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7日,上外中东研究所钮松研究员就美国干涉地区冲突接受《南方日报》采访(见《南方日报》2022年4月27日第A12版),全文如下:
美国为何老爱“拉偏架”?
乌克兰危机爆发至今,劝谈促和已成为国际多方共识。然而,美国联合其西方盟友,仍在层层加码对俄制裁。与此同时,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也正陆续“到账”。一边对俄罗斯挥舞制裁“大棒”,一边对乌克兰提供军援并“呐喊助威”,美西方如此“拱火浇油”,让国际调解机制长期难获突破。
专家指出,美西方通过“拉偏架”激化地区矛盾并从中“坐收渔利”,这在诸多国际热点地区都不鲜见。
阻挠谈判,坐收渔利
路透社报道,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4月25日表示,美国或将继续对俄追加经济制裁。英国《泰晤士报》同日报道,欧盟也在准备第六轮对俄制裁方案。
美西方一边“妖魔化”俄罗斯,一边持续向乌克兰输送军事援助。4月25日,美方宣布将再向乌克兰拨付3.22亿美元的军事融资。至此,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各项援助总金额将达到约37亿美元。
今年3月,俄乌两国曾在举行的第五轮谈判期间互释积极信号。不过,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领导人于3月29日发表共同声明,称将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安全援助,并继续加强对俄制裁。俄乌谈判随后再度陷入“死胡同”。
4月6日,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曾援引俄外长拉夫罗夫的话指出,俄乌谈判每次都给人留下一种印象,“一旦有理由希望在谈判中取得‘某种有限度的进展’,就会出现阻碍谈判的情况”。
“美国拉拢德法等国加入对俄制裁,降低了德法等国在斡旋俄乌冲突时的影响力。”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刘永涛分析,并未加入“诺曼底模式”机制的美国,通过要求在对俄制裁上“步调一致”获得了影响俄乌局势的主导权,将原本在国际调解机制中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变成实现其政治目的的“附庸”。
横加干涉地区冲突已成“恶习”
美国联合西方盟友横加干涉地区冲突的行径,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不鲜见。
新华社指出,1979年至2020年,在全球对抗和冲突的全部事件信息中,美国参与的比例为14.88%至25.80%,且在所有年份中均为占比最高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对全球安全产生如此重大的负面影响。
曾在多届美国政府担任俄罗斯问题顾问的菲欧娜·希尔对《纽约时报》表示,她曾向多名美国总统建议不要对格鲁吉亚和乌克兰问题“拱火”,但均未被采纳,导致2008年格鲁吉亚战争爆发,2014年俄乌局势骤然升级。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甚至曾以乌克兰问题为“诱饵”,打击国内政敌。
在中东地区和北非地区,美国干涉地区冲突几乎已成为“家常便饭”。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在中东地区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还对黎巴嫩、叙利亚、伊朗等国均施加过制裁。
近年来,美国通过“拉帮结派”继续挑动地区局势。在伊核问题上,特朗普单方面退出伊朗核协议,重启并扩大对伊朗的制裁。美国现任总统拜登上台后,继续在中东构建“反伊联盟”,以制裁等手段对伊朗极限施压。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钮松指出,美国在中东搞集团政治“小圈子”,通过孤立、制裁乃至军事手段压制伊朗等国。美国的干涉造成伊朗与美国中东盟友间的冲突加剧,当前中东诸多热点问题的背后都有着美伊冲突的影子。
动辄制裁他国,影响国际秩序
美国为何如此倾向于在国际热点地区“拉偏架”?刘永涛认为,美国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本国霸权,同时也是展示强硬姿态,以避免政敌批评其对所谓“反美国家”过于软弱。
刘永涛认为,美西方在国际热点冲突地区“拉偏架”,通过推翻“敌对国家”政权、激化矛盾和施加制裁等方式牟利,这一行径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产生诸多连带效应,造成地区动荡、社会失稳等负面影响。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佳骏分析,美国对地区冲突中的一方施加经济或金融制裁,最终目标是彻底“击垮”对手,让“敌对国家”经济崩盘,以“孵化”出反政府力量以推翻政权。但在这一过程中,种种负面效果都需要生活在这些国家中的民众承担。
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该国先后遭遇美国多轮制裁。新华社指出,在制裁、战乱和疫情之下,该国自去年以来物价飞涨、货币贬值速度明显加快,疫情难以获得有效控制,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钮松指出,叙利亚危机造成了暴力恐怖主义泛滥并外溢、代理人战争错综复杂,使该国恢复重建仍面临巨大挑战。美国在伊朗和叙利亚的所谓制裁,实际上已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义危机,严重影响到这些国家的民生、减贫和发展等问题。
刘永涛指出,美西方以维护“秩序”名义介入地区冲突,往往不一定能够达到其预期目标,却总是在破坏地区秩序,给当地民众造成苦难,“如果国际社会长期放任美国动辄施加制裁,对国际秩序和全球和平稳定都将带来严重影响”。
来源:南方日报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