的战斗已进入最后的决战。伊拉克军队在美国领导的盟军支持下,已收复了战略要地费卢杰,现正乘胜向摩苏尔发起最后一击。美国支持的由库尔德人和阿拉伯人组成的联军“叙利亚民主力量”联盟包围了叙利亚城市曼比季,切断了“伊斯兰国”用以从土耳其边境向其在叙利亚所谓“首都”拉卡运输补给的通道。叙利亚政府军则在俄军的空中支援下拿下了阿勒颇。

至此,叙利亚的五大城市:大马士革、阿勒颇、霍姆斯、拉塔基亚和哈马均在政府军掌控之中,“伊斯兰国”的地盘被进一步挤压。美国著名智库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认为,当美国新总统宣誓就职时,正在进行中的摩苏尔和拉卡战役很可能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伊斯兰国”的溃败是大势所趋,但极端分子此前已经开始向利比亚等周边国家分散转移,来自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也开始潜回母国。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那些被打散和回流到母国的极端势力和恐怖分子以及他们的追随者会更频繁地在世界各地制造更多恐怖暴力事件来证明自己的存在。19日在德国、瑞士和土耳其三国几乎同时发生恐怖事件,可以说已经传递了这样的信号,这种分散的独狼式袭击加大了国际社会和各国反恐的难度。

但是也要看到,国际社会对反恐合作有了高度一致的认识,中东总体上正在走向稳定,伊拉克和叙利亚局势也在逐渐趋于明朗,让极端思想和恐怖主义得以肆意蔓延的混乱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因此从长远看,反恐形势还是有值得乐观的一面。

反恐:国际合作标本兼治

潘光(国家反恐办软科学专家、上海反恐研究中心副主任):2016年全球反恐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重大暴力、恐怖活动接连发生,矛头虽然主要指向美国和欧洲,但也扩展至全球。中东自然是一个源头,不过非洲、中亚、南亚、东南亚乃至澳大利亚都难以幸免。

322日,比利时布鲁塞尔扎芬特姆国际机场发生爆炸,紧接着欧盟总部附近又发生爆炸。官方确认爆炸是自杀式恐怖袭击,导致40多人遇难,200人受伤。612日,一名宣誓对“伊斯兰国”效忠的枪手袭击美国奥兰多一家夜店,造成50多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是美国在“9·11”事件后死亡人数最多的恐怖袭击。714日,法国尼斯发生恐怖分子驾驶卡车冲撞人群事件,造成8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伤,“伊斯兰国”宣布对事件负责。

在欧洲,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加拿大等国也都发生恐怖袭击或疑似恐怖袭击事件。在亚非,尼日利亚、索马里、马里、阿富汗、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菲律宾、吉尔吉斯斯坦等国也发生暴力恐怖事件。在中东,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也门等地战事愈演愈烈,战争暴行和恐怖袭击互相纠缠,难以区分。

展望2017年,反恐形势仍不容乐观。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纷纷发出恐袭预警,称“伊斯兰国”正策划在欧洲发动新一轮恐袭,为此各国均着力加强反恐应急机制。比如法国为严防极端分子回流,在全国13个大区设立去极端化中心;英国计划在5年内投入19亿英镑,用于打击网络恐怖活动;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都表示要大大加强反恐力度;中国积极推进反恐国际合作,近期与美国、印度、巴基斯坦、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及上合组织成员国举行了反恐、搜救等方面的联合演习。

如何遏制恐怖主义在全球的溢散态势,两个关键词是:加强国际合作、坚持标本兼治。

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是在全球范围进行跨国活动的,因此应对恐怖主义就必须有强有力的国际合作。联合国安理会2015年通过决议,呼吁组成国际反恐统一战线,使日益扩大的反恐联盟更具国际公认的合法性。联合国安理会还首次召开了财政部长会议,通过切断“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财源的决议,使国际反恐合作更向纵深发展。同时,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各国明确制定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的法律,将反恐合作拓展到网络空间。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最近的国情咨文中指出,“打击恐怖主义的重点应该是在坚实的法律基础上构建国际联盟”。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也提出,美俄应在中东联手反恐。中国一贯主张,国际反恐合作不应由某个国家“领导”,应该在联合国主导之下。

通过“9·11”事件以来十多年的反恐斗争,国际社会日益认识到:军事行动,特别是狂轰滥炸不可能彻底铲除恐怖主义,反恐斗争既是一场武器的较量,也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斗争。只有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多管齐下,通过综合治理,实现标本兼治,消除极端和恐怖思想产生的土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恐怖主义毒瘤。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